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5-01-25 18:03

进行文献综述来构建研究框架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学术研究指南#

该【“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与物质基础。在此之前,传统美学多指向高雅艺术,把审美与生活截然对立开来,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反拨。伴随国内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一理论被更多地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考察。在对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话语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国内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派观点,探讨该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及其接受。第一阶段集中于阐述理论的引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语境等问题;第二阶段着眼于学者多元视角下的研究趋势,探讨对当下消费社会和审美畸形问题的深思。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综述一、绪论“日常审美化”提出之前,审美活动大多以高雅艺术为对象,关注美的本质。传统的美学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忽视美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把艺术当做美学的对象,确立美学的鲍姆嘉通认为美是艺术的理论,他们都主张拉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与之相对,还有一批西方学者主张日常生活和审美的结合。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从尼采到先锋派,从布尔迪厄到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从理论发展到正式形成的飞跃,表现出审美与生活的辩证统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产生的。受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等特征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消解,日常生活与审美不再对立,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失,高雅艺术不得不走向大众,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被打破了。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发展,审美活动从传统的艺术领域走向日常生活。费瑟斯通1998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讨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纵观以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即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本土话语;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优劣问题,学者从消费文化、科技革命等角度探讨该现象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文学、文艺学边界的冲击及影响展开讨论。如今,“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都市里一种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具有事实性的语境支撑,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不是“过时物”,反而成为一种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常态。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外语境之下的发展与沿革和中西方理论家们对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关系的思考,本文旨在理清“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和西方的研究脉络,梳理中外学者对于日常生活与艺术和审美关系问题形成的理论观点,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文学和文艺学边界带来的发展和挑战。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理论渊源。从启蒙运动开始,理性被视作无上的权威。19世纪末,尼采提出的非理性主义引发了彻底地反传统、反理性的后现代思潮;杜威实用主义的观点把行动是否能够带来某种实际的成效、利益当做最高目标;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论者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20世纪上叶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又一次成为对抗西方现代主义体系的有力武器。在颠覆传统的过程中“上帝死了”,传统美学不再高高在上,“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的距离逐步缩短。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形成,资本主义分工的细化、大工业生产、个人主义等都催生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诞生。20世纪以来,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如火如荼。国外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大多围绕“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出现、技术革命和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弭展开。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失,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缩小。其次,由于技术革命的兴起使艺术品被大量复制,以往只能被精英阶层欣赏的艺术作品得以走向普罗大众,传统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再次,以唯物论与社会学分析日常生活和审美。马克思提出唯物主义哲学以来,开始强调从物质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对以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否定,为审美走向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正式命名,源于费瑟斯通199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做的一次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他从消费文化、现代性与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着手,结合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相关著述,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早期雏形。他认为传媒技术的崛起、消费主义的驱动使日常生活与艺术更快地融合,其论述产生了一系列关于艺术是否会走向终结的追问。日常生活和审美的研究,西方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立场。一种以海德格尔、阿多诺等人为代表,这些学者站在精英的立场上,主张在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划清严格的界限,主张用艺术去对抗资本带来的异化。第二种以先锋派、列斐福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可以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重构,把日常生活与审美相结合。世纪五六十年代,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被消费主义、科技和传媒技术控制,大众的审美趋于符号化,以往对诗意和终极价值的追求越发淡化。面对这种现实,一些西方学者主张恢复传统雅文化,恢复精英阶层的立场。鲍德里亚继承了列斐伏尔的观点,认为在符号消费中,消费自身成为该时代人们自我身份认同和阶级定位的手段,人在被符号支配中失去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这些学者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态并不是真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上述批判立场以外,比格尔、贡巴尼翁等人的先锋理论依然没能成功对艺术与日常生活进行区分,到布尔迪厄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出现时,才出现新的理论转机。他从发生学角度分析了雅文化审美趣味的“历史—社会”成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低俗的”审美活动具有了自身的合法性和可靠的哲学基础。三、国内理论语境下的具体遭遇(一)第一阶段“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提出于2000年陶东风从文艺学学科出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一文之中(一说2001年周宪最早提出),文章指出当今社会的艺术活动已经深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空间,表现出审美的泛化和新的趋势。随后2001年周宪在《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一文中认为在“消费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2003年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之后,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联手《文艺争鸣》杂志发表了一组文章,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并在2003至2004年引发了一场关于新世纪美学与文艺学的大讨论。在这期间,童庆炳首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符合中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的标准,将西方话语植入中国语境并不可行。随后,赵勇在《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学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与《再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陶东风先生一文的简短回应》中质疑审美主体作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合理性,认为西方谈论审美化的是后现代主义者,中,因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虚假的,这实际上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合理性的质疑。同时,《文艺争鸣》、《文艺报》等刊物在2004年发表了一系列质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章。