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回归生活本身——读《哲学·科学·常识》
拥抱自然,回归简朴,让生活回归本质。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简单快乐的生活哲学# #简朴生活哲学#
“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检验。”——尼采
《哲学·科学·常识》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哲学思辨式的科学哲学史。书中回顾了人类对我们所处世界探求整体性解释的历程,对哲学、科学两者的演化及相互关系做了反思。作者陈嘉映,北大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北大等多所高校任教,被称为“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一、哲学和科学的恩怨纠葛
如马克思·韦伯所言,前祛魅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界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充满意义的整体。不言而喻,古希腊哲学从诞生起,就担负起建立整体性的理论的使命,目的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世界的整体性解释,取得统一理解。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孕育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通才家。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篇就提到:人天生求理解。面对身处的世界,人类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持续不断地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构造,追问日月星辰的奥秘。在初民的感应思维阶段,神话、巫术等各种非理性的精神形态充当了解释世界图景的角色。随着理性思维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所处的经验世界进行思辨。面对大的世界图景,早期的自然哲学就应运而生。
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探求世界本原的哲学本体论,就成了近代科学的源头活水。这也预示着以天文学、物理学为代表近代科学要从哲学的母体开始发育、成长、分离。
自然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其总根在于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作为世界体系的最高原理的时代,任何理论都是为这个世界体系服务的。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理论都要向上寻根,找到符合形而上学原理的依据。
近代科学要独立门户,自成一派,就必须要挣脱形而上学的束缚。随着观测手段、实验仪器以及数学工具的发展,新兴的“实验哲学”和传统自然哲学开始出现分野,实证科学提出的假说可以依靠观测资料得到证明,它们不一定直接与整体相联系,不一定是为体系服务。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关于自然的理论,如果与形而上学原理相联系,就是自然哲学,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是物理学。哲学家们也开始慢慢意识到,实证科学迟早要自立门户。
罗森堡在《科学哲学》总结了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的历史,即:公元前三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学;16-17世纪,伽利略、牛顿的物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学;二十世纪初,心理学;最近五十年来,逻辑学催生了计算机科学。
二、科学的是与非
如作者所言,科学既是哲学的继承者,又是哲学的“终结者”。一方面,对于科学的发展而言,人们经历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以及后面的相对论、量子力学,近代科学逐渐从自然哲学体系脱离出来,承担起了解释整个世界图景的使命。另一方面,在知识领域细分到如此细致严密的现在,哲学靠思辨和概念考察已无从建立客观、普适的理论。
科学虽然建立了普适理论,但它并没有达到哲学所追求的普遍理解。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离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太远了。我们习惯于居于经验世界的自然理解,通过自然概念来理解世界。科学理论的建构是通过改变自然概念,建构起一套技术性概念来实现的。就像作者说的,无论它能帮我们理解多少事情,却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自然理解中的困惑,因为这些困惑的根子埋在我们原本用来思考、言说的自然概念里面。
再者,科学为了提供纯客观世界的图景,不得不把心灵留在了世界画面之外。作者在书中总结,科学所揭示的宇宙是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科学越进步,感情、道德、艺术似乎就显得越虚幻。
面对未知领域,科学在很多方面仍然束手无策。我们期待大脑神经的研究来解决意识缘起问题、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期待基因研究来解决遗传与教育的问题,来解决自私和无私的问题;期待对生物择偶的研究来解决美感的问题,解决幸福和不幸的问题。作者不无悲观地感叹道,这些都是虚幻的期待。
三、哲学何为
在作者看来,哲学是道理之学,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从来就是哲学的出发点。哲学关心包含在经验和概念之中的道理,明述这些道理,并把它们勾连贯通。哲学面临的任务是,摆脱实证科学的思想方式。
哲学和科学,真是一对小冤家。如果说哲学是母体,科学就是从哲学母体里生出来的孩子。形而上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现在反过来,科学取代哲学为世界提供整体解释,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哲学等其他学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关于人和社会的研究开始大规模采用实证方法,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无不如此。
我很赞同作者在书中写的这句话:理解向来与我们变迁不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人能入乎万物一体的融通之境,但没有人能够提供对世界的巨细无遗的完整理解。
作者在最后总结,不管物理学或任何别的科学提供给我们什么普适理论,我们仍然在经验这个世界,仍然用自然语言“陈述”世界,我们仍然用平常的方式说到运动、静止、日出日落,过去与将来。这或许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发出的无奈之语。
四、回归常识,回归生活本身
纵观人类的求知历程,就是人类自身伟大而又卑微的真实写照。如尼采所言,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检验。我想,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由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的现代困境。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想,常识可以帮我们应付日常;科学可以帮我们理解经验不及之处;而哲学,使我们更加明白自己是怎样理解世界的,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亦或,从历史语境中抽离,回归常识,回归生活本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网址:回归常识,回归生活本身——读《哲学·科学·常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3634
相关内容
让哲学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本身的美学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4)
大家手笔:让哲学回归生活
让哲学回归生活(大家手笔)
【李文阁】哲学须回归生活世界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
生活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现代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