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三件事,拥有人生大智慧,享受健康新生活
把简单的事做得有趣,享受平凡生活的智慧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享受平凡生活#
您吃了吗?您吃了啥?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与其说是两个问题,不如说是两句初见的寒喧,它的本意大致可以理解为“你好啊”。
然而,却有这么一本书非常严肃地提醒我们,“吃了吗”和“吃了啥”都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这本书就是《饮食术2》。
在书中,体重悄悄上升、血压过高、工作中犯困、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等问题,都被归结为与饮食有关,这也应和了先人古训所说的“病从口入”。
既然是《饮食术2》,那一定曾经有一本《饮食术》。《饮食术》是曾在日本狂销80万册的饮食“教科书”,读者读后纷纷咨询关于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的具体问题,这本《饮食术2》因此应运而生。
《饮食术2》在归纳前书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揭开了造成肥胖、衰老和疾病的秘密,指出了人们对饮食的认知盲点,同时融入了各种食材的具体食用方法,帮助读者改善生活习惯、科学管理饮食。
作者牧田善二,是AGE牧田专科医院院长,糖尿病专科医生,医学博士,曾在《科学》《柳叶刀》等世界顶级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在《饮食术2》中,究竟介绍了哪些切实可行的“饮食术”。
01 疾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走进超市,形态各异的新鲜食物琳琅满目;打开网页,多姿多彩的食品广告让人垂涎欲滴。人们经常在外面吃饭,年轻人更是外卖随时叫,奶茶不离手。
这种“因为想吃而吃”的生活状态,离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摄取食物的生活方式,已然相去甚远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你我体内的消化、吸收机制,是人类数百万年传承下来的,如今我们的,与当初人类祖先的,其实并无二致。
人类生存了200多万年,其中有十多万代人以狩猎采集为生,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不过约600代,工业革命后则不过只有10代而已。
但是现代人却是以农耕以后相对“短期”的生活习惯为饮食依据,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正在大量摄入工业化产出的非天然食品,而当下很多疾病的根源正在于此。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饮食成为产业后,食品制造商会对食物进行“科学”加工,其目的是让人们因“吃了还想吃”而自觉反复购买,这其中最简单高效的加工方法,就是大量使用糖类。
其实,当糖类食物变得唾手可得时,糖已然成了人体系统的一个大“BUG”。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人要生存,能量必不可少,而直接产生能量的就是糖。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没有办法轻易弄到大米、小麦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所以“只要有机会就要多摄取些糖”这一观念,在人类大脑中是被“程序化”的。
因此,人类固有的消化、吸收机制让大多数人都是喜欢糖的,而且极易落入“糖上瘾”的陷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糖,并不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糖果,而是包含了碳水化合物,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主食、薯类、水果和饮料等等。
如今糖俯拾即是,可人体对糖的偏好却从未改变,于是,“糖”的过量摄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那么,过量摄取糖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正常情况,我们的血糖值会在3.9到7.8mmol/L范围内波动。当血糖值上升时,胰腺会释放胰岛素来分解多余的葡萄糖,将其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从而将血糖值降至正常范围。
然而,肝脏和肌肉对糖原的储藏能力有限,那些无法转化成糖原的过剩葡萄糖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于是形成肥胖;同时,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被过度使用,功能就会变得迟钝,造成血糖值持续居高或忽高忽低,于是糖尿病就会光顾。
所以,对糖类的过度摄取会造成血糖值的整体上升及大幅波动,而除了肥胖和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等所有生活习惯病的患病率,都会因血糖出现问题而上升。
书中反复强调,过度摄取糖类才是疾病最重要的根源,而“血糖值”才是健康管理的首要关键。那么,吃哪些食物才能有效控制糖的摄取呢?
