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导论

发布时间:2024-11-14 05:59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1)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2)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3)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二种,(1)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2)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3)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第三种,。(1)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2)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二、“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归根结底,是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1)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2)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3)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最终原因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可以说,整个艺术系统中,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它们自身的独特规律,正是我们艺术学研究的核心。

三、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四、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

(1)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只是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2)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艺术都是源于对自然界和现实的模仿;

(3)这种说法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

2.艺术起源于“游戏”

(1)代表人席勒和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2)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3)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3.艺术起源于“表现”

(1)汉代《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2)代表人物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

(3)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4)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4.艺术起源于“巫术”

(1)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2)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乃至于巫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5.艺术起源于“劳动”

(1)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2)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五、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1)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2)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3)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4)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5)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六、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 1.审美认知作用。

(1)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2)审美认知作用特点:a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b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

(1)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3)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

(4)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

(1)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2)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七、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席勒正式提出。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入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八、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1)艺术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2)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3)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政治经济对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具有制约作用。 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九、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的相互关系

1、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哲学主要是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a.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

b其次表现在出现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c最后表现在促进艺术潮流形成。 如: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文艺界,形成了一个遍及文学、美术、电影等领域的“超现实主义”流派。

(1)西方现代派哲学特点:a是19世纪以来,众多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b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是非理性主义,在人生哲学上大多持悲观色彩。

(2)西方现代派哲学内容: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 现代派艺术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会种种病态现象的同时,也宣扬了对人生、对历史、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宣扬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尤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内容更是直接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3)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4)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2、艺术与宗教

(1)宗教影响艺术

a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如:“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敦煌、云岗大同龙门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

b其次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2)艺术影响宗教

a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基督教宗教歌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

b其次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3)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3、艺术与道德

(1)道德影响艺术

a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

b其次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2)艺术影响道德

a首先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b其次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a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

b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c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4、艺术与科学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a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提出“黄金分割”定律,体现了“美是和谐”的思想。b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c 20世纪下半叶到当代--------现代科学技术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2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十、实用艺术

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1、建筑艺术

(1)所谓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2)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a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b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c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d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

e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建筑和音乐具有同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

f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故宫,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g “装饰”,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4)建筑艺术的特点: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他的审美功能总是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园林艺术

(1)园林艺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移植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江南小型私家园林(拙政园,网师园,西园,留园等)两大体系。

(2)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后者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3)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3、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另一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再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

(2)实用工艺美术品,顾名思义,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实用工艺美术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

(3)工艺美术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意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美。

4、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一是产品设计;二是环境设计;;三是视觉设计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1、实用性与审美性

第一,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要符合人类不同时期不同活动的需要。

第二,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来讲,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第三,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制约和影

第四,由于实用艺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和人工劳力,所以它的实用性也应当考虑产品的用料、费时、加工和成本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尽量做到省工省料和降低成本,使其具有较低的消耗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实用艺术具有审美性,即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用艺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所以,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

2、表现性与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为表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特别注重形式美。

总之,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3、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实用艺术中,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的各门实用艺术,无一不体现出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实用艺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用艺术的这种时代性,首先在于它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十一、造型艺术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

区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将其分为两大类别。

1、绘画艺术

中国画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营造的绘画空间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一种由高转低,由原转进的回旋往复式流动空间。如荆浩《匡庐图》)、分段式空间------(突破时空局限,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如《韩熙载夜宴图》)和分层式空间------(最典型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画分三层展现天界,人界,地界的不同情况)。

第一、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二、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

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2、雕塑艺术

分类: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

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1)在造型艺术中,与绘画,摄影,书法的最大区别,就是雕塑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

(2)在欣赏时,不仅可以用视觉而且还可以用触觉去感知,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3)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型,观赏者可以四面八方不同角度去欣赏,乃至结合周围环境,是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代雕塑史的三个重要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时期。陵墓雕塑盛况空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石刻。

