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会“自我家庭治疗”,抑郁、双相孩子更容易加快康复

发布时间:2025-01-14 04:15

家长自身示范:父母热爱阅读,孩子更容易跟随。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儿童阅读启蒙#

本文字数约:6885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同等条件下,接受了家庭治疗的患者能更快康复

02、找一个“家庭治疗师”就能解决问题吗?往往不能

03、父母掌握“自我家庭治疗”的6个要点

我们经常在文章、视频里面强调,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除了必要时接受规范的精神科治疗外,父母还要学会“自我家庭治疗”。

不少读者留言问:

孩子病了,是孩子要接受治疗,为什么还要做家庭治疗?

做家庭治疗不是要找专业的家庭治疗师吗?为什么要父母自己进行?

如果要做,具体怎么实施?

今天这篇文章就结合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尤其是在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突破性发现,深入解释以上疑问。



同等条件下,接受了家庭治疗的患者能更快康复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家里的孩子患病了,被诊断的是孩子,要接受治疗的也应该是孩子,为什么还要父母一起接受家庭治疗?

如果是经常看我们公众号文章、视频的读者,他们恐怕不会发出这个疑问。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孩子患病了,其实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不良等等有很大关系。

而家庭治疗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孩子更好、更快地康复。

但我们在临床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家长,尤其以父亲较为多见,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他们认为既然是孩子病了,那就应该是孩子乖乖听医生的,配合医生,积极接受治疗,该吃药就吃药,该打针就打针。家长主要负责提供经济支持,配合医生督促好孩子按时服药、按时接受治疗,平时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如果疗效不好,那就找更专业更有名的专家,必要的时候,找精神科领域的国内“四大巨头”医院的顶级专家。如果还治不好,这部分家长就认为这是这个病的原因,认命吧。

对于这部分家长,如果最后找到了我们,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引导他们意识到家庭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庭治疗属于心理治疗中的一种,跟精神科药物治疗一样,它也是得到主流精神科认可的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国最权威的精神医学临床巨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中,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中,都提到了家庭治疗的益处。

这本书里还有一节是单独介绍家庭治疗的,里面直接指出,“为了处理和消除所存在的症状,家庭系统必须有所改变”。

比如,书里讲,抑郁症患者通常有婚姻或家庭方面的问题,这是增加患病风险的因素,还可能会延误患者的康复。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明白,如果一个家庭里的气氛是压抑的、紧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罹患抑郁症,也更加难康复。

那么家庭治疗就是要教会患者的家庭成员怎么理解、应对抑郁症,怎么改善家庭关系,让患者在家里更能得到积极、放松的体验,有更好的康复环境。

所以,虽然临床中仍有一小部分大夫不认可心理治疗的作用,倾向于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是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异常导致的疾病;但是,绝大部分大夫都已经意识到家庭环境对抑郁症的康复是很重要的。

有的大夫懂一点科学心理学,他们可能一边开药,一边叮嘱父母不要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要多关心多尊重孩子,父母不要吵架。虽然只是寥寥几句,但其实这也是从家庭治疗的角度给父母的建议。

当然,上面主要是精神医学对于“家庭治疗”的理解。它主要强调的是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增加疾病的“易感性”,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但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整体上,精神医学认为家庭治疗有用,但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

可如果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精神医学低估了家庭治疗的作用,也低估了家庭环境在病因中所占的比例。

我们在临床深度心理干预中,尤其是利用深度催眠进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后,有很多颠覆性的发现。

比如,我们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从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记忆。而其中很大部分的病理性记忆来自于原生家庭。

就拿抑郁症来说,这主要是患者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和不断地自我否定所导致的,并不是遗传因素和神经递质浓度。而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中,往往有较大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

(相关文章:神经递质、遗传和心理社会因素,哪个才是抑郁症的“元凶”?)

