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养生
房事养生法是探讨有关性生活的卫生之道,即运用各种养生疗法和谐夫妻生活,调节房事活动,以达到强壮复健,祛病延年目的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属中国古代房中医学范畴。
房中古称“阴道”,本指男女合房的交接之道。将其作为古代医学分科之一而予以经典性阐述者,见于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撰修的(汉书·艺文志)。他将房中看作是与人们“和平寿考”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与医经(相当于基础医学)、医方(相当于临床医学)等并属于“方技”类而具有相同的地位。《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容成阴道》、《务成子阴道》、 (天一阴道)、《黄帝三王养阳方》、《三家内房有子方》等房中八家著作,共180卷。晋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葛洪认为,“房中之法,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疾,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抱朴子》)。可见古代房中医学是研究房事活动中有关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卫生致寿和防治疾病规律与方法的医学分支学科,相当于现代性医学范畴。其中,运用调神、导引、吐纳、按摩、药饵、食疗等方法调节房事活动,以期强壮复健、祛病延年者,也称为“房中(养生)术”。
从现存文献载述的史实来看,房中医学在秦汉两晋时期不仅盛极一时,而且还出现了偏重于养生或医疗的不同流派。偏重于养生者,有“房中补导术”(《列仙传》)、“房中术”、“男女合气之术”(《淮南子》)等称谓,以调节房事活动而臻延年益寿为目的。晋唐以降,由于偏离了节欲保精的准则,崇尚“闭精不泄”、“还精补脑”之术;加上道教中的一派以房中术为修炼内丹的辅佐方法,遂有“采补”之说、“双修”之派。因其修摄方法几涉淫亵而为后人所不齿,道教中人对此也多持反对态度。由于封建理学的兴起,再加上采战、双修等邪术的鱼目混珠,宋元以后,除了道家著作中或以神秘玄虚方式闪烁其辞之外,医家著作对房中问题大多采取回避或批评的态度,以至于房中著作几近绝响。因此,中国古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房中医学,除了阳痿阴冷、遗精淋浊、不孕不育等性功能障碍和房事病的防治逐渐分化为中医男科、女科的治疗范围而继续有所发展之外,有关房中养生术等则渐趋式微。20世纪,随着《养生方》、《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一批古代房中医学文献的发掘与整理研究,再加上国外性医学发展及有关学者对中国房中问题研究的冲击,中国古老的房中医学不仅从禁锢中逐渐得以解脱,而且更以其独特的科学内涵与指导养生康复的保健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宝精行气”与“节宣房事”
中医学历来重视“精”、“气”、“神”对生命活动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因为“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事关人的生殖、发育和生长衰老,而被推崇为“先天之本”。因此,古代养生家将“纵欲竭精”视作人类不能安享“天年”(自然寿命)而夭折早衰的最根本原因。“宝精行气”观念,即是在中医精气神学说及其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所谓“宝精”,指中医历来所强调的惜精、护精、固精的养生观念;“行气”,指合理运用吐纳、引导、存想等养生方法。两者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节欲保精”的基本理念。所以就房中养生而言,“宝精”的着眼点在于惜精和护精,使精气尽可能地减少耗损;“行气”的目的在于固精和养精,使其人精气充盈、持满,行房有度,合房有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晋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葛洪提出了指导房事生活、有益于房中养生的基本原则,即著名的“节宣房事”法则。
在对待房事生活上,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种是沉缅于声色之中,姿情纵欲,以妄为常,甚或主张以“采战之术”作为其修炼“仙道”的辅佐方法;另一种是片面理解“节欲保精”的延年作用,将禁绝房事作为独善其身的致寿之道。葛洪对这两种趋于极端的主张作了批评,认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作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从《内经》、马王堆医书及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来看,古代医家是将房中问题视作“保生之大伦”(王冰注)这一十分严肃的命题提出来,并加以讨论。其基本精神在于既不可隔绝阴阳,杜绝正常的房事,也不可任情纵欲,不知持满;只有在不悖人伦、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保持“阴平阳秘”,得“节宣之和”者,才能避免伤损夭折,有益于身心健康。节,既寓有对夫妇间房事活动频度适度节制的涵义,还包括了以保持双方精血充盈持满而不妄泄为目的的各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宣,是指在房事活动中男女双方情感交流及精气的溢泄。“节宣之和”作为指导房事生活的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不同年龄及体质的夫妇间的性生活、性行为的调节。