(2)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宗教雕塑发展迅速。如:四大石窟

(3)元明清时期:石窟艺术走向衰落,小型玩赏性雕塑日趋繁荣。

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

第二个高峰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第三个高峰时期,当属19世纪法国雕塑。其代表人物为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第四个高峰时期,是20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等,他们拓展了雕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3、摄影艺术

(1)特征

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摄影艺术不能表现过去和未来的事物,也不能表现客观不存在的事物。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环境,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2)摄影艺术分类

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

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

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 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像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 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建筑摄影” ;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3)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有

绘画主义摄影,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 成为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

纪实主义摄影,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4、书法艺术

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

中国书法建立在中国文字(汉字)的基础之上。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历史上有多种传说,如结绳说、画卦说、仓颉造字说等。但是,一般认为,汉字的生产是以象形为基础演化的。虽然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基本方法和功能,但毫无疑问,象形是基础,“书画同源”这也正是汉字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象形的基础上,汉字后来继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规律,这是汉字作为艺术的生命所在。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书法艺术甚至影响到日本、新加坡、朝鲜、泰国等国,人们把它称为东方艺术的核心。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创作欣常书法作品时,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常常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使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与提高。此外,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名胜古迹区内,众多的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重要文化遗产,更是具有艺术鉴赏和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造型性与直观性。

(2)瞬间性与永固性。 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所谓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

(3)再现性与表现性。

十二、表情艺术

1、音乐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1)音乐分类方式

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成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三类。声乐还可以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我国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

(2)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

“旋律”,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

“节奏”,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此外,复调、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时间中展开来塑造出音乐形象。

(3) 近现代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

古典乐派,是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这个流派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成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

浪漫乐派,是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等。

民族乐派,民族乐派主张音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注意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起来,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挪威包括的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等)、捷克的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等),以及俄国“强力集团” 的一批著名音乐家如穆索尔斯基(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和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2、舞蹈艺术

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为表演性舞蹈的总称,艺术舞蹈有多种分类方法。

舞蹈分类:从表现形态区分,艺术舞蹈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 ;组舞;歌舞等。

从表现特征区分,艺术舞蹈又可以分为情绪舞;情节舞;以及舞剧等。

从表现风格区分,艺术舞蹈还可以分为古典舞与现代舞、民间舞与宫廷舞等等。

舞蹈还可以分为:生活舞蹈,艺术舞蹈,民间舞蹈,芭蕾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

A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

B 芭蕾舞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稳定性就是芭蕾演员在舞蹈中要注意保持重心,在急速旋转和托举人物时都要保持稳定;外开性就是芭蕾演员必须通过长年的艰苦训练,使自己的双腿从胯部到脚尖往外打开,与双肩成平行线。正是由于芭蕾舞独特的脚尖舞技巧,以及稳定性与外开性的程式化动作,使芭蕾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特征。

C 芭蕾舞剧则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熔合在一起,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故事情节和传达情感氛围。著名的大型古典芭蕾舞剧有《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A 抒情性与表现性。

B 表演性与形象性。

C 节奏性与韵律美。

十三、综合艺术

1、戏剧艺术

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戏剧艺术作为二度创作的艺术,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戏剧文学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

戏剧分类

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

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世界悲剧的四大高峰期:

(1)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

(2)中世纪末期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

(3)近现代的社会性悲剧-------------《玩偶之家》《茶花女》

(4)现当代的现代悲喜剧------------《老妇还乡》

戏剧艺术的特征:还有戏剧性和剧场性

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

2、戏曲艺术

西方戏剧美学艺术追求是:真,美。中国古典戏剧美学追求:善,美。

中国戏曲艺术,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仅举中国戏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与西方戏剧“以多见一”之间的比较和区别,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巨大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征是以“一”为起点,如戏曲的角色行当上是“一行多用”(生、旦、净、丑),表演动作上是“一式多用” (唱、念、做、打),戏曲声腔与音乐上是“一曲多用” (基本曲牌),舞台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两椅),服饰脸谱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艺术上,还有“一人千面” (一套程式、万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态”、“一笑百媚”等,充分体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戏曲“以一求多”的美学追求。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个方面

