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我们休闲时间有多少,在做什么?
'科技与休闲娱乐': 科技如何丰富我们的休闲时光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生活科技趋势#
近日,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年度标志性成果发布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自主网络平台,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沈阳、武汉、南京、杭州等10个样本城市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时间、空间和内容等维度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退休居民的休闲行为展开不同维度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探索城乡居民休闲特征与演化趋势。
一、更加积极地休闲、更为多样地选择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国民休闲研究团队原创的“休闲圆”理论,国民休闲行为由时间、空间、内容组成,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变量综合影响,会随着宏观规律缓慢演替。受到外力抑制,休闲时间、空间和内容会有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变化,外力消失后,很快又回调到基本轨迹,并呈扩张态势接续发展。回顾 2020-2023年的国民休闲演化,这一规律愈发明显。
△图1 休闲圆的时空演变逻辑
1.非工作时间越多,国民休闲意识就越强,休闲权利就越能得到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恢复常态,本地休闲和远程旅游都得到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退休居民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分别较2022年提高了39.38%、23.91%和14.55%,年度平均总休闲时长,也分别增长了60.30%、16.39%和14.55%(图2)。从发展趋势看,城镇和退休居民的休闲时间还会有一定的增加,农村居民休闲时间将会持续增长,且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和退休居民。
△图2 2022、2023年中国居民每日平均休闲时长(单位:小时)
△图3 2022、2023年中国居民年度平均总休闲时长(单位:小时)
城镇居民休闲意识强,更愿意挤凑时间主动休闲。2019-2023年,城镇居民在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的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均逐步增长,尤其在2023年有较大幅的提升(图4)。工作日,休闲已成为城镇居民在有偿工作后的首要选择,每日平均休闲时间仅比工作时间少1.11小时;在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时间占据第一(图5)。
△图4 城镇居民休闲时间变化情况(单位:小时)
△图5 城镇居民时间分配情况(单位:小时)
农村居民休闲意识不断增强,甚至农忙时也愿意拿出更多时间去休闲。2022-2023年,农村居民在农忙与农闲时投入有偿劳作的时间差距日渐缩小,分配到休闲活动的时间也逐渐趋于一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参与和精神享受,“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生产方式和“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图6)。
△图6 农村居民农忙农闲时节休闲时间比较情况(单位:小时)
处理生理活动和无偿劳动的时间占比较高,客观上挤占了退休居民的休闲时间。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相比,退休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足,理论上其休闲时间更为充裕。2022年,每日休闲时间5.66小时,远高于同期城镇居民的4.43小时和农村居民的4.14小时。2023年,尽管有偿劳动、交通时间在不断减小,但生理活动时间增幅较大,直接导致退休居民休闲时间的实际增长落后于城镇和农村居民(图7)。这与疫情管控放开后城镇和农村居民休闲需求的短期“报复性反弹”有一定关系,“孩子们都出去玩了、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自我照顾”。伴随着居民休闲时间的理性回归并步入繁荣发展新阶段,以及公共休闲服务的适老化不断提升,退休居民仍将是最有闲的群体,是休闲产业和政策的重点关注人群。
△图7 退休居民休闲时间分配情况(单位:小时)
2. 休闲空间以3公里半径为主,近地化趋势更加明显
休闲近地化特征更加凸显。2023年,88.59%的受访者选择在3公里内休闲,同比上升4.6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农村和退休居民分别为83.65%、90.82%和91.30%(图8)。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和退休居民近地化休闲特征更为明显,1公里以内仍然是第一选择,占比分别为35.61%和35.88%,同比有所回落。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农村和退休居民逐步向1公里以外寻求休闲体验,城镇居民的反馈更为积极,休闲半径7公里以上的涨幅最大。
△图8 2023年城镇、农村、退休居民休闲空间半径
城镇男性偏居家、女性休闲的活跃度更高些,年轻人既能宅得住,又能玩得嗨。城镇居民,选择居家休闲的男性略高于女性,占比分别为4.55%和3.88%。选择3-5公里、5-7公里中远距离休闲的女性略高于男性,男女占比分别为10.64%、11.70%和3.10%、3.44%(图9)。疫情管控放开后的接触式消费对女性具有天然吸引力,“男士一逛街就犯困”是真实写照,比如有的商场里专门设置“男士休息区”,为陪女士购物的男士提供休息服务。从不同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15-29岁)居家休闲和7公里以外休闲占比分别为7.39%和3.09%,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只要休闲活动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年轻人更愿意奔赴远方。
△图9 不同性别城镇居民休闲半径对比
农村女性更顾家、男性更爱社交,区域差异显著。2023年,选择居家和1公里以内休闲的女性分别高出男性5.8和8.1个百分点,而选择1-3公里、3-5公里范围内休闲的男性分别高出女性10.8和3.3个百分点(图10)。村口小卖部成了“休闲中心”,打麻将、推牌九等聚集性传统休闲活动可能更容易吸引男性居民。中国幅员辽阔,农村差异显著,调查显示,西安人、南京人最“宅”,沈阳人最乐意“跑”。有15.80%、11.09%的西安、南京农村居民选择居家休闲,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城市3.16%的平均水平;西安、武汉选择1公里以内休闲的人数占比较高,分别为50.35%、48.59%;沈阳、长沙、武汉农村居民选择5公里以上休闲的人数占比相对较高,在5%左右,而西安、南京这一比例仅为0.6%左右。
