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托·雷尼尔丨《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中文版序
设计老人的居住环境,考虑无障碍设施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老人#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团队编译的《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中文版已于今年10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作者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和老年学教授维克托·雷尼尔为中文版作序,介绍了本书的写作初衷和内容特色,也表达了对中国老年居住建筑发展的期望和建议。
我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本译著将我的工作成果与中国相关领域的朋友们分享。首先,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燕珉教授,2017年我们在南加州大学初次见面,交流过程中,她立刻意识到了我的研究对于中国当下养老实践的重要意义,并邀请我来到中国参加学术论坛。2018年这本书刚刚在美国出版,周教授和她的团队就向我表达了希望将这本书带给中国读者的浓厚兴趣,在周教授、几位译者和出版社的紧密配合和努力工作下,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得以很快与中国读者见面。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达到哪些目的?
在过去的40年里,我一直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希望为身体机能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提供去机构化的居住模式。研究期间,我发现北欧的养老居住模式是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有启发性的。在富布莱特科研基金的两次资助下,我得以有机会到北欧和南欧参观考察数以百计的养老建筑案例。
图1 2017年周燕珉教授工作室团队访问南加州大学时与维克托·雷尼尔教授的合影
我写这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唤起人们对于当下和未来日益增长的、虚弱的高龄老人群体的关注。他们应该享受更加人性化的长期照护体系,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偏好。我认为这既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又是一个创造更加友好的社区的机会。
在我看来,高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全球变暖一样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虽然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从事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但同时也面向居住相关领域更为广泛的群体,包括消费者。我相信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能够帮助每个人预见和计划他们和他们所爱之人的未来。
图2 维克托·雷尼尔教授在欧洲参观考察的部分养老项目(来源:《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
在过去的40年里,我给年轻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上课时有一个重要收获,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一个身处困境的老年人。他们非常希望我的课程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因为他们都急迫地想要帮助自己家的老年人。几年前,我被阿图尔·加万德(Atul Gawande)《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 2014)一书深深打动,这本书向医生们讲述了住房对于高龄老人的重要性,传播了“照护优于治疗”的理念。我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帮助建筑师、住房供应商和从事护理服务的专业人士理解他们在这场日益严重的住房和服务危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图3 阿图尔·加万德及其著作《最好的告别》封面(图片来源:网络)
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与以往的书籍有哪些创新和不同?
本书讨论了三种主要的居住模式,尤其结合案例研究章节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三种模式针对如何将住房与服务相结合,帮助高龄老人在居住环境中尽可能保持独立生活,给出了解决方案。
这三大居住模式包括:
1. 生命公寓——一种为独立住房居民提供集中的健康照护和支持服务的荷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在自己家中原居安老直至生命结束的环境,还能够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
2. 小规模组团——这一模式能够支持7-12名存在身体障碍或认知障碍的入住者生活在一个指定的、居家化的环境当中,通过人性化的、快乐的、鼓励自主性的方式,满足复杂的照护需求。
3. 居家照护系统——如今,通过协助,很多高龄老人能够在他们自己的家中独立居住。未来,结合先进的通讯技术和新兴的机电技术,居家照护系统将更加完善,居家养老将会变得更简单、成本更低。
虽然这三个选择不是唯一出现的可能性,但他们代表了比现状好得多的、有发展前景的模式。
图4 三种更具发展前景的养老居住模式(来源:《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
以我之见,未来中国的老年居住建筑建设应考虑哪些问题?国外经验对中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1. 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加:中国高龄老人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本书第3章表3-1的数据对比显示,中国高龄老人群体的增长率是空前的。受到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影响,中国老年人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再加上人口的生育意愿不强,生育率降低,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人比例将更高。