3、电影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

电影的三次重大的变革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正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包括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它是各门艺术的综合;

其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其三,它是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第一,电影和电视剧都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

第二,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

第三,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造型艺术善于处理光线、影调、色彩、线条和形体,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第四,影视艺术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尤其是广为传唱的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影视艺术语言主要就是画面、声音和蒙太奇。

画面:主要是通过摄影(像)机的镜头拍摄记录下来的

声音:人声、音乐、音响这三大类型

“蒙太奇”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蒙太奇: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

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4、电视艺术

从审美特征上看,电视与电影作为姊妹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综合艺术,又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都采用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艺术。

电视又有自己独具的特征:

首先,电视的技术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特性,

其次,电视的介入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观赏特点,由于电视观众一般都是在家里观看,观众可以随意选择收看并当场评论,

再次,电视的迅速性形成了这门艺术更加生活化的特点,

总之,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技术特性和艺术特性,以及电视观众独特的收视环境、收视条件和收视行为,尤其是电视艺术仅仅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使得电视艺术从创作、传播到接受都有许多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值得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首先,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融汇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它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的高度综合性,使得它们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综合表现能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

独特性。A话剧的舞台美术大多是写实和具象的,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环境;戏曲则注重表现生活,戏曲的舞台美术基本上是写意和抽象的,戏曲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简单,全凭演员的虚拟性表演来表现。

B另外,话剧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舞台表现艺术,演员对于角色必须有深切的体验,不管是本色表演还是性格化表演,话剧演员都必须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找到创造角色的依据,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它是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戏曲表演还划分成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在唱腔、宾白、台步、动作等各都有一整套各自不同的程式,使得戏曲表演程式成为戏曲艺术最明显的特点。

a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基本上都属于叙事性艺术,都需要由人物的行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形成一个有完整过程的生活事件,因而,它们一般都应当具有故事情节,并且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在紧张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对于综合艺术来讲,情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节不但使综合艺术的作品成为一有机的整体,而且通过不同的情节结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b 主人公,或叫中心人物。是作为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戏剧影视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活动以及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生活,传达剧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因此,塑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是综合艺术最根本的任务。

它们都必须经过二度创作,才能产生舞台形象、银幕形象或荧屏形象,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欣赏。在综合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一度创作的核心是文学剧本,二度创作的体现是表演艺术。

a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首先是从剧作者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只有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二度创作。

b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表演性是它们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所谓表演,就是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优秀的表演艺术应当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表演艺术的核心,是解决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表演艺术的关键,是掌握好“体验角色”和“体现角色”这一对矛盾。

十四、语言艺术

1、诗歌

诗歌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始于西周-----春秋中期,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歌分类:

诗歌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坦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诗并不追求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

叙事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常常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来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像抒情诗那样,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情熔化在写人叙事之事。

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

自由诗,又称新诗,因与格律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那些只求节奏和谐、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而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

为了表现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诗歌特别注意运用优美的语言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诗歌的语言,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炼、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诗人往往呕心沥血、字斟句酌,通过最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

2、散文

散文:主要是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相并列一种文学体裁,这是“五四”以后盛行的现代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能够迅速地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选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长来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主题思想。(1)散文分类: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抒情散文,注重在叙事写人时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受与情绪,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特写、速写、传记文学、游记等,侧重在叙述人物、景物或事件,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并且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蕴藏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之中。

议论散文,主要是指杂文,将政论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反语等手法,乃至幽默、讽刺等作为锐利的武器,通过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妙趣横生的议论,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样式,具有以理服人的理论说服力和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染力。

(2)散文的特征

a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由灵活,表现在题材的广泛性,手法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样。

b 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实际上,散文的特点就在于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要素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间接性与广阔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

