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超越死亡,自我实现的方程式

发布时间:2025-01-15 10:19

积极面对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自我实现#

个人理解:
超越死亡,超越自我
非理性层面上,感受和看法会非常不同 -- 理性?非理性?
尝试自我实现
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完成、自我探索、意义、归属感、控制和能力
被惦记的、被照顾的、被支持的
寻找意义、获得归属感、拥有把控权和效能感
除了自己,没人可以、也没人会拯救我们。我们的路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走。

曼弗雷德:超越死亡,自我实现的方程式

曼弗雷德:超越死亡,自我实现的方程式

既然死亡无可逃避,作为应对策略,我们总喜欢干一些大事,让我们自己显得比实际重要。但事实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较容易受困于一些挑战而被打击。正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激励我们留下某些遗产,无论它们多么渺小。人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超越死亡,超越自我。我们活着的驱动力来自于哪里?我们又终将会留下些什么?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不妨停下来做一些思考。

死亡焦虑被称为是对“未曾存在或未曾活过”的恐惧。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人终将一死”的事实,甚至想象着我们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但当死亡真正威胁到我们,或者当我们的至爱离去时,我们还是会感到无比震惊。虽然在理性层面上,我们知道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但在非理性层面上,我们的感受和看法会非常不同。将要消失在虚空中的念头——不得不面对我们身体的解体和消亡——在心理上,并不容易被接受。肉体就要消亡,自我也将不复存在,光是这么想想,已经让人无法接受。从象征意义上讲,死亡可以被视作“极致的羞辱”,一种对人的自恋的终极伤害。无论有意或无意,我们都会倾向于将肉体的无可避免的消逝解读为“对自我感知的毁灭性打击”。我们的潜意识里其实并不倾向于太在意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去面对“我们生命中到底还余下多少时间”这种过于沉重的话题。我们常常表现得好像我们确知每个人终有一死,但是自己除外。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固执地想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来应对“人终将一死”这个似乎令人无法接受的想法妥善处理死亡焦虑感。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在各种不朽系统中,为自己找到安慰和确定感。

