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之八|行为分析艺术欣赏二 系统层面

发布时间:2024-11-14 17:52

我们喜欢一件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符合我们的标准。比如莫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不受当时的评委的待见,并不是因为其画得不好,而是它不符合评委们的标准。当时的展会上也有一幅学院派裸体画,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这个就符合他们的标准,1863年在沙龙展出时,引起轰动,拿破仑三世立即买入成为私人藏品。

你可能也觉得这幅画的确比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好看,那不一定,当印象派成为主流艺术流派后,批评家和看热闹的群众马上转变了态度,认为这幅作品华而不实。从此以后这幅作品就泯然众人矣。

当我们的行为与目标一致时,会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这一点大家也是深有体会的。不管我们的工作多么无聊,但当它接近完成时,我们还是会感觉到喜悦的。

但有时这种愉悦与我们的理想,目标,标准无关,比如塞尚静物画中的苹果的绿色,比如高更的《两个塔希堤女人》的人物形象,比如凡高的《鸢尾花》中的线条,都会引起我们的愉悦情绪,感受到艺术之美,这种情绪明显与前面提到过的那种与标准理想相关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仅靠意识层面的反思是找不到更多的信息,只有联系到意识产生的生理相关物——人类的大脑,我们才能发现这种区别背后更多的细节。

人类的大脑乱糟糟的一团,一个外行人一时还真不知如何下手。当然因为极其偶然的机会,历史上有不少医生发现人类的一些行为上的缺陷与大脑特定区域的病变有关,后来德国医生高尔认为人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与大脑的特定部位相关,而大脑不同部分的发育状况又会影响到它所在位置的头骨,所以原则上我们只要观察一个人的头骨特点,就能推断出这个人的行为特点,比如一个人的脑门大,那么他就是一个聪明人,一个人后脑勺突出,那么他就是一个浪漫的人,这就是颅相学,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头型来推断一个人的个性。

这样的思路后来证明是失败的,但人类的行为与特定的脑区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是肯定的。除了从脑伤患者那里收集资料外,人们还从大脑的进化过程中发现了线索。人们发现最原始的动物比如鱼类,并不具有类似人类的情感反应,而到了新哺乳动物,就有了类似人类的社会交往,情绪的表现。观察它们的大脑会发现的新哺乳动物比鱼类和爬行动物的脑新增了大脑新皮层。而到了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又得到了发展,直到人类,前额叶才得了充分的发展。虽然这种进化并不是像组装机械那样层次分明,但还是能看出大脑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使得大脑的结构呈现一种新老共存的局面,最早的结构并不是被新进化的结构所完全代替,而是被补充,新进化的部分叠加在旧的结构之上。我们根据这些结构的出现早晚以及相对应的功能,可以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最著名的是美国生理学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的“脑的三位一体”假说。他认为大脑分为爬行动物脑,对应着脑干,小脑;古哺乳动物脑,包括杏仁核,海马体,边缘系统;新哺乳动物脑,就是大脑皮层这三个部分。也有人称三脑为:爬行脑、情绪脑和理性脑。

这三个脑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比如爬行脑掌管着血压,心跳,新陈代谢这些活动,情绪脑更为高级些,可以产生情绪,能够处理一些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社交,养育后代等。最后的理性脑使人类具有复杂认知功能。

虽然这种假说过于简单化,这三个脑也并不是如此结构分明,但作为一种模型还是很有用的。事实上,日常经验,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大脑分成系统,比如常挂在嘴边的理智与情感,其实就是对应于三脑中的理性脑与情绪脑,只是忽视了爬行脑。人们进行这样的分类非常早,早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就把人类的灵魂分成了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实际上后二个部分差不多就等同于情绪脑部分。

理性系统能够产生情绪,我们已经说过了,符合了我们的标准和目的事物会让我们高兴,另外情绪系统也会产生情绪,比如食物,色彩,爱人都是通过情绪系统产生愉悦的感觉。

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有区别吗?当然有,相比理性系统,情绪系统的第一个特点是反应迅速。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显然情绪系统的反应是快人一步,我们首先会被画面的色彩线条形象所吸引,并快速给出反应,喜欢或者不喜欢,然后理性系统才开始进行评估并给出意见:这幅画的色彩真漂亮,这线条真流畅,还有这个人,啧啧!或者这幅画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画家究竟想表达什么?