图5 2050 年预计中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48 亿,占人口总数的1/4,是2000 年8640 万人的4 倍。(来源:《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
2. 家庭养老的未来:在欧美地区,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的“自我照顾”的家庭养老体系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老年人将不再像原来那样能够很容易地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当中。中国也有可能面临同样的情况,需要利用好这种重视家庭支持、提倡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创造出适宜的照护服务供应系统和建筑类型。扩展日间照料服务将是很好的第一步。
3. 不要再建设传统的护理院了:美国在养老领域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为高龄老人建设护理院。美国起初没有创造出提供社会和健康照护服务的住宅系统来增强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而是采用了一种“打了折扣的”急性照护医疗机构的模式。这种建筑模式几乎是所有人都惧怕和厌恶的。第四章表4-1列出了北欧老年居住建筑为避免陷入传统护理院模式而拥有的45条环境和照护服务特征。我们从优秀案例中发现,小规模的照护组团服务效果更好。本书介绍了来自美国(“绿屋©”的“小房子”模式)和丹麦的多个小规模组团的优秀案例。中国人喜欢建设体量较大的高层建筑,这与小规模组团的理念并不矛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层建筑中,这些居住组团必须是小规模且独立的。在这方面,本书最值得参考的是案例11——Perkins Eastman基于“绿屋”模型设计的新犹太人生活照护组织曼哈顿生活中心(The New Jewish Lifecare Manhattan Living Center)。
图6 新犹太人生活照护组织曼哈顿生活中心(来源:《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
4. 北欧拥有最具创新性的模式:这本书中介绍了来自丹麦、瑞典、芬兰和荷兰的案例。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类似住宅的形式,同时提供以家庭照护为基础的保健服务。事实证明,这种通过家庭照护帮助失能老人尽可能长时间在家中生活的模式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在老年人和政策制定者眼中也更受欢迎。提倡“照护优于治疗”,让老年人居住在去机构化、可供自由选择的环境当中的理念,让这一模式脱颖而出。当北欧人重新定义他们的护理院时,他们避免了机构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深度扩展居家服务。任何一个采用生命公寓模型的案例(案例1、2、4、5、6)都将这件事做得非常专业。他们的服务体系不仅提供保健服务,还涉及包含居家照护和居家康复在内的长期照护服务。
图7 采用生命公寓模型的建筑案例(来源:《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
认知症照护面临怎样的挑战?
1.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了。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有关认知症的信息表明,认知症老人的照护成本很高,并且难以控制。在家中照顾一位患有认知症的家人是既疲惫又痛苦的过程,并且会对家庭照护者造成较大的影响。认知症老人在机构中去世的情况很常见,因为非正式的家庭支持系统通常会在认知症老人接近临终时彻底崩溃。
2. 认知症有没有可能治愈?人们正在齐心协力寻找认知症的治疗方法,但是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认知症患者数量将很快呈现爆发式增长。既往的工作已经创造出能够延缓认知症病情发展的药物,但这些药物通常带有破坏性的副作用。在认知症治疗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未来还会有持续的新发现。
3. 新技术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设备很可能将在未来的10-15年时间里被应用于管理疾病当中身体和心理护理服务最困难的部分。但这还需要时间,并且这些解决方案还可能带来一些其他的复杂问题。
4. 一些有前景的模式:尽管认知症老人的照护是一个非常难以克服的问题,但像Hogeweyk认知症社区(案例12)这样的实验性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护理和环境设计的理念结合到新的住房和护理模式当中。
图8 霍格韦克认知症社区(来源:《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
小结
中国人坚定致力于帮助社会当中的老年人群体。通过我在南加州大学与年轻的中国学生接触的经历,我发现他们是最勤奋、最有创造力、也最敬业的学生群体之一。相信他们能够肩负起重任,认真、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可能性具有清晰的认知。
2019年4月于南加州大学
本书的网络预售已开启,长按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入购书链接。
结合本次新书发布的机会,我们将于11月底邀请维克托·雷尼尔(Victor Regnier)教授来访清华大学,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详情和报名方式将于近期发布,敬请关注。
编辑:王墨涵
本文内容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网址:维克托·雷尼尔丨《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中文版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9216
相关内容
周燕珉丨《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协助生活设施的创新实践》推荐序老龄化时代的居住环境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中无障碍环境的创建
寓美于生活之中——当今新型居住区的环境艺术设计
构建多维协同的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系统
文明实践让生活更有“羌调”——北川县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设计》专访丨杨皓:立足跨学科交叉点的环境设计教育
适老化居住空间设计原则与实践:打造安全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
居家养老新篇章:社区适老化居住环境改造实践
新时代文明实践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