超越死亡
自然世界,以及我们希望于其中找到一席之地的需求,可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不朽系统。我们告诉自己,所有生命都来自地球本身;所有消逝的,也都会回归于它。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体(活着的有机物)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能自我调节的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一起,使我们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得以以某种方式永存。所有生物体和无机物质都是一个名为盖亚(Gaia)的单一生命行星的一部分。盖亚是一个动态系统,塑造了我们的生物圈,也使得地球成为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因此,我们对自然和“永存不朽”的感知是密切相关的。进入山脉、山谷和森林,以及河流和海洋,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原始和基本的人类冲动,也是和“生与死”交流的一种形式。许多人认为他们与自然有着特殊的联系,并将死亡视为一种过渡,而不是终结。他们甚至可能会体验到“unica mystica”,这是一种“海洋感觉”,或“像海水般涌动的感觉”。它来自于人们能感知到的无限广阔的疆域,并且远远超出于身体自身通常所能感知的。这使得他们能感觉到与宇宙消融在一起。难怪对许多人来说,全球变暖代表着一种极可怕的末世论可能性。同时,因为某种程度象征着彻底毁灭,它也引致了极大规模人群的否认。当然,在我们应该如何与大自然母亲和谐相处方面,新冠疫情大流行只会令我们更加忧心忡忡。除了unica mystica,还有其他应对死亡焦虑的有效方法。例如,对宗教、政治或文化的不朽体系的认同,一直是确保我们的连续性(或“永垂不朽”)的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式。这些信仰体系彰显着人类面对死亡终极问题的最巧妙的解决方案。在减轻我们对于死亡和自我毁灭的极度恐惧方面,宗教一直是我们最足智多谋的盟友。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都承诺“会有来世”,在人们需要时提供安慰,并在社会中发挥着综合作用。此外,以“天堂”为最终目的地,宗教为遵从道德的生活及坚守高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套“奖罚分明”的有效方案。通过器官捐赠、精子库和克隆技术,现代科学为我们或我们的一部分提供了在生物学上超越死亡的新方式。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孩子才永远是令我们不朽的主要项目(途径)。哲学家约翰·怀特黑德(John Whitehead)说:“孩子是我们发送到未来的一个活生生的信息,尽管也许我们看不到这个未来。” 我们把自己的已有成就和渴望传递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延续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孩子们令我们将死亡视为一种过渡,通过他人的记忆,我们得以以某种形式永生。毕竟,在最终忘记死去的亲人之前,对我们来说他们一直活着,这难道不是真的吗?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不仅会传承我们的基因,还会延续我们的记忆。我们相信,记忆的代代相传将带来延续性。因此,当我们的生命终结,通过我们的孩子、孙子以及整个家庭,也通过我们着重强调的过往、记忆、历史和我们的人生哲学,我们那象征性的不朽将继续存在。无论是通过艺术、文学、科学发现,或仅仅是对有需要的人表达善意,当我们极富创造力时,我们也同时创造了一种象征性的不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安放了我们的死亡焦虑,还以我们的行动和成就,成功“逃离”了死亡。因为这些成就很可能会被很多代人记住,甚至长达几个世纪。创造某种形式的遗产,成为超越死亡的主要驱动力。艺术家们希望他们的作品在死后得以延续。创作本身赋予艺术家的生命以意义,他们的作品也可能会使子孙后代受益。科学家亦有足够动力一直探索并积累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后人能继续推进他们的研究。这是富含创造性的不朽的另一种表现。作为对抗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创造力本身也是我们寻找意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演员和运动员也可以通过非凡的表演或打破长期纪录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这是来人世间留下“到此一游”的独特机会。所有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不朽活动,都是超越死亡并通过他人记忆延续生命的方式。在职业的世界,我经常看到高管们如何试图通过创建有形的遗产,比如一个组织、一个建筑或设立某种奖项,来对抗死亡的临近。创建一门生意,使家庭成员可以继续忙忙碌碌,是确保某种不朽的很显而易见的方式。这种有意或无意的不朽愿望,是许多家族企业王朝的核心。这种不朽愿望暗示着一种幻觉,即只要人们的名字还常被提及,他们就并未真正离去。另一种方法是造一座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大型建筑或体育场,这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他们的生命常青。许多公司的领导者正是被这种看似能够永存的方式极大地激励着。于某处景观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和行使权力之间,你甚至可以找到一种心理上的相似之处。不过,除了给人一种虚假的永久感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也可能成为企业病理的一种迹象,即该组织有可能正在走向衰落。

基本要素
对我来说,“自我实现”一词听起来相当异想天开,但它不是我们应该随意忽略的一个概念。以我所知,自我实现与我们的创造力、智力或社会潜力的充分实现有关。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一直尽力做到最好。尝试自我实现,可以帮助我们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回忆。我也相信,自我实现的能力可以成为生存焦虑的有效解药,包括对死亡的恐惧。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他普及了“自我实现”概念)的说法:“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定终将成为。这种需求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我则会添加其他关键成分,包括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完成、自我探索、意义、归属感、控制和能力。我注意到,那些聚焦于自我实现的人,很少依赖他人的意见。他们对自己更有把握。根据我的观察,如果你有这些自我实现的品质,你更有可能自我感觉良好。

图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维持平衡
既然死亡无可逃避,作为应对策略,我们总喜欢干一些大事,让我们自己显得比实际重要。但事实是,除非我们持续投身于一些宏大的事情,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较容易受困于一些挑战而被打击。但正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激励我们留下某些遗产,无论它们多么渺小。留下些什么和创造意义的主要方式,不一定是建造一座宏伟的纪念碑,也可以是改变他人的生活,人有很多方法可以超越自我。这个主张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似乎都适用,包括职业的世界。比如,在组织环境中,若能将你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联系,你当然会更加投入,也感觉更真实。若你能让他人相信你的愿景,并且建立这种连接,你会感觉更好。人为钱而工作,但为独属于他的事业而死。相反,如果你理解不了,或无法给自己画一幅人生意义的大图,你就会缺乏动力,也无法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这涉及归属感。类似于我们对食物和住所的需求,归属感也是一种基本生存需求。人类进化的集体遗产,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内在愿望:归属于某个群体,或成为某件事的一部分。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物种,喜欢属于一个群体,无论那是家人、朋友、同事、宗教还是其他什么。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归属感的需求帮我们保护和定义自己。对于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就是保护自己免受无处不在的危险。当我们感受到一种连接感时,当我们感到受到他人的重视、需要和接纳时,这种成为更大社区的一部分的感觉,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我们的内在动力、健康和幸福感。哈佛大学著名的成人纵向发展研究(有史以来最长的此类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事实。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饱满丰盈的生活,跟他们与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关系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我们在关系中的幸福感,对我们的健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照顾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自我关照的一种重要形式。换句话说,在许多场景里,我们需要对方,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我们并不需要对方做任何事或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只需要感受到自己是被惦记的、被照顾的、被支持的。