首先是从价值论的角度质疑话题的合理性,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日常生活审美化”,以鲁枢元为代表。认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终结了美学历史并确立了以技术、市场为原则的美学理论,强调要区分“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差别,前者是精神对物质的依附,后者是物质向精神的升华。二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以童庆炳为代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中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倡导者没有区分作为感觉评价的的审美和作为情感评价的审美。对于几位学者的质疑,陶东风在《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代文艺学的变革和出路》、《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等文章中,再次阐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日常生活和审美之间的界限,主张在历史语境下正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一些学者也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态度。在《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的答案》一文中作者指出,当今的消费社会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社会媒介也使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文化艺术场域发生了整体转型”“它在越界、在扩容、在转型,经过‘学科大联合’的交叉、突破,重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对象与边界”;李雷则认为美学本身就是“感性”的学科,而日常生活是以人的感性体验为材料,因此日常生活与美学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与之相对,另外一些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进行批判。在《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中作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两个概念做出区分,批驳“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对以往美学史的终结。《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中作者则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将走向反面,在实际日常生活中降低人们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判断力。在立场鲜明的态度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采取辩证的观点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本土的接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边界问题也是一个讨论的中心,这个层面的讨论回到了知识系统的内部。陶东风就注意到“审美泛化”这一现实状况,认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文学和艺术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而文艺学的学科对象也会不断丰富,主张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纳入文艺学的研究范畴,不急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出一味的肯定和否定。阎景娟在《从日常生活的文艺化到文化研究——论文艺学的“划界”、“扩界”与“越界”》中认为文艺学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必然,文艺学因为吸纳了文化研究的视角而显示出新的理论生长点。与之相对立,童庆炳则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物质化的审美,脱离了审美的传统理性价值,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并不具有合法性。陆扬同样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摒弃传统的审美过分追求创新,会造成文艺学学科边界的扩大和危机。(二)第二阶段从前期国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来看,比较缺乏本土性的学术视野和系统的学理论证,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研究视角较为单一,造成研究的表层化和片面化,在随后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纠正。1、审美泛化抑或审美异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审美泛化的观点,一些学者则更偏向异化的观点,认为异化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比泛化更具有人文的价值。在《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中指出在中国语境下,从美学角度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审美异化的倾向。它是在理性缺失、诗意消退和功利性的主导之下造成精神的失落,认为要发挥美育重构审美精神和改善社会的积极作用。在《“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对马斯洛高峰体验的再认识》的文章中作者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异化现象的本质和“灵”与“肉”分离的现实情况,可以通过马斯洛的理论得到改善。2、消费与审美消费关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文化对审美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童庆炳认为,消费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感官,审美是要充分调动人的情感,因此消费背离了审美的本质;张玉能在《消费社会的审美观》中透彻分析了消费社会的特征以及审美观,指出中国语境下的消费社会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主张重新审视消费社会的审美观。此外,一大批学者也都从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消费社会不同层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异化、价值迷失、审美疲劳等方面表达了忧思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在《审美膨胀与价值迷失——“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一文中,作者认为消费时代的审美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日常生活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美被泛化、低俗化和物质化,表面的审美泛化伴随着内在价值的迷失。她从“审美泛化”、“审美异化”、“审美救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的异化和审美人格的分裂的现实已经背离了传统艺术的理性,当下亟待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培养无功利的审美人格。四、结语古希腊时期开始,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就一直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传统的美学观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已经得到体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鲍姆嘉通将美学看做艺术的理论;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们的观点普遍体现着传统的美学观与形而上哲学的色彩,并主张高雅的艺术应与世俗的生活保持距离。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当下的生活实际。随后,尼采、杜威、海德格尔的理论又进一步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理论的源泉。费瑟斯通在对布尔迪厄哲学论断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韦尔施进一步提出“重构美学”的设想。这一理论的产生作为对传统美学观的革新和反叛,推翻了艺术与精英文化的固有联系,颠覆了长期以来“日常生活”与“审美”分隔的传统。后现代社会伴随经济飞速发展、消费主义蔓延,现代科技、大众传媒引发审美冲击,“日常生活审美化”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我国研究者围绕是否符合中国特定语境,当下是否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学科边界该不该扩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大弊大等问题发表探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基于以往的研究,日后的讨论可能更多与利弊的争论、语境的接受、与实际国情的契合程度等方面紧密联系,注重探寻具有人文关怀的“救赎”之道,注重跨学科发展,注重国际交流,不断融合新的时代元素和热点。总体来看,中西方学者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并不是站在学者的精英立场进行的文字游戏,而是基于当下时代现实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这些论述既让我们看到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享受,又在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中看到消费社会之中审美泛化和异化的消极一面,表现出深沉的忧思。参考文献:,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J].文艺争鸣,2003(6):12-“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3):6-[J].美学,2005(8)——“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J].艺术科技,2015,28(01):[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04):91-:陈伟韬(-),男,汉族,河北沧州人,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审美文化研究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网址:“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40169

相关内容

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
明清士人的生活美学研究综述.docx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
作为哲学问题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ppt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