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到底要追求快乐,还是追求意义?
充实的生活追求是快乐生活的基础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充实有意义的生活追求#
我在散步沉思时有两件奢侈之物:
你的爱和我死亡的时刻。
啊,我本可以同时拥有两者。
我讨厌这世间:
它严重摧毁了我的意志自由之翼。
我唯愿吻你嘴唇上的毒药,就此死去,
也不愿喝下别人的毒药。
——约翰·济慈
香港TVB电视剧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很多人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但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却好像与与之相悖,常常“自讨苦吃”——有的人热衷于登山、跑马拉松、吃辣、看恐怖电影,有的人念念不忘于自己吃苦、受冻、流泪的经历,甚至很多人的关键性成长往往都发生在重创之后。这是为什么呢?人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享受纯粹的幸福和快乐,还是追求经历苦难过后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呢?
人生苦短,
到底要追求快乐,还是追求意义?
文 | 保罗 · 布卢姆
来源 | 《苦难的意义》
01
“我们并非天生就会感到幸福”
世界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写过这样一段话:
“ 当我们健康、营养充足、舒适、安全、富足、有见识、 受尊重、不禁欲、有人爱,我们就会更幸福。与相反的状态相比,对这些状态的追求有利于繁衍。幸福的作用就是利用心智去寻求能产生达尔文式适应性的那些关键因素。当我们不开心时,我们就会去做让我们开心的事;当我们开心时,我们倾向于保持这种状态。”
这段话道出了一个真理:我们并非天生就会感到幸福。进化并不想让我们始终处于幸福状态,也不会致力于让我们免受痛苦。痛苦可以告诉我们,哪里出了问题,从而有利于让情况得到改善。悲伤、孤独和羞耻也同样如此。
然而,并非所有的负面感受都是有用的。如果我们对慢性疼痛束手无策,那最好还是不要患上慢性疼痛病。此外,考虑到忍受抑郁和焦虑带来的痛苦,我们最好还是将其治愈。有时,我们的负面感受很难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适应。正如罗伯特·赖特所说:
“现代生活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情绪反应,除非将这些反应置于人类进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你在公共汽车或飞机上做了一件糗事,虽然你知道你再也不会见到这些目击者,因此他们对你的看法完全无关紧要,但你还是会心神不宁好几个小时。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让生物体能感受到这种毫无意义的尴尬呢?也许是因为在我们祖先生活的时代,这种感受并非毫无意义。在狩猎采集社会,你几乎总是会在你反复遇到的人面前活动,因此他们对你的看法就很重要了。”
与之类似,进化有时也会出岔子,“享乐跑步机”(hedonic treadmill)理论证明快乐的增加是短期的。你也许会为新的体验或事件感到开心,但随着时间推移,你的情绪又会回到之前的状态。第一次亲吻很甜蜜,但亲吻上千次就没那么甜蜜了。这类现象就好比,无论你在跑步机上跑得有多快,但实际上你还是原地不动。
这通常被视为一种更普遍的心理真相的一个版本,我们的大脑会对变化做出回应,但会习惯于现状,变得不敏感。能够一直从当下的积极体验中获得快乐的动物可能会因此停止努力,于是它们相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原地踏步的动物就会处于劣势。一定程度的不安、焦虑和抱负也许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生存境况,而这种境况大都与社会地位有关,比如,你相对于他人所处的位置和优势。我对我的车很满意,但如果我的邻居有一辆更漂亮的车,我就不那么满意了。
在这类情况下,进化的目标(比如追求舒适享乐)不是人类的目标。作为能够思考的动物,进化的目标和排序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排序。
02
“一味地寻求快乐,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通常认为,快乐和意义、享乐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典型的对比,于是很多人纠结应该作何选择?事实上,我们可以同时拥有两者。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甚至更有力:同时拥有快乐和有意义的人生不但不冲突,两者还具有相关性,即快乐的人更有可能表示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而认为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的人更有可能表示自己很快乐。
不过,我们应该对于这一结论保持审慎态度。如果动机多元论是正确的,那么只专注于一种动机就会导致糟糕的后果。尤其,人们会为了获得快乐而追求快乐,或者会以一种错误的方式追求快乐。有一些研究考察了人们追求快乐的动机有多强,其做法是让被试对一些表述的认同度打分,比如,“感到快乐对我极其重要”“每时每刻的快乐程度决定了我人生的意义”。对这些陈述表示高度认可的被试过上良好生活的可能性更小,而更有可能陷入抑郁和孤独状态。