把控感,是出于一种希望把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做什么、何时做、和谁一起做,只有感觉对所有这些有把握,我们才会觉得被真正激励到,才愿意完全投入。自我效能感,意味着我们在不同境况下都可取得成功的能力,即我们认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支配我们生活的各种力量,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我们的行动将影响各种情形的结果,以及我们有多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然而,寻求把控自己的生活——相信我们可以处理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挑战。不过,若处理得当,我们不仅会感到安全,还会觉得自己总有选择。遗憾的是,据我观察,许多人永远生活在对没有足够控制权的恐惧中。这种恐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他们想知道他们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生活伴侣和工作的选择。效能感是清楚“我能做到!”,是高效地做成事的能力。当我们总是感到力所能及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能应对可能遇到的任何任务和挑战。

效能感,还意味着巩固个人成长和发展、探索能力和处理关键反馈的能力。个人效能感有助于我们在面临挑战时坚持不懈,这使它成为积极自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寻求发展领导者的努力中,呵护并发展这些重要主题一直以来都是挑战。我提出了7C领导力模型,即具有复杂性(Complexity)、自信(Confidence)、同情(Compassion)、关爱(Care)、勇气(Courage)、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以及沟通技巧(Communication)的领导者——这些特质对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很重要。对于这一方程式,我还想再补充几个点,即寻找意义、获得归属感、拥有把控权和效能感。我告诉我的客户,梦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行动起来。干坐着不动,幻想有什么会自动出现,这无异于守株待兔,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重要的是要相信(虽然有时听起来似乎有些虚幻),每个人才是对自己的生活拥有终极发言权的人。

你的人生旅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总有一些时刻,你会感到被狠狠打脸,或者感觉到一切都支离破碎了。在这些时刻,你应该告诉自己,破碎的地方一旦修复,往往会变得更强大。有时,发生在你身上的坏事,最终会给你带来更美妙的故事。你可以称这些时刻为“真理时刻”。在这些时刻,你真正学习到了一些什么。你的挑战是将这些时刻视为学习的机会并利用它们。事实上,这样做是你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我意识到,如何面对成功相对容易,但如何面对失败才能体现你真正的个性。这种戏剧性的挫折,让我在处理生活的变迁时更加达观。这可能也让我成为一名更好的心理治疗师和教练。它教会了我对人性采取更为现实的态度。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和教练,我学会了如何帮助人们找到他们在寻求的答案。但我也意识到我的局限性。我只能做这么多。打个比方,我可以为我的客户打开门,但他们必须自己选择是否穿过这些门。用佛陀的话来说:“除了自己,没人可以、也没人会拯救我们。我们的路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走。” 

一个勇于并且正在自我实现的人可能不是完美的,但他或她总是能够趋向完美。无论你身处你生活中的哪个阶段,无论你的个性如何,你都会一直小步精进。你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你自己。

网址:转:超越死亡,自我实现的方程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17829

相关内容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
关于死亡,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降低男人死亡率的生活方式
死亡回忆
生命的肯定:尼采个体生命的自我超越
竟然是胖点好?IF=25期刊:超重、轻微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更低!
在生活中实现自我超越
近6万华人研究发现,这样吃饭的人,死亡风险降低10%-15%,更长寿
Transplantation Reports:循环系统死亡后的捐赠
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