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湿垃圾分类后怎么处理?“喂给”这台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器”

发布时间:2025-01-12 04:30

家居改造中的奇思妙想,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家居生活趣闻# #家居文化趣谈#

上海湿垃圾分类后怎么处理?“喂给”这台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器”

2019年07月08日 07:52   来源:经济日报   

  生活垃圾中成分最为复杂的部分莫过于湿垃圾,运输途中还会二次污染。上海在着力推动垃圾分类末端处置技术向更高层次迭代、跃升时,提出“尽可能做到湿垃圾不出村、镇和区”。

  上海静安区同乐坊文化创意园区引进了一台智能餐厨废弃物就地处理设备,每天可处理0.5吨餐厨垃圾,做到了餐厨垃圾不出园区,整个园区形成了收集、处置再利用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闭环”机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一间标着“环保空间站”的小屋里看到了这台设备,上海同乐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林军告诉记者,小屋是用垃圾房改建的,设备是上海艺迈实业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联合研制的,2018年9月份已经启用,目前仍在调试中。

  东林军告诉记者,这台设备一次能“吃”下重达150公斤的餐厨垃圾,5至6小时后,餐厨垃圾被分解成油和渣,垃圾减量90%左右,且分解物没有异味,油可以深加工成生物柴油和洗涤添加剂,渣可以用作绿化肥料,东林军把这台设备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器”。

  同乐坊是江宁路街道垃圾分类减量化示范园区,有50多家中外公司,10家餐饮公司。设备每天处理150公斤餐厨垃圾,运营成本在80元左右,为电费加少量水费,远低于之前的餐厨垃圾外运处置费。东林军说:“我们已开始为园区外企业提供服务,附近有餐厨垃圾的单位都表示希望我们为其进行垃圾处理。”

  崇明区陈家镇裕鸿佳苑安通东路北村是一处大型回迁安置社区,现有居民518户。去年9月份,这里建起了崇明区唯一一处设在居民区内的湿垃圾末端处理设备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实现了湿垃圾资源化处理“不过夜、不出社区”。

  陈家镇党委副书记陆建军说:“在餐厨垃圾处置过程中,湿垃圾的处置更为复杂。我们把垃圾厢房改建成美观的处理站,让附近的居民开窗不再闻到异味。”他打开处理站大门,里面是一个贴满田野风光图片的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每天收集来的湿垃圾从上部投料口投入,开始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一系列工艺,尾料再经生态处理,最终转化成有机肥。

  湿垃圾处置设备试运行后,居民们看到湿垃圾被转化成有机肥,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率达到98%以上。

  陆建军说,湿垃圾处置设备日处理能力为0.5吨,一个三口之家每天会产生约0.5公斤至0.7公斤的湿垃圾,整个小区早晚各收集处理一次,每天共300多公斤,实现了湿垃圾日产日清,循环利用。

  “我们测算了湿垃圾设备运行费用,包括人力成本和设备维护,每天每户平均为0.98元。”陆建军说,保洁员把湿垃圾拉进处理站,不用二次分拣直接投进设备,5至7天后有机肥就发酵制成了。

  最难处理的是湿垃圾设备运行产生的废水废气。陆建军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压榨脱水环节产生的污水以及高温烘干环节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收集后经生化处理,达到城市污水排放标准后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发酵环节产生的废气在通过设备顶部环保过滤装置预处理后,排送至喷淋洗涤塔净化,再进入活性炭装置进一步净化,最终在花草间排出。

  陆建军说:“经过在全市各处调研,我们对处理站的构造进行了全新设计,对废水、废气、污泥排放都提高了标准。目前,我们正在和区域内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及3家大型集贸市场沟通协商,计划建设湿垃圾就近处置场,并因地制宜在更多大型社区和村庄推行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此外,还将开展湿垃圾更精细化分类处置研究,如有针对性地处理餐厨垃圾和农业垃圾,分餐前和餐后分别投放湿垃圾等。”

  2017年以来,崇明区按照“一镇一站”标准,建成运行了52座村级湿垃圾处理点、21座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实现了湿垃圾就地就近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则瑾)

(责任编辑:刘江)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上海湿垃圾分类后怎么处理?“喂给”这台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95586

相关内容

化腐朽为神奇!这些垃圾竟然还可以做成艺术品
90后化腐朽为神奇
“废品艺术”的魔力:化腐朽为神奇不是梦
圈厨新品上市:湿垃圾处理神器到底有多神奇?
垃圾分类搞疯上海人 其实有这一台神器就够了
垃圾分类经验吧|上海这个垃圾厢房一点也不臭,内藏“神器”
化腐朽为神奇的古旧书画修复
六本古董修复指南:传承文化,化腐朽为神奇
当Staycation成为常态,如何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垃圾分类各种“神器”实用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