人们并不十分清楚是什么让他们感到快乐。于是,追求与表扬和奖赏有关的外在目标,比如,追求美貌、赚钱、寻求社会地位,会使人们更不快乐、更不满意,还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疾病。一项总结了 258 份研究报告的元分析发现,“被试相信拥有钱财对于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的重要性越大,就越会认为自己更不幸福,人生满意度更低,个人精力和自我实现水平更差,更容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和一般精神疾病”。
是的,金钱与幸福有关,拥有金钱的确会让人觉得幸福;而让人觉得不那么幸福的,是对金钱的追求。有意思的是,追求金钱最好的方式,是在追求其他有意义的行为过程中顺带赚钱。
于是,问题看上去不在于追求快乐本身,而在于以哪种方式追求快乐。事实上,跨文化研究发现,在部分集体主义社会中,追求快乐与追求幸福是相关的,这也许是因为努力追求快乐的过程有社交参与性质,包括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结。而在美国这样的更推崇个人主 义和消费主义的国家,追求快乐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追求的方式是错误的。
03
“快乐与意义,可以兼得”
成为享乐主义者又会如何呢?我们所感受到的体验的持续时长,即我们对当下的感受,只有 2-3 秒。在此之前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属于回忆,在此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属于预期。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完全致力于追求这类 2-3 秒的体验又会如何呢?或者用我们之前的话来讲,这种做法相当于用一生来追求体验式幸福,除此无他。我们并非天生就是享乐主义者,我们有很多与享乐无关的追求目标。但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成为享乐主义者,因为也许如果我们更多地追求快乐,生活会过得更好。
我认为后一种想法是错误的,那样只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吉尔伯特举过一个例子为这种想法辩护:
“我也许是一个无耻的享乐主义者,喜欢在我家与奥运会游泳馆大小相同的泳池游泳,感受水的冰凉和照在我皮肤上的暖阳,我的享受状态可以被形容为愉快。偶尔,我会跳出泳池,休憩片刻,想想我的人生有多么空虚,我会为此难过几分钟,然后我会再次跳进泳池,游更长一段时间。”
在上述泳池案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有意识的体验,我们可以把它们类比为不同的两类人。一类是体验者,喜欢感受水的凉爽,煦日的温暖,属于快乐的人;另一类是观察者,喜欢从整体上对人生做出评判,并对人生感到失望。当我们询问观察者时就会听到这样的回答:“人生不值得,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我们询问体验者,比如,一头猪,我们就不会得到上述答案,因为体验者总是忙着享受快乐!关于这类问题,对体验者的任何询问都会让他们陷入沉默。
但我们是人不是猪,如果我们整天浸泡在泳池,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体验式幸福,却没有整体满意度和意义。人们理应过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人生,这种人生能让你与他人产生联结,能让你努力改善他人的生活。
你有可能已经厌倦了待在泳池,这正好表明,过有意义的人生与过快乐的人生通常是可以兼得的。比如,完成一个耗时很长、难度很大的项目能给我们带来新鲜感和兴奋感,避免了享乐主义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无聊。尽管一个人内在的观察者和体验者所追求的目标可以是相互冲突的,而且的确经常如此,但良好生活仍能让两者兼容。
04
“我想要自由与良善”
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出版于 1932 年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述了一个稳定的、受控的和由药物引发快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除了追求快乐和愉悦的最大化,将其他一切都牺牲掉了。在该书尾声部分,官方代表穆斯塔法·蒙德与反抗官方体制的约翰展开了一场对话。
蒙德激昂地为快乐的价值辩护,进而谈到了随着神经干预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可以让人们的快乐最大化,从而让人生变得便捷而轻松。
他总结道:“我们喜欢做让自己舒适的事情。”
约翰回应道:“但我不想要舒适,我想要诗歌,我想要真正的危险,我想要自由,我想要良善,我想要有罪。”
没有任何总结比约翰这番话更能道尽何谓人性。比起单纯的快乐,我们更希望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这也正是人类自愿寻求苦难的意义。
THE END
网址:人生苦短,到底要追求快乐,还是追求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98330
相关内容
伊壁鸠鲁的哲学:追求快乐是一种道德要求追求快乐与平静:生活的艺术还是科学?
追求快乐的生活态度
物质追求+精神追求 =美好生活?
现代人的 “尊贵感”,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生活美学追求当下快乐的艺术
人生只需追求两样东西:健康与快乐
在快乐中自愿工作 在工作中追求快乐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追求完美=追求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