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办公,小心泄密

发布时间:2025-01-13 21:36

利用移动式办公家具,如轮子推车,方便移动 #生活技巧# #组织技巧# #工作区域优化#

当前,信息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连。移动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类场景,新产品、新应用、新效用不断涌现,不仅为人民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学习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多数人都已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设备,甚至反受“物役”,患上“依赖症”。这给保密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其中,最为普遍、最为突出、亟须应对的当属移动办公的广泛兴起。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习惯成自然,在移动办公过程中处理涉密工作,导致大量失泄密案件发生。

几种典型的移动办公泄密类型

类型一:手机拍摄、即时通信工具传输涉密文件资料

近年来,此类案件呈多发易发态势。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或对保密不知不会,或虽知虽会仍铤而走险、我行我素,将涉密工作与日常非涉密工作无差别对待,将涉密文件资料与非涉密文件资料等同处理,用手机拍照后,通过微信、QQ、钉钉、RTX腾讯通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传输,造成泄密。

案例1:2020年6月,某市教体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某在收到1份秘密级文件后,为尽快落实该局领导传达学习的要求,使用手机对文件进行拍照后,发送至其建立的某微信工作群中,并安排相关工作。随后,文件被层层转发,迅速扩散至40多个微信工作群。案件发生后,胡某及该市教体局办公室主任孙某均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局长黄某被该市纪委监委约谈提醒。

案例2:2021年3月,某县派出所工作人员蒋某参加有关涉密会议并领取1份机密级文件后,因该所副所长黄某在外出差,为及时汇报工作,蒋某使用手机对文件拍照后,通过该县办公通信软件“RTX腾讯通”发送给黄某。黄某为尽快落实文件精神,再次通过“RTX腾讯通”软件将文件部分内容发送给该所多名民警。案件发生后,蒋某、黄某均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该所所长李某被给予诫勉谈话处理。

类型二:通过手机图文识别、应用扫描识别,转换涉密文件

目前,具有图片文字提取、音频转文字等功能的应用和工具已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大量涌现,为许多人节约了“漫长”的敲键盘时间,极大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为图便利,自以为只要不被人看到、不传给别人,就不会泄密,也不会被发现,于是使用上述应用程序扫描、转换涉密文件,造成失控,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获取、利用。

案例3:2020年2月,某市属企业收到1份机密级文件,该企业行政部主管将文件交彭某办理,要求其起草相关落实方案。彭某虽知涉密文件禁止使用手机拍摄、传输,但为图方便,仍使用微信小程序中的一款图文识别小程序对文件进行扫描,转换为文字后,通过数据线传输方式,将文本导入非涉密计算机中处理。彭某认为,“不被人发现、操作完成马上清理就没事”。但不久后,该微信小程序后台运维人员从服务器中非法获取文件图片,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造成严重泄密。案件发生后,该运维人员被追究法律责任,彭某被给予党纪处分、扣薪处理。

案例4:2021年2月,某市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某在收到1份秘密级材料后,认为“写得很好,可以长期学习借鉴”。为方便以后学习和引用,便利用手机相册中自带的文字提取功能,对材料主要内容进行拍照、识别,再将文本通过手机创建的局域网导入非涉密计算机中存储、处理,造成涉密信息失控。案件发生后,张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类型三:移动互联网视频会议交流、传达涉密信息

移动办公最普遍的功能之一,当属可建立多种即时通信方式的群组功能。即只要同时在线,同一群组的人即使远隔重洋,也能随时在虚拟空间中召集起来。特别是在疫情条件下,减少现场会议交流,召开群组式的远程视频会议几乎已成为各行业的常态。然而,部分机关单位或因条件限制或因疏忽大意,将涉密会议开到了互联网上,造成泄密案件的发生。

案例5:2020年2月,某国有企业通过工作内网召开视频会议,传达1份秘密级文件。由于技术条件限制,部分下属公司工作人员通过手机中的视频会议软件接入参会,导致外部人员“侵入”,涉密文件部分内容被窃取。案件发生后,该企业行政部门负责人被给予扣薪、责令检查等处理。

案例6:2020年4月,某市有关单位通过一款移动互联网视频会议软件,对各地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其中,某培训老师讲课内容涉及国家秘密,但该单位未事前提醒说明、事中也未跟班审查。参加培训的项某为反复学习,在使用个人平板电脑听课时,同时利用录屏功能,将课程内容尽数录下,并上传至某互联网视频平台,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该单位负责组织培训的相关责任人员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类型四:通过互联网网盘、邮箱存储、处理涉密文件资料