文学形象的广阔性

a 首先: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

b 其次,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

(3)结构性与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需要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对于文学作品来讲,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得失。

十五、艺术创作

1、艺术家特点: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A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B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例如:唐张操“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石涛“收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

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总之: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主客体这两个方面,艺术家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十六、艺术创作过程

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方面或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正如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2、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指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汇主观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了艺术形象。艺术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或产生这种审美意象。

3、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

十七、艺术创作心理

1、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2、形象思维的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3、形象思维: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离不开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家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发掘出蕴藏在事物中的“美”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总之,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4、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无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与灵感,直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人脑中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在艺术创造的活动中,又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两者在创造过程中无意识渗透者意识,在感性中交织着理性,在灵感中凝聚着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长期的潜心苦思。

十八、“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的特征:

A艺术风格多样性:

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B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

2、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这些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艺术流派有以下三种类型:

A一种是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或者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它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

B另一种是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派别一般没有固一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这些艺术流派的形成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似的艺术家,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一艺术流派。

C再一种是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不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3、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区别A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却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B 艺术思潮侧重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某种创作思想或创作主张;艺术流派侧重于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各种不同特点的艺术流派。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同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潮流,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后工业社会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土壤,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表征。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文化模式特征:

A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文化上以现实主义为典型特征

B帝国主义时代,以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C多国资本主义时代(二战后),以后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别:

A从哲学基础看,现代主义思想源至康德的批判理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等,后现代主义思想源于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现代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日神精神”,后现代主义是“酒神精神”。

B从人的主体性看,现代主义文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弘扬个性和表现自我,后现代主义突出自我怀疑,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

C现代主义崇尚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崇尚解构主义打破整体性观念,推崇大众文化。

D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富有深层内涵和哲理意蕴,对欣赏着的文化修养高,后现代主义主张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把文化进一步导向大众娱乐,消费文化。

E后现代主义为了适应商品社会的消费需求,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和传播复制作品。

十九、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作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特点:

a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b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c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更新着。

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成,任何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传达手段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正是由于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作用,艺术创作才得以完成,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构思才得以从意识状态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2、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来看,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或者换句话讲,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在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见,艺术形象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个层次。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艺术形象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综合形象

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

艺术形象具有以下特征:形象性,概括性,情感性和思想性。

3、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有时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

第五,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是,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十、“典型和意境”

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1、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突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2、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的特点: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3、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区别联系

A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意境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

B典型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意境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C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D典型与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二十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的区别与联系:

A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

B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C 中国传统美学以“表现说”为主要特征;西方传统美学以“模仿说”为普遍原则。

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的三种美学思想:

A儒家美学:代表:杜甫。其发展与孔子“仁”的思想体系有关,主张社会教化作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B道家美学:代表:李白。其发展与庄子“道”的思想体系有关,主张“出世”,强调超功利,崇尚自然。

C佛家美学:代表:王维。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主张把“遁世”

2、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直接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直接体现为审美标准“气韵生动”。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

二十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2、艺术鉴赏特点: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5、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注意: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其实就是一种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

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心理学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使鉴赏主体得以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在艺术鉴赏中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

(2)感知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3)联想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4)想象: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想象可分为:创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在造出相应的新形像

再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情感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

特点:情感总是以主义和感知作为基础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6)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二十三、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节,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审美直觉的特点:直观性和直接性

直观性: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鉴赏主体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艺术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通感: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共鸣: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到基础上,深深的为艺术作品所感动已至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二十四、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作用:

a 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b 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c 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也要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也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2、艺术批评的特征

a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b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

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网址:艺术导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146

相关内容

园艺技术论文(毕业范文8篇),园艺学论文
生活艺术论文范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汇总十篇
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视角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的艺术论文2500字数
“艺术概论”核心知识点你都知道吗?
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杜卫】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生活的艺术EPUB,生活的艺术MOBI,生活的艺术AZW3,生活的艺术PDF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