当然,我们的这个发现和结论还没有得到主流精神医学和主流心理学的认可。但当我们在临床中修复了患者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对父母进行深入的家庭治疗后,患者很快就走向了康复,可以较快地减药、撤药,效果也稳定。

甚至有的患者父母,他们并没有前来接受我们的诊疗和心理干预,只是通过了解我们文章、视频,学习了如何“自我家庭治疗”,他们慢慢就修复了孩子的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走向康复,顺利复学,有的甚至没有服药。

相关文章:我通过自身的改变,让得了抑郁症的女儿实现撤药、成功复学,毕业深造!(家长自述)

所以,从主流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治疗对康复是有作用的,有总比没有好。而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还未能独立生活的青少年、学生患者来说,家庭治疗不可或缺!

无论是出于以上哪一个角度,如果父母真的想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的话,都应该重视家庭治疗的作用,积极参与其中,再也别认为接受治疗只是孩子的事了。



找一个“家庭治疗师”就能解决问题吗?往往不能

既然家庭治疗很重要,它又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那为什么不找个专业的、靠谱的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而是建议父母可以自己进行呢?

其实在理论上,找一个家庭治疗师来帮助自己,这个想法没有错。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如果能找到一个专业的、经验非常丰富的、非常适合患者家庭的家庭治疗师,Ta既懂精神医学,又懂科学心理学,还懂教育学,那肯定会比父母“自学成才”更好、更快捷。

但问题是,这样的家庭治疗师或机构凤毛麟角,资源非常紧缺。我们虽然有这样的能力,但能接诊的人数极其有限,没有办法为所有求诊的患者家庭提供深入的临床心理干预。

目前,在国内外,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并不了解科学心理学,他们只能简单地向患者父母介绍疾病症状,叮嘱几句服药和陪护事项,仅此而已。他们无法提供深入的家庭治疗。

有的大夫甚至否认家庭治疗的作用,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听医嘱、好好吃药就行了,这些病本来就是难以彻底痊愈的,跟父母的自我反省没有什么关系。

而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中,虽然设有专门的家庭治疗,还分了很多流派,但真正适合国内青少年患者家庭的非常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和绝大部分治疗技术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传过来的,带着的是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它进入中国后,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冲突,很容易“水土不服”,疗效有限,难以真正高效地解决患者家庭的问题。

比如国内有很多家庭治疗师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他们特别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几乎把青少年患者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的不当教育,尤其是患者的童年、幼年时期。

网上流传很广的那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靠一生来治愈”,这句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实有所偏颇的话,很明显就是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

可能有读者说,何医生,你上面不是说很多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来自于家庭吗?可现在为什么又否定?是不是前后矛盾?

确实,很多青少年患者的患病原因与父母的不当教育有关,但除此之外,他们往往还遭受了来自学校、社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的大学生患者甚至有成年之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把责任全都归咎于父母,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是说他们的责任往往相对多一些。

而且,有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会把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归结为“控制”,说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做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导致孩子不断“自我攻击”,最后罹患抑郁症。他们鼓励患者要懂得“反抗”父母,不再“自我攻击”。

这种解释来自于西方,这跟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是有冲突的。西方文化中特别强调“边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在家庭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权利,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边界。

当孩子过了18岁,这种边界更加明显了,西方社会很多人在18岁以后是自己贷款读书、独立生活的,哪怕家里其实并不缺钱。他们在学习、择业、婚姻、教育下一代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观念在他们的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

但我国的社会文化不是这样,我们特别强调“家庭”的意义和功能。孩子成年以前,父母会习惯性地操劳几乎关于孩子的一切,不断教育孩子该如何作出选择。

即使孩子18岁了,父母也不会认为孩子就真的独立了。通常来说,要等到孩子真正开始步入社会工作了,父母才会觉得孩子长大了。但涉及到买房、结婚、生育和照顾下一代的事情上,父母仍然会投入很大的情感和精力。

从我国的社会文化来说,这不叫“控制”,而是出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父母理解的爱。他们认为自己为了孩子,就该这么做。但确实,他们中有很多人可能使用了错误的方式,没有意识到这一代孩子的心理诉求,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简单来说,他们不是出于“控制”,而是出于爱的方法有问题,在家庭教育方面一度比较愚昧、无知。这背后是很多因素导致的。

可是如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用“控制”等等概念来简单归因的话,再加上很多青少年患者在走向康复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他们很容易对父母感到非常愤怒,原本就不理想的亲子关系迅速恶化。

有的孩子本来诊断为抑郁症后,跟母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甚至很依赖母亲。但受到一些心理咨询师的误导后,变得仇视母亲,甚至对其拳打脚踢,非常激动。再次到医院复诊时,医生认为他们轻躁狂发作了,诊断改为了“双相障碍”,成了“重性精神病”了,问题反而更复杂、更严重。

我们接诊过的小虹就有类似的经历。(真实案例:她曾被诊断抑郁、双相、强迫和精分,79个小时深度心理干预后,终于成功复学,考上大学!)