02 食物选择要有科学依据
现在我们知道了,现代人最紧要的健康课题,就是通过正确的饮食控制血糖值。然而,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如今人们在饮食上的选择余地是越来越大了,那选择食物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食品制造商们经常会从科研论文中寻找对自己有益的信息,以此宣称所开发的食品是有“科学依据”的。然而,“科学依据”的可信度良莠不齐,很多研究数据其实很片面。比如,针对我们最熟悉的咖啡和牛奶,不同的论文就可能推导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所以,面对那些说某某食品对身体“好”或“不好”的论文,我们不可一味盲从。但是,普通人又不可能对高深的科研论文具备足够的解读分辨能力,怎么办呢?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实时监测血糖值变化的“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仪”(简称瞬感)。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他积累了无数患者的反馈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食用食品之后真实的“瞬感”记录。
从这些数量庞大的数据中,他筛选出不同食物对血糖值的影响,并把这些信息与生物化学知识进行对照确认,之后再分享给其他的患者。如此往复,形成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现场实证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关于选择食物最接地气的科学依据。
作者说,作为成年人,学会不挑食是一项基本能力,而这项能力,正是科学饮食术的基础。不挑食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如果知道哪些食物不应该吃,那就不要吃;二是有些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即使自己不喜欢吃,也要适量摄入。
书中筛选了包括清凉饮料、果汁、水果、白米饭等在内的“恶劣”食物清单,告诉我们这些食物为什么不能吃或要限制吃;同时也列出了海带、芹菜、西兰花、坚果等有益食材,告诉我们怎样搭配才可以吃出健康来。
知道了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食物一定要吃,那在具体的饮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03 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吃对的食物
书中说,控制血糖值的有效方法,是用正确的方法、吃正确的食物。因为同样的食物,如果换个时间吃、换个方式吃,就会对健康更友好。对此,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饮食“术”。
改变饮食顺序就可以减少糖类摄入。同样的食物,可以按照生吃→蒸煮→烤→炸的顺序来选择烹饪方式,可以按照“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顺序来吃饭。
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血糖急剧升降。“饥饿→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会引起血糖值的大幅度波动,所以不吃早餐不利于健康,而少食多餐则有助于控制血糖。另外,饭后散步20分钟,会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值的波动。
尽量吃自然的、保持原形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不要榨汁,因为咀嚼可以减少食用量;再比如,苹果尽量不要去皮,改精米白面为糙米全麦,可以尽最大可能摄取食物中的矿物质和粗纤维。同时,越天然的食物越好,而“超加工食品”易诱发癌症。
类似简便可操作的饮食指南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关于饮食的16个谎言,比如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最佳摄取方法,比如肉类、蔬菜、鱼贝、豆类、乳制品等各种食材的食用方法,等等等等。
不过,尽管正确饮食会开启DNA的长寿按钮,但让人完全不生病的饮食术是根本不存在的。要想健康活到100岁,还要掌握“饮食+检查”的方法,及早发现癌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这三只健康拦路虎,对此,书中也分别给出了检查预防和后续诊治的具体技术。
说到这里,忽然觉得这本书真像一本成就健康的科学指南,值得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用来指导日常生活。
结语:
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更新的研究结果、更科学的饮食指南,但在当下,《饮食术2》用理论加实践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指出了面对生活的新思路、新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更理性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的意义。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追求,莫过于享受更健康、更有品质的生活。那么,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吃对的食物,这看似简单的三件事,无疑就是生活的最大智慧。
那就让我们一起,在余生,好好吃饭吧!
网址:做对三件事,拥有人生大智慧,享受健康新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40287
相关内容
六十岁后如何轻松享受人生?三大生活智慧等你掌握!传承非遗智慧 享受健康生活
拥有快乐健康的生活,高情商的人只做了这5件事
“智慧健康养老平台:活力长者生活助手,一键享受健康晚年!“
点亮智慧人生享受健康生活手抄报 健康生活手抄报
惠享生活 智慧健康
美食的养生智慧:品味健康,享受人生
智慧社区,让您拥有更多健康生活方式
享受智能新生活—健康才是福
黄金人生:智慧生活,环保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