情绪系统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难以改变性。情绪脑相较于理性脑是更早出现的部分,主要来自于遗传,而理性脑的进化较晚,来自遗传的部分较少,更多地受后天经验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情绪脑才具有了其反应的一致性。虽然艺术家们从理性系统出发,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但始终无法动摇普通群众的艺术自信,他们坚信美不美是直接感觉到的,无论你如何磨破嘴皮都无法把丑的说成美的。理性系统就是善变的,跟风的,一会儿是巴洛克,一会儿又是洛可可,昨天还是印象主义,今天又变成了后印象主义。

情绪系统的第三个特点是反应的轻率性。为了反应迅速,就需要简单化,一旦过于简单就容易出错。我们可能在很远的地方就被一幅画的鲜艳色彩所吸引,认为它很美,走近细看才地发现它用笔浮躁,形象不合理,平庸而缺乏想象,这时你肯定会改变看法了。所以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急于下结论,否则容易出错。

两个系统的不同之处在艺术上的明显表现是普通人与评论家或者艺术家们的意见的不一致性。比如没有几个普通人会把塞尚的作品——当然是复制品挂在客厅的墙上。但艺术家们却非常推崇,原因就在于一个是用情绪系统去感受,一个是用理性系统去判断。

两个系统在艺术史上也有所表现,最初的艺术品是与巫术等实用目的有关,不过这样也不是没有道理,美感在情绪系统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更基本的生理需求,那就是填饱肚子,拥有财富和权利,这个需要就把艺术作为一种手段了。当人们脱离了这种急迫的需求,对于美的追求才成长为古希腊人的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随后到来的中世纪,艺术的实用性再次突显,成为宗教宣传的工具,这一次到了文艺复兴才得到扭转,这显然是情绪系统的一次胜利,这种转变一直到印象派结束,塞尚将思想性塞进了艺术,后来的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成了理性系统的胜利。艺术史大概就是这样在两个系统之间不停地切换。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古埃及的艺术从来不考虑美的问题,实际上艺术品都是两者兼而有之,只是某一阶段某一系统占优。

个人也是这样的,我发现无论是高更,塞尚,还是梵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思想性占优的,比如《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水果盘、杯子和苹果》,《向日葵》,但他们排名第二的代表作却是情绪系统占优的,《塔希堤的二个女人》《圣维克多山》,《鸢尾花》,这些作品即使像我这样的艺术外行也是认为很美的,无论是色彩还是形象都是让人心情愉快的。艺术家们也不可能完全抛弃情感系统,只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普通人的世界不太一样,比如色彩,我们只能简单地感觉喜欢不喜欢,而他们比我们细腻得多,常以一些专业的知识为标准,考虑色彩之间是否协调,什么对比色,互补色,色调,明度,饱和度等等。当我们在近距离观看绘画作品,或者看它们的高清图片时,我们会发现看似简单的绿色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绿色所组合而成,甚至每笔都不一样,我们不得不惊叹,同样的世界,我们眼中和艺术家眼中的是不一样的。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的情绪系统由于是来自遗传多一点,所以对于艺术品的美的认识是有共同基础的,这也是年青人即使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也喜欢艺术的原因所在,不过,即使是遗传,不同的人遗传基因也是有所差别的,那就意味着情绪系统多少有点不同,何况更加受后天影响的理性系统,彼此间的差异更大,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很难理解别人创作的艺术作品?

当然不是,这种差异其实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达成一致的。(未完待续)

网址:艺术与生活之八|行为分析艺术欣赏二 系统层面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802

相关内容

艺术欣赏
论文浅谈艺术欣赏与生活中的艺术
艺术欣赏(精选5篇)
艺术欣赏 & 生活美学
艺术作品鉴赏分析(精选5篇)
艺术赏析(共10篇)
艺术鉴赏与生活中的艺术论文三篇
艺术作品分析通用12篇
艺术与审美的鉴赏(精选5篇)
如何欣赏当代艺术作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