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走出隐秘的角落

发布时间:2024-11-13 21:17

  “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声吆喝,唤醒了多少人的记忆,若干年后谈论起来,依然能抚慰人心。近期,商务部发言人再提“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无锡日报策划了一组“传承‘小修小补’老手艺”的相关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引发全网热议。

  街头的修补匠们,修复人们的情感,还有人们日渐浮躁的内心。有人“穿”过半个无锡城,为了保养一块表;有人寻遍好多条街也没看到修鞋匠,只能无奈丢掉心爱的鞋子……“小修小补”,是最实惠的日常便利,是摸得到的人情味和幸福感,也是手艺人的生计和传承。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修小补”利润有限、难以承受“高租金”等经营成本,而“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人越来越少,需求有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显然无法支撑手艺人在城市一角安守匠心。

  悠悠千万事,民生重千钧。如何满足百姓“低频刚需”,补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础性服务缺失的短板?怎样助力老手艺向“潮”而生、找到“新活法”?如何让“高大上”的城市多些人间烟火气?

  在无锡,很多“小修小补”的服务点已经支棱起来,相关部门也在进行着有益尝试。比如在老城厢,每月第一个周六的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梁溪区会集中开展志愿服务微集市,通过志愿服务队把各类维修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同时,梁溪区也在探索设立规范化便民服务点,日后还会加强相关政策规划,对经营主体提供租金补贴等支持等。

  此外,不少网友建议将街头的核酸小屋改造成便民服务点,这一想法已在扬名街道中桥健身园内落地,由核酸采样车改造成的“暖‘扬’驿站”,让便民服务“随车随走”。也有人提出,利用桥下空间,划定专门区域供“小修小补”经营者使用。

  放眼全国,已有很多创新实践可供借鉴。比如,微信和腾讯地图联合推出了全国首份“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用户在腾讯地图App或微信搜一搜检索关键词“小修小补”,即可快速找到家门口的民生小铺。在浙江嘉兴,他们立足本地,将“小修小补”纳入数字化服务建设,绘制生活地图,提供网络接单、预约服务等,为供需双方架起一座数字桥梁。

  在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社区的“科巷新市集”,不仅有服装店、早餐店和百货超市,还有提供保姆、保洁、修鞋、通管道等服务的便民服务区。引导便利店、社区超市“一店多能”,高效统筹资源的同时,也便于实施“一圈一策”,满足不同社区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正如网友所说,城市生活不只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更是街头巷尾、人间烟火。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却是事关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大议题。生活在一处,它的便利性、包容度和人情味,恰恰就存在于那一个个生活细节的兑现中。

  当“小修小补”走出城市隐秘的角落,回到人来人往的繁华日常,虽然熟悉的旧时光已然不再,但很幸运,通过那些老手艺人,我们依旧可以和过去进行一场奇妙对话。

  作者:王琪

网址: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走出隐秘的角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8947

相关内容

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
便利生活,需要“小修小补”回归
【百姓微生活】便民利民“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
“小修小补”回归居民生活——中关村街道开设32个便民维修服务网点
“小修小补”便利百姓生活
走出家教误区 回归美好生活
好书精读《生命的回归》
你家门口的“小修小补”还在吗
让“小修小补”便民服务跟得上
停驻时光 小家居搭建悠闲角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