△图10 不同性别农村居民休闲半径对比
男性退休居民的休闲比女性更加彰显个性。选择2公里以内和5公里以上休闲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主要集中在2-5公里休闲半径(图11)。男性体现了“要么不动、要么走很远”的刚性气质,女性则大多表现得更平和。
△图11 不同性别退休居民休闲半径对比
3. 购物仍然是休闲结构的主体,文化休闲占比稳步提升,休闲需求趋于多元化
消费购物仍然是国民休闲的基础选项。2023年,城乡居民选择消实地购物、外出就餐、美容美发、游乐游艺等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的占比达58.6%-64.6%。其他休闲选项中,不同人群偏好各异,城市居民注重文化休闲、农村居民更倾向居家休闲,退休居民则大多选择体育健身(图12)。
△图12 2023年城乡居民休闲活动
文化休闲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多元化户外休闲活动。与过去三年相比,城镇和退休居民居家休闲明显下降。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的文化休闲占比分别从2019年的15.11%、16.01%和16.92%,提升至2023年的18.81%、19.32%和18.42%(图13)。
△图13 2019、2023城乡居民休闲活动选择
受公共文化服务完善程度和供给品质影响,城乡居民的文化休闲差异显著。城镇居民、退休居民更喜欢参观展览(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和观看演出(电影、戏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足球赛等),两者合计均在60%以上。农村居民喜欢戏曲的比重较高,受访者占比近半成,选择参观展览和观看演出的占比明显低于城镇和退休居民。对退休居民而言,其对书法绘画集邮等活动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偏好意向。
二、休闲日益成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践行“休闲即生活”的新理念
对比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疫后人们对休闲时间理解和认同更加深刻。疫情前,大部分人对休闲习以为常,对自己拥有的休闲时间与休闲机会缺乏感知;疫情期间被迫宅家,户外休闲和外出旅游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多数人只是把室内休闲时间看作是“空闲”时间,认为这段时间只能用来“打发”或者“消磨”。今天,更多人将休闲时间视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机会,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的86.2%认为休闲时间对自己非常重要或重要,比2022年增加22个百分点;表示自己比疫情前和疫情期间更加珍惜休闲时间的占95.1%;表示自己的休闲意识比疫情前和疫情期间显著增强的占87.3%;表示自己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的时间显著增加的占98.2%。同时,93.4%的受访者期待通过各种休闲活动获得身心放松和满足感;95.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一起享受休闲的时间。在回答“您认为休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吗”这一问题时,96.7%受访者表示认同。对休闲时间认知的转变说明,疫后人们的休闲意识显著增强,“休闲即生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 居民更加重视休闲体验,休闲与旅游的空间边界愈发模糊了
什么是休闲,听听休闲的居民怎么说。随着近年来交通工具的便捷,自驾游兴起,高速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人们普遍认为,距离远近不再是区分休闲与旅游的标准,休闲心态、休闲内容成为衡量休闲半径长短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国民心目中的休闲半径正在逐步扩大。在课题组发布的问卷调查“您会依据出行半径来区分旅游活动和休闲活动吗?76%的受访者给出了否定回答;73%受访者认为“放松的休闲心态”“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区分休闲和旅游的重要考量因素。也就是说,即便是超过10公里的出游,如果自己抱着放松的休闲心态去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的旅游也被视为休闲。课题组对北京某大学校园内75位20-25岁的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数据显示:86%受访者认为,从北京出发去淄博吃烧烤,当天或两三天内返回,这种行为属于休闲活动;76%受访者认为,周五晚从北京坐高铁→沈阳泡澡→大连星海湾广场喂海鸥→营口品尝美食→周日晚返回北京,此类周末消遣的行为也属于休闲活动。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劳动节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80.82公里,同比增长81.59%;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5.98公里,同比增长167.16%。跨省游客比例达24.50%,较去年同期提高15.5个百分点;83.47%的游客出游距离在100公里以上,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9.73个百分点。疫情后的国民休闲,已经打破了传统休闲的空间界限,休闲与旅游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3. 休闲内容在多维度多层次,多点开花、深层演变
互动式、体验式、个性化休闲方式逐渐获得青睐。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休闲相比,疫情后人们更加偏爱互动和体验式休闲,更加注重对休闲产品的感受、体验和享受的过程。调查显示:86%受访者表示,选择去淄博吃烧烤,主要是能够参与美食制作、享受和体验美食;78%的受访者表示,体验感是衡量休闲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90%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疫后休闲空间扩大,居民休闲活动的花样也井喷式增长。消费购物开始转向风格多样的商业步行街区和文旅市集,并且偏重于互动体验项目,如石膏娃娃彩绘,DIY产品制作,美甲,养生理疗等;文化休闲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参加明星演唱会、音乐节等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参与者也更加注重互动体验,“有朋自远方来”皆可为友;国民对户外体育休闲的项目选择越发多样,马拉松、徒步、越野、跳伞等项目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同时,疫后人们对生命的感知拉近了亲属间的亲缘关系,打破地缘关系的局限,居家休闲在此基础上玩出了新花样,亲属间更加关注彼此的身心健康,互动更多了,聚餐活动的频率和质量更高了。另一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如探店、房车露营、自驾旅游、暑期国外夏令营、微度假等,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
