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能生活 原文摘录
发布时间:2025-01-11 12:18
如何撰写高质量论文摘要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学术论文阅读技巧#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购书单 电子图书 2024年度榜单 2024年度报告《论可能生活》的原文摘录
按热度排序 按页码排序 幸福感虽不可说,但通向不可说的事情的方式却是可说的,关于这一方式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对幸福的追问就可以转换成对获得幸福方式的追问 (查看原文) 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而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查看原文) 只有当把所有事情都换算成利益去分析,才会把生活分析成“求不得苦/求得也苦”这样的悖论。 (查看原文) 合乎目的的行为是自由的行为,它不可能是一种自找苦吃的愚蠢行径,即使是另一种意义上获得幸福经验。 牺牲性的行为,比如说对朋友的无私帮助、对情人的无私的爱、对子女无私的培育、为民族所做的无私奋斗以及对真理的无私只求等等行为不仅为别人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友情、爱情、亲情、荣誉感、自豪感等等极为宝贵的人生经验。 生活的创造性冲动事实上是每个人的天然冲动,所以它是普遍必然的人生目的。各个人所想做的事情的确因人而异,但不管每个人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他都力图使“做”这一活动本身成为有创造性的。 如果一个人实际上缺少创造性生活,这决不是由于他不想过创造性的生活而是由于社会的强制的或非强制的约束剥夺了他过创造性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创造性的生活既是人存在的目的同时也必定是人的意愿。创造性生活是非常平易的生活,思想上或艺术上的天才式创造只是创造性生活中极小的一部分,实际上人的创造性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之中,无论是爱情、友谊、家庭生活、、养育子女还是劳动、交往、工作。p86 (查看原文) 幸福属于自己,但却是来自他人的礼物。 (查看原文) 应用伦理学是个很古怪的学科,既然是“应用的”,就意味着不再对原则性问题或基本问题进行反思,而准备接受一些“既定的”规范去分析具体事例。这样,应用伦理学就一部分变成了教育,另一部分变成了社会学的附属。应用伦理学当然有它的意义,但在根本上说是对伦理学的发展有害的。理论伦理学( theoretical ethics)虽然是纯理论,但由于它的问题的特殊性,它本来就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本来就是哲学中最具现实感的研究方向之一(另个具有现实感的研究是政治哲学)。应用伦理学并不可能增加伦理学的现实感,反而削弱了伦理学的理论性。应用伦理学在学理上是很可疑的,它的兴起有着与学理无关的背景。①(注释① 应用伦理学反映着明显的美国式文化偏好,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女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流产、堕胎和安乐死问题、性、吸毒和移民题以及弱势群体等等“社会问题”有关,基本上以人权理论为其原则,以多元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为方法,以美国式的律师的好趣味和传媒的推销格式为风格。从积极的方面看,它有定的社会参与性,但在学理上比较肤浅,回避根本问题,论证方式更接近宣传而不是思想分析,往往把各种问题简单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因此缺乏学理意义。) (查看原文) 可是任何一系列的行为及其结局都无非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且总是并非必然出现的一部分。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对生活的意义是致命的伤害,因为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只能说明生活没有意义。把结局看成目的是极为普遍的教条,由这一教条我们很容易引出叔本华式的谬论: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就因不满而痛苦;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满足而痛苦。 (查看原文) 虽然伦理学不是一种劝导,但也不是以现实作为问题,不是为了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判定,而是以存在的未来性为提问对象,并就接受不接受某种存在的未来性作出决定。 存在于现实中并关怀存在的未来性,这就是伦理学的意义所在。正因为生活事实是一种特殊事实,生活事实所蕴含的问题便是单纯的“to be”格式所无法完全容纳的,或者说,生活事实与世界事实不同,它是由人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这一点使得生活事实不像世界事实那样只是一个被给予的事实(the given fact)而是一个给予性的事实。 (查看原文) 就人这种特殊存在者而言,他有着双重的存在论问题,不仅有着关于“是”(to be)的存在论问题,而且有着关于“做”(to do)的存在论问题。从根本上说,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a man does rather than is)。 (查看原文) 如果以数学的方式来说,生活的目的不是无穷集合中的最大数,而是无穷集合这一整体概念本身的性质。无穷集合中的最大数是不能实现的存在,而无穷集合这一概念却是明显存在着的,就象摆在生活面前的生活目的。