(二)合房损益有术
根据“宝精行气”和“节宣房事”法则,运用调神、引导、药饵等方法调节房事活动,最基本的方法主要如下。
1.数交一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认为,男女同房之际必须遵循“数交而一泻 (泄)”的原则和方法,才合乎房中养生的宗旨。
在古代养生家们看来,不应当将泄精视作房事结束的最终目的与标志,而是要求男女双方通过一定的修行方法逐渐做到能够保持较长时间或性交次数而不轻易泄精,才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产生祛病延年的效应,这就是所谓“数交一泻”的内涵。
要做到交接而不泄精,或“数交而一泻.关键在于男女双方要保持“阴气和平,阳气闭密”,这就必须掌握房中养生的修行方法与要领,做到合房有术。譬如对女方而言,交接时“当安心定意”,以使“阴气和平”;男方则“当如朽索御奔马,如临深坑,下有刃,恐堕其中”,务使“阳气闭密”(《玉房指要》),这是就同房过程中双方意念控制而言。再如“欲知其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至,神明统归”,“亭身定体,性必缓迟”(《素女经》);“所以常行,以当引导也。能动而不施者,所谓还精。精补益,生道乃者(著)”,则在同房过程中还应辅之以调摄心神、和谐情志及引导等方法,才能做到“数交而一泻”,或“闭精而不泻”。
据此,古代养生家认为和合之道贵在“神交”,以阴阳互感为前提,再配合以调神、治气、引导等方法的锻炼,增强房事活动中的自控能力,以渐进入“神和意感”、“固密天真”的境界。
2.七损八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指男女和合)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七损八益”,是古代指导男女同房趋利避害的房中养生原则与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房事活动中七种有损于身心健康和八种有益于男女双方的和合之道。
(1)八益是指八种有益于男女双方身心健康的房中和合之道。即:“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日窃(积)气,七曰寺(持)赢,八日定顷 (倾)”。其主要精神为:平时起床后取坐位,上身端正,伸直脊背,放松臀部,提肛抵腭,吐纳行气,使全身气血和畅舒泰,谓之“治气”;然后叩齿搅舌,使颊内生津,徐徐鼓漱咽津,同时继续提肛导气,以意念使气行于前阴等处。谓之“致沫”。“治气”与“致沫”既可用作平时的修行方法,也可作为交合之前的行气、安神、定志之法加以运用。同房时,男女双方先须调情嬉戏,待神和意感而致性高潮产生,才可不失时宜地交接,称为“智时”。交接时注意放松脊背,提肛导气,以意引气于下,渭之“畜气”;交接时动作徐疾适中,互引津液,谓之“和沫”;适度交合,在欲泄精之前抽出阴茎,勿令情急难已,谓之“窃(积)气”;在即将结束交接前身体静待不动,同时配合以吐纳、运气于脊背等意念控制,使精气充盈而不轻泄,谓之“寺赢”;房事结束时双方防止和避免情切倾倒,阴茎尚未痿软之前停止交媾,谓之“定顷”;如果泄精之后,则需将余精洒尽,洗涤清洁。
(2)七损是指房事活动中应该加以避免的七种不合乎养生之道的弊病。即所谓“一日闭,二日泄,三日渴(竭),四日勿,五日烦,六日绝,七日费”。如交接时出现阴部疼痛,或精道闭塞,乃至于无精施泄,谓之“内闭”;人房交接而大汗淋漓,谓之“外泄”;房事不节,交接施泄无度,谓之“渴(竭)”;临阵阳痿,或举而不坚,谓之“勿”;交合时神烦意乱,气急虚喘不已,谓之“烦”;女方不悦,强行交合,谓之“绝”;交接疾急施泄,虚耗其精,渭之“费”。
“七损八益”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房中医学成就,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点:其
一,吐纳、导引等修摄方法在房事养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贯穿于房事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更需要平时坚持不懈的修炼,才有助于产生补益固精、强身复壮的积极效应;
二,在同房前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调整各自的心身状态,在气血冲和的基础上入房;其
三,由于女方的性冲动反应较为迟缓,男方不但要有一定的耐心,而且须以和情悦性的方式使双方情洽意浓、两情相悦之后方宜于交接;如果一方性情不豫,或根本就没有性要求,绝对不可强行房事;其四,在同房过程中切忌情急倾倒、贪欢恋战等有悖于房中养生之旨的各种弊端。因此,“七损八益”作为宝精行气法则在房中养生中的深化和具体化,既有古人对性心理、性生理、性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又有治气、蓄气、吐纳、引导等房中补益的修行方法,是中国古代养生方法与房事生活相结合、独树一帜的创举。
网址:房事养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912
相关内容
中医角度谈房事养生养生要注意的事项
饲养宠物需要注意的事项
每天做好养生10件事 让你健康一辈子
厨房清洁需及时 厨房保养须知
2024年香港留学生租房:租屋预算介绍与最全注意事项
16个实用的清洁小技巧,家居、厨房、卫生间清洁简单易行省事!
生活窍门那些事儿
大雪到了!养生重在“藏”,做好这四件事
家务事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