休闲空间扩大的同时,休闲场景也日趋多元化。从2006年杭州西湖“还湖于民”举措开始,重庆、西安、长沙、成都、淄博等一众城市不断营造新的休闲场景,如生态休闲区、自然体验区、特色美食区等,打造网红城市。疫情期间,休闲场景多局限于封闭空间,休闲行为多产生于线上,居民对多元休闲场景需求度较高,直接促成疫情之后国民休闲场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局面的形成,如融入文化且增加了VR/AR等科技元素的公园、文化园区、历史文化街区、图书馆、文化馆、艺术中心、美术馆、博物馆、游乐场、购物休闲中心等空间,更有三华李、星乐度、永安稻香村等轻度假、泛休闲产品,共同构成新时代国民休闲新场景、新产品和新业态。
三、以美好生活为导向,推进繁荣阶段国民休闲高质量发展1. 保障权利刚性化、回应诉求柔性化,持续优化节假日分布格局
2022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明确提出要优化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推动旅游休闲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普及带薪休假,将假期的权力交给个人安排,促使旅游休闲活动的平衡发展。带薪休假是职工的法定权利,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理念认同、政策实施上,切实保障居民休假的权利,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真正落实。结合国民休闲常态化趋势,对节假日不宜做过多前挪后移、拼假凑假的调整,尽量维持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把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休闲和旅游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以满足国民在不同时段的旅游休闲需求,实现“我的行程我做主”。2024年部分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安排,已体现了节假日布局的优化思路,宜总结经验、持续创新。
落实人民的休息、休假和旅游权利,需要稳步增加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天数,也要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和优化节假日安排,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以社区、街区与商圈为主体,培育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多元化消费场景空间
技术上可以界定当地居民的惯常环境和外来游客的身份属性,但无法也没必要区分居民和游客对旅游休闲的普遍需求,这也是主客共享理念从概念提出很快就获得社会认同,并用以指导实践的逻辑基础。要兼顾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普遍的个性化、碎片化休闲需求,宜跳出传统以服务当地居民为目的的社区模式,拓展空间范围,以社区、街区与商圈为主体,连接城市绿道、风景道、社区公园、郊野公园、主题乐园、文博场馆等空间,统筹规划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接待体系和文化、健身、医疗、公共厕所、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综合休闲生活圈。
3. 以文化创造、科技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国民休闲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文化在休闲场景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引领的美好生活特征越来越明显。无论是餐饮、酒吧、咖啡厅、购物中心、休闲街区、商圈等商业环境,还是电影院、戏剧场、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无一不散发着当地的人文气息和文化魅力,承载着城市的厚度和温度,吸引着人们去感受和探寻。正是这些融入城乡生活场景、承载当地居民幸福感的休闲空间,吸引着广大当地居民和异地游客流连忘返。高品质的国民休闲供给,必须厚植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底蕴,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旅游休闲中领略文化之美。
科技让多数人尽享平等的旅游休闲权利,以及快速、便捷而自由的服务。当代科技对增强国民休闲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对提升城乡居民的休闲满意度愈发重要,对高品质国民休闲发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当且仅当科技与休闲消费场景相链接,才具有产业意义,才能推动休闲服务供给提质升级。各地应推动移动通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休闲消费场景进行有效链接,通过资本和商业的结合创造全新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内容,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彰显的高品质休闲需求。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址:2024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我们休闲时间有多少,在做什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29505
相关内容
《中国休闲发展报告(2023-2024)》:增长的休闲时间、扩大的休闲空间与变化的休闲需求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3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2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认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较疫情前有所增加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出炉
国人都是如何休闲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发布
2021中国现代休闲发展指数62.2:休闲时间“足够”者不到一成
做饭时间省了 休闲时间多了
中国人的休闲时间都在做什么?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
《2021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