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只有通过反思所阅读的东西,才能吸收
通过阅读反思现实生活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个人体验#
为未来十年打算的人很少,急功近利的人很多,结果是当你艳羡别人的成功时候,你很难理解其实你距离成功也就只差一层纸的厚度,这层纸就是性格中的笃定和坚毅,就是能为未来长远目标奋锲而不舍的耐力。
一,生活智慧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有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他通常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1,读艰涩的书才真正有用
如果一本书很简单,符合你所有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那么你读这本书就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收获。它可能很有趣,但并不能扩大你的理解范围。那些艰涩的书才真正有用。聚拢是很容易的;但是你得到的只是树叶。挖矿是很困难的,但你可能会发现钻石。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社会压力的紧箍咒就会放松,我们就能用我们始终信奉为真但总是向我们自身和他人隐藏的视角去看待生活。这能帮我们认识到我们最重要的优先事项,包括我们的成功目标。
2,只有通过反思所阅读的东西,才能吸收
正如同弹簧,持续的外物压迫会使它失去弹性。如果他人的思想持续地霸占着大脑,大脑也会是一样的结果。正如暴饮暴食会伤害人的整个身体,如果给大脑过多的营养,大脑也会过载和噎住。读得越多,能记住的东西就越少;大脑就好像一遍又一遍被书写的小板。所以,它就会无法反思,而只有通过反思所阅读的东西,才能吸收。如果只是直接阅读,之后并不思考,那么所读之物就不会“生根”,绝大部分就会丢失。诚然,在这方面,阅读和饮食又是一样的:只有一小部分被吸收;其余部分都通过出汗、呼吸和其他途径排泄掉了。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另一个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是重复了他的思想历程。
就好像小学生一样,他们学习书写,他们一笔一笔地去描老师写下的字。同理,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地思考都不是我们自己要去做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之后再去读书,我们明显会感到如释重负。在阅读上,我们的大脑仅仅只是他人思想的舞台而已。所以,一个阅读量极大的人,比如他整天都在读书,闲暇时间用于无需思考的娱乐上时,他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好像一个一直在骑马的人最后忘记了如何走路。
二,生活故事
1,离职,发离别感言,也没人在乎,更没有人会认为你真的感激
可可,24岁,销售。这次离职对我个人影响还挺大的,主要是有些看不懂老板的这一波操作。
平时在公司,我和小组成员关系都挺好,私下里还会去聚餐,偶尔周末选地方一起出去拍照打卡,聊聊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我属于形容比较内向的,来公司两年多了,也没和公司的大老板说过10句话,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申请离职。因为对第一份工作颇有感情,离职那天,我约同事们吃了饭喝了酒,酒足饭饱的晚上,我写了将近300左右字的离别感言,一一说了公司对我的照顾以及一些工作的想法,最后当然是对公司的祝福。
我刚发完30秒,有的同事祝福,有的同事发表情鼓励,老板却直接私聊我让我撤回。
老板认为,员工离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搞得太隆重,离职的话题被讨论太久,难免会让人心动荡。
我其实并不认同,因为如果一个公司的文化脆弱到这种程度,那表示员工对公司根本没有认同感。我辩解了一下,老板却几乎有点生气。为了不太难看,只能先撤回。事后我对那段话咬文嚼字读了几遍,还问了朋友和小组同事,是不是哪里有不妥的地方。
前同事说,发这些话让人觉得: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离开就离开,搞得像是公司少了你就不能运转之类的。我听完很无语,但也默默记在了心里。
后来听过很多职场人在退出大群时过于隆重而闹的笑话。所以在退公司的大群时,大可不必寒暄,离职后悄悄退群就行。
无论你离职的原因是什么,离职本身就带着负面信息,悄悄退群是最好的选择。想和谁表达感激,可以当面说,没有必要在群里发离别感言,也没人在乎,更没有人会认为你真的感激。
2,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建立自驱力,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引导
轩逸,上海,大学教授:孩子未来大概率不如我,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我们家孩子6年级了,以前学过一阵子钢琴,但我们也没盯着他练琴,他学了一阵子不喜欢也就没再学了。
后来我们学校开了篮球班,我就给他报了。之前比较忙的时候是给娃上晚托班,现在也停了。目前保持的是每周给娃补一次数学。这么多年来下来,十几万元的投入肯定是有的。培训班比公立教育体制内的费用贵多了,我们大学上一节课大概80-120元,孩子的课外班一节课400元。
孩子10岁之前成绩不怎么好,我们一直觉得娃的年龄是同龄中偏小的,又是男孩子,所以会滞后一些。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小男孩很聪明,但我已经清晰认识到我们家孩子资质并不出众,所以我们愿意给他时间。我们更愿意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运动上,特别是户外运动,或者是他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我们比较能够认知自己是普通人,娃也是,我们接受孩子之后不如我,因为我发现我的学生现在也基本上是不如我,所以希望孩子在未来考上我们学校是不太可能的。
我其实也挺看得开的,毕竟以后中国人口少了,孩子们的经济压力也没有那么大,房子总是有的,以后技能型的操作人员也会是稀缺的,读个二本三本的还不如学一门技能来的实在。进入到那种鸡娃的学生群里面会让人非常焦虑,没有任何正面作用,我后来就拒绝那种环境,然后越来越佛系。我做老师,看过了太多学生,人和人之间的资质差别真的很大,在适当的条件下帮助孩子拔高一下可以,但期待发生很大的转变可能性不大。
家长之所以鸡娃,那是因为娃没有自主决定能力,家长们试试看等娃青春期以后再鸡娃怎么样。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被别人那么鸡,鸡娃的家长试试看跟娃换换位置会怎么样。那些家长当自己职业发展没有什么空间的时候怎么不鸡自己?
教育效果是通过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而且教育是最为个性化的事情,因人而异。不是简单输入A得到A,输入B得到B。最有效的鸡娃就是唤起娃的自驱力。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建立自驱力,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引导。
三,生活现象
1,总有一天,老人不再是“他们”,而是“我们”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测算,如果以 60 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到 2050 年时,全中国会有5 亿老年人。这个范围包括了第一批 90 后。尽管如今 95 后乃至 00 后都开始自称老年人,但少有人能真正意识到,总有一天,老人不再是“他们”,而是“我们”。
网址:生活:只有通过反思所阅读的东西,才能吸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8469
相关内容
从语言通往哲学——重读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阅读要与生活和思考相结合
来吧,过一种有诗意的阅读生活
学生自我反思(通用11篇)
怎样才能做好语文阅读理解
爱阅读作文(通用10篇)
考试反思(通用41篇)
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阅读刷新着我的生活作文(通用27篇)
阅读段义孚: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