而且,有的患者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觉得父母其实很不容易,有些行为确实是为了自己好,他们发现自己做不到“反抗”父母。这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内疚、自责和自我否定,抑郁症状加重。(相关案例:她被诊断抑郁、双相、精分前兆而休学,心理干预后顺利复学!)

在主流的家庭治疗流派里面,有一种比较有名——萨提亚疗法。我们在这里没法用大篇幅展开介绍。简单来说,萨提亚疗法认为不良的家庭模式中,家庭成员有4种不良的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萨提亚疗法的目的,就是让其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有这些问题,然后通过一些治疗技术予以纠正,捍卫自己的“心理边界”,不伤害自己;也尊重别人的“心理边界”,不伤害别人,最后达到家庭关系的和谐。

这种解读有一定道理,如果能纠正家庭成员的这些缺点,也有助于缓解家庭关系中的问题。

可是,在现实操作中,如果治疗师没法看到这些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那有可能就会陷入空泛的讲道理,家庭关系的改变还是不大。

而且萨提亚同样来自于西方,很多概念名词、解释用的都是令国内大众感到陌生的词汇和角度,比如上面说的“边界”,还有“投射”等等,如果治疗师没法把这些概念本土化,就很容易会让父母和患者都感到难以理解。

当然,主流的家庭治疗还吸收了其它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本主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家庭起到作用。但这些流派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再加上国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父母想在国内找到称心如意的、能快速持续起效的家庭治疗,其实是相当难的。

还有一个因素,很多学生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就算家庭治疗师能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患者的情绪更稳定了,但他们往往没有办法解决患者的学习障碍,帮助患者建立高效学习状态,然后顺利复学。

我们以前接诊过的一个学习障碍案例(相关文章:10次干预后,初中“学渣”从班级垫底冲进前10名,最终考上一本并备研!),有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得知后,认为这不可能实现。可见,他们在这方面对于自己有认知边界是没有意识的。

所以,在国内家庭治疗的现况下,父母和患者可以抱着尝试的心态,试着去了解、体验一下能够找到的家庭治疗资源。

如果能遇到合适的,能改善患者病情和家庭关系的,那实在值得庆贺。但如果遇不到合适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所以,希望父母不要把孩子康复的大部分希望都寄托于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上。

在国内的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发展状态下,父母很可能难以找到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外在资源,如果把希望一再寄托于外界,很容易一家人都陷入迷茫和无助。孩子的病情会越来越重,甚至父母都有可能继发焦虑症、抑郁症。

而有些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认为既然在国内很难找到这样的优质医疗资源,那就带孩子到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就医。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即使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就医,可能父母也是失望而归,因为这是目前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局限性而定的。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接诊了不少从国外回来的国人或华人,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既然如此,父母还不如从自己身上寻找资源,有意识地学习“自我家庭治疗”。而且,大量实例证明,“自我家庭治疗”的效果并不亚于常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药物治疗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特别强调“自我家庭治疗”的原因。



父母掌握“自我家庭治疗”的6个要点

那么,自我家庭治疗具体该如何进行?

网址:父母学会“自我家庭治疗”,抑郁、双相孩子更容易加快康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10175

相关内容

陕西优艺墨堂心理咨询教育科普: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对抑郁孩子正向影响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营造幸福的家庭环境,是父母给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对话|北大心理学教授王垒:快乐教育能帮助孩子从小远离抑郁
父母切忌将自身压力传导给孩子
语言康复策略:父母该如何照料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教育孩子,父母必知的心理学知识
社会压力大易患抑郁症 六招教你如何预防抑郁
抑郁症如何自我治愈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识别要趁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