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武进:让非遗“点亮”百姓生活

发布时间:2025-01-12 08:40

生活百态观察:老年人的新爱好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百态观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进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武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创立非遗品牌活动、丰富对外交流渠道、拓展社会传播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非遗”已经走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文化、旅游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的非遗保护事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常州象牙浅刻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人们誉为会说话的艺术品。走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卫民的工作室,他正在认真雕琢作品,通过控制手腕力度、刀杆的旋转以及行刀节奏的快慢,潘卫民手中的刻刀犹如毛笔,让作品层次丰富且不失金石雕刻之韵味。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潘卫民:18岁我就进入武进工艺美术厂,从事画画是三年半,然后从事象牙浅刻,已经四十几年了。
潘卫民自幼喜欢绘画艺术,擅长花鸟走兽的浅刻技艺,生动传神,独具匠心。他倡导作品的原创性,每件作品都注重精益求精,运用娴熟多变、苍劲有力的刀法,结合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抒发心中的情感,赋予作品生命力。潘卫民告诉记者,象牙浅刻之精髓在于“刻”,结合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为了响应国家“保护珍稀动物,培育生态文明”的号召,早些年他们已经寻找猛犸象象牙等替代材料,让牙刻继续焕发新的光彩。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潘卫民:我们现在不仅要传承传统技艺,而且要结合时代创新复兴传统工艺,使得猛犸牙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潘卫民的悉心教导,其女潘梦雨自然而然走上了非遗传承之路。从小,她就学习书法和国画,大学毕业之后,便跟着大师萧剑波和父亲潘卫民学习雕刻技艺。 
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潘梦雨:希望靠我们的一些力量能帮父亲们把这一代的象牙浅刻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也希望我们现在的八五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一零后都能够接触到我们的产品,能够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要在现代再次擦亮这张名片,就要提升年轻人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性。在湖塘镇,就有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如今已经传到了第四代。
走进传承人华焕仁家中,一个个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堆花糕团,静静地向人们传递着吉祥的寓意。华焕仁从1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堆花糕团,50多年下来已经做到了手上有数,不仅揉面软硬适中,而且做的每个团子,重量误差都不会超过一两。这么多年下来,华焕仁的搭档渐渐从母亲变成妻子,现在则是女儿和女婿。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在我们家已经是4代传承了,我是跟我妈妈学的,我妈妈跟我外婆学的,现在我传到我女儿手中。她吃了不少苦,学起来比人家快,但是她现在做的东西已经胜过我了,比我还精致。我也想我们共同努力,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独女,华娟萍小时候对于堆花糕团的印象,只是父亲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现在则多了一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为了增加堆花糕团的观赏性和保存时间,华焕仁和女儿还改良了制作技艺,配上实木底座,罩上透明玻璃罩,将之变成色彩靓丽、经久不褪、赏心悦目的摆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娟萍:现在我不光是把我父亲的老手艺给传承下来,那更多的我是要用我自己所有的努力,把这个老手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在我这一代的话,我必须要不断的创新,把它推广到我们的社会中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来喜欢这门老手艺。
老手艺想要得到传承,还要走进大众视野。华焕仁带着女儿、女婿开始提供体验式传承教学。近几年,他们一家人常到中小学去教学,华娟萍也成为了一名专职的堆花糕团讲师。为了更好地推广,他们还尝试使用轻质黏土,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并在样式里融入流行的动漫元素。
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娟萍:我们得从孩子们开始,让孩子们首先了解一下这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样一个手艺,然后让他们能够直观的去体验。培养好以后产生兴趣,我们这个手艺才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近年来,我区已完成六批次区级非遗项目、四批次区级非遗传承人和一批次区级非遗传承基地申报工作,全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全区共有1个国家级、5个省级、18个市级和73个区级,共计97个非遗项目。
武进区文化馆副馆长 钱峰:2010年,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按照区级1000元、市级3000元、省级5000元、国家级8000元的标准,每年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生活中被传承、被使用、被创新,非遗才能保持鲜活,代代相传。为此,区文化馆特设专门的非遗展厅,通过展板、宣传资料、宣传视频等形式,系统展示全区非遗亮点资源。每年,区文化馆还会开设剪纸、面塑、堆花糕团、烙画、乱针绣等公益性非遗课程,每年授课达100课时,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
武进区文化馆副馆长 钱峰:坚持举办特色活动,如连续四年举办了武进区非遗购物节活动,品牌效应初显。连续三年出色完成了“花都水城浪漫武进”旅游节开幕式期间非遗集市和动态类项目的展示展演工作。成立阳湖遗韵志愿服务队,组织项目先后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行动志愿服务大集市非遗项目展示、央视《喜上加喜》节目录制、各类夜市、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并录制了一批非遗在线公益课程,供市民免费观看。
与此同时,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也利用传统节日、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全区非遗传承活动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找准新的时代定位,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非遗保护队伍能力和水平,以不同的形式让非遗“点亮”生活,让文物“活”起来,积极探索开展多种沉浸式非遗体验,带人们在“十二时辰”中充分感受非遗魅力。

网址:《新观察》武进:让非遗“点亮”百姓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96965

相关内容

60余张照片记录美好非遗瞬间 “焕新非遗”全国影像展亮相长沙
让非遗“牵手”生活,让传统“走进”日常
百件佳作匠心传承 非遗生活美学展亮相申城
2024WRC记者观察|聚焦民生服务场景 机器人“跑步”进入百姓生活
百姓工作生活实用法律问答 李晓玲.pdf
2024WRC记者观察|聚焦民生服务场景 机器人“跑步”进入百姓生活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各地“非遗手工”焕发新生机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美术篇丨武强木版年画:方寸家国
用非遗之美点亮晚年生活
看年轻一代如何“焕新”非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