随着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传输工具的兴起,互联网网盘、邮箱似乎正走向“明日黄花”,其传输、处理文件资料的功能已较少被人使用。但是,在长时间存储、处理文件资料,特别是大批量资料包用于异地共享方面,它们仍具有优势。特别是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有收集、整理电子材料的习惯,也习惯于通过网盘、邮箱批量化存储、处理文件材料,以方便个人异地下载使用,因此引发的泄密案件屡禁不止,是保密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案例7:2018年5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互联网网盘用户上传了大量文件资料,其中机密文件10份、秘密文件30余份。经查,某单位工作人员强某因工作调动,即将赴外地任职,其长期有收集、整理个人认为有价值的或者参与起草的文件资料的习惯。为继续珍藏、利用好自己积累的资料,强某将单位计算机中的资料刻出并导入家中电脑,又打包上传至互联网网盘中,以便异地下载使用。案件发生后,强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案例8:2020年3月,因疫情原因,某市有关单位工作人员赵某被要求立即回家隔离,等通知再返岗工作。但此时,赵某手头还有一些工作未完成。与同事简单交接后,其担心同事未理解清楚、还会来电询问,遂用手机对工作相关的1份秘密级文件主要内容进行拍照后,通过个人互联网邮箱发给自己,以便随时下载查看。案件发生后,赵某被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检查处理。

保密“堤坝”须筑牢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互联网移动办公给保密工作带来的风险挑战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一是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习惯的变化,移动办公极大便利了工作、提高了效率,成为办公必备技能,乃至改变工作习惯,这已成大势所趋;二是信息载体和传输方式的多样化,文字、文档传输不再流行,照片、动图、语音、短视频交流成为主流,同时,即时通信软件层出不穷,泄密的方式和渠道不断更新;三是各类移动办公软件、工具推陈出新,不断迭代升级,图文识别、音频转化等越来越快速精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智能写手、同声翻译等更为智能化、更具效用的办公工具呼之欲出,将进一步刺激人们的自动化办公需求,“涉密不上网”的心理防线屡遭挑战;四是互联网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甄别、管控更加困难、更耗成本,保密管理难度不言而喻。

可以想象,互联网移动办公的浪潮正在不断拍打、冲击着保密管理的“堤坝”。千里之堤多溃于蚁穴,差之毫厘常失之千里。保密之“堤”稍有溃烂,或将遭洪水般灾难。各级机关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切实从以下4方面筑牢“堤坝”,严防移动办公泄密。

一是意识之“堤”。大多数移动办公泄密案件的发生,是由于责任人员的意识欠缺、偏差导致:或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国家秘密安全造成的风险,或是觉得风险可控、不会造成危害后果,或是认为只此一次、可以冒险一试,甚至自忖即便违规、顶多挨个批评。必须纠正工作人员的上述意识,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严格的纪律执行,牢固树立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风险意识、法纪意识,使“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成为大家意识里的“雷池”,不敢逾越半步。

二是制度之“堤”。制度可以管全体、管根本、管长远。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效能,结合本单位工作人员移动办公工具、应用软件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日常保密管理制度。例如,微信群日常使用较为普遍,就应当建立微信群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建群备案、群主负责、群成员提醒等工作要求。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狠抓制度落实,绝不可使制度挂在墙上、流于形式,有损保密管理的严肃性。

三是监督之“堤”。意识强化和制度执行的有力与否,均在于监督。要加强保密工作机构的监督能力和监督威力,依法依规对内设部门、所属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提醒,对违反保密法纪的责任人员进行监督问责,彰显保密的权威性、原则性、底线性。要压实部门单位的主体责任,督促履行好保密监督管理职责,同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相互间的监督提醒,发现泄密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营造良好的保密氛围。

四是科技之“堤”。新科技是解决科技引发问题的根本之策。要正视工作人员的移动办公需求,持续加大保密技术装备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工作人员的涉密办公,保障涉密工作的高效运转。大禹治水,以疏为主,再辅之以增强意识、建立制度和开展监督,引导工作人员逐渐养成正确的涉密办公习惯。

来源 | 河北省国家保密局

原标题:《移动办公,小心泄密》

阅读原文

网址:移动办公,小心泄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7990

相关内容

中国移动移动办公软件苹果版下载
中移移动办公app下载
移动办公软件
什么是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有什么好处 – PingCode
智博移动办公app
中移移动办公app有哪些 热门移动办公软件推荐
移动办公APP安卓版大全2022 安全的移动办公软件有哪些
移动办公软件的用户行为分析
什么是移动办公 – PingCode
不是军人也可能泄露军事秘密,普通人容易泄密的十件日常小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