生活是一种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目的性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所以说生活具有autotelicity。 (查看原文) 现代社会这样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快乐,以至于损害了幸福,而所以失去幸福,是因为没有人打算给予别人幸福,也就没有得到幸福,每个人都欠着别人的幸福。 (查看原文) 如果一种自由不能实质化(权利实现为权力),就等于没有自由;而如果自由实质化了,就不可能实现普遍的自由(一个人的自由让某些人失去某些自由)。 (查看原文) 庄子所鼓吹的另类生活趣味所以显得很有味道,完全依赖于存在着一个积极的社会,只有在这个背景下,那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才显得有个性,才成为文人撒赖我和自以为有“更高”境界的理由,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知识分子把不负责任的自私,不顾国家民族大业、不过世界的命运的生活趣味当成是追求“个人自由”。庄子误读了老子。 (查看原文) 过于不幸的人有理由自杀。康德认为不可以自杀属于绝对命令,这是不对的,这个想法只是基督教的意识形态。 (查看原文) 价值不是由伦理学家而是由生活规定的,生活不是在追求某些主观想象的最后目标,而是在追求好的存在状态。 (查看原文) “能不能够做”这一存在论问题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这样理解:并非“可说不可说”而是“可做不可做”表明了哲学的界限,凡事不可做的都不是哲学问题;而且,“可做不可做”不仅是思想的界限,特同时也是价值的界限,凡是不可做的都没有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以往的哲学家只不过是不同地解释了世界,可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尽管这一看法只涉及“做”的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肯定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见解。 (查看原文) 这种必然地或者高级的幸福在《论可能生活》一书中已经有过讨论,现在我仍然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简单地说,一个人如果让他的生活成为一个创造幸福的过程,就会是幸福的。 而使生活成为创造性的,就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生活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细节中,而不是表现为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或者思想。 (2)创造性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查看原文) 既然把价值种类看作是变量,就不难发现,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就是: (1)许多人希望得到但事实上只能有相对少数人能够得到的东西。 (2)在人们有可能得到的某一类可比较的东西里,具有比较高的品级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 (查看原文) 当搞清楚价值的性质就差不多可以明白生活的意义。 (查看原文) “为什么应该如此行为”的叙述意味着事先承诺了“应该如此行为”,这使得问题好像仅仅在于为此寻找一些肯定性的理由。这种在价值上的事先承诺从一开始就是非法的。对于“如此行为”本来有着两方面的判定可能性,但这种提问等于只允许选择其肯定性的方面,这显然是价值和思想的独裁。....显然,思想空间的可能性永远大于规范的可能性。 “必须听”是包括宗教、政治权力话语、规范体系等所有意识形态的共同结构(最典型的规范体系也往往直接利用宗教作为其根据)。任何一种“应该”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于是,信仰或意识形态的危机发生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什么惊人的变化。无论是上帝死了还是尼采死了,都与生活的根本问题无关,人们归根到底不会在乎某种意识形态的崩溃,因为反正总能够发展出别的意识形态,总能够声称其他一些“应该的”事情。 “应该”这一空间是如此狭窄肤浅以至于不足以提供生活意义的立足之地。其实,任一规范都只是人类生活中的权宜之计,尽管在事实上规范是必需的,但在价值上却不值得尊重。偷窃之所以不可取,表面上是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规范,但实质上却在于它是人性丑恶的表现,重要的是人性,而不是规范。 哲学性的无立场批判超越任何意识形态。 人们通常所困惑的To be 和 ought to be 这种断裂性的区分实际上离间了生活事实本身。这一区分造成了两种同样难以接受的结果:在to be 框架中的伦理学就不得不把人看作是机器或动物,这是一种背叛了生活意义的伦理学,它甚至根本没有涉及伦理学问题;而在ought to be 框架中的伦理学则把人看成是需要整治成某种标准产品的材料,这是一种替人谋划生活从而破坏生活意义和自由的伦理学。 (查看原文)网址:论可能生活 原文摘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89969
相关内容
打理生活 原文摘录生活之道 原文摘录
极简生活 原文摘录
生活的艺术 原文摘录
生活艺术 原文摘录
零浪费生活 原文摘录
生活与美学 原文摘录
为生活重塑教育 原文摘录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 原文摘录
自我实现的人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