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游戏化思维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5-01-28 17:32

玩桌游,如棋类游戏,提升逻辑思维 #生活乐趣# #亲子游戏#

本文介绍游戏化模块,如何把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游戏化,改造为游戏。通过游戏化,原本我们逃避的挑战,反而成了追寻的体验。

关于游戏化的书很多,我读了自己能找到的比较好的几本,然后总结提炼其中的一些元素,形成了自己的操作模块,这里简单介绍下,不是很系统,但可以参考。

经典工具包:增加有效反馈

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大概就在于游戏世界的目标(goal)、规则(rule)、反馈(feedback)更清晰,而且玩家是自愿参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游戏,其实是有限的游戏,目标、规则和反馈都更清晰,而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则是无限的游戏,发生在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里,目标不清晰、规则不清晰、反馈不清晰,而且没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参与这个游戏。

自愿不自愿的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是目标、规则、反馈,我们可以去设计优化。经典工具包主要是从反馈切入,套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就是把ABC里的C搞得更清楚。

每次你的行动,都能马上看到定量结果,即时化、数量化、可视化,如此一来,本次行动得到强化,下次行动可以根据反馈来优化,久而久之,就容易改进。这些反馈还可以通过积分、排名、勋章等设计来倍增效果。

我们过去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能把那么多枯燥的东西啃下来,背后跟当初的教育专家们把行为主义的逻辑引入校园,对学习进行了部分游戏化改造有关。我们读书就像一个延迟比较高的局域网游戏,教室里的同学都是联机打游戏的玩家,大家的操作并不能马上看到结果,但是不久后考试就会给你一个明明白白的数量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会公开,会排名,会换来一些奖章。

之后我们一个人自学的时候,就很难做到这点。我比较早对自己的自学系统进行了游戏化改造,引入了自主量表,每天对自己在几十个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定期分析甚至做历史排名(不跟他人比,跟过去的自己比),所以可以更好得到反馈,也基于这些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

当然,这还不够,于是有了更高版本的工具——

加强版工具包:让生活变成游戏

升级版的工具包主要来自简·麦格尼格尔(Jane McGonigal)的《游戏改变人生》,简在TED上也做过同一主题的演讲。简本人是经历过精神疾病,通过游戏化方法走出来,并将其转化为研究理论和工具方法。她提出把生活改造成游戏的七大规则,我将其改造为七个组件。

1. 秘密身份(Secret Identity)。给自己设计一个游戏角色,选择你喜欢的英雄来作为自己的隐喻,比如说我用「解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取了希腊神话中英雄赫拉克勒斯(勇气)从天神宙斯(规训)那里解放泰坦普罗米修斯(智慧)的典故,来给自己鼓劲和祝福。结合可视化原则,我还给自己设计了游戏角色的LOGO,就更好玩了。

2. 挑战自我(Challenge Yourself)。有了英雄身份之后,就要踏上英雄之旅。英雄在克服挑战中升级。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用「挑战心态」「成长心态」替代「威胁心态」「封闭心态」。要把问题看作是成长的机会,敢于挑战自我。这是游戏化改造的起点,不能完成这种心态转变的话,后面的游戏化都是无效的。

3. 完成任务(Quests)。挑战必须细化为一组具体任务。要找到那些为了达成目标而必须去做的简单日常行为,定义为任务。可以用SMART原则,将任务具体化、场景化为最小行动。为了提高这些任务的可执行度,他们最好是明确、具体、好玩、难度适宜和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认识事物,把无趣的东西变得好玩。我是一个工作痴迷的人,因为在我眼里每项工作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得到愉悦和沉浸的体验,完成后还可以获得价值和意义的满足。工作像游戏,能不上瘾吗?推荐阅读:如何改变行为?

4. 收集能量(Power-ups)。简建议我们通过一些成本极低的行为改善情绪,给自己补充心理能量,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编制并更新自己的能量块清单,并与他人交换和分享能量,比如说和家人一起看片和聊天。对我来说,书籍、游戏、电影都是不错的充电方式,尤其是AirPods可以打造音乐场景,帮我们持续充电。不过补充能量要适度,因为它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5. 打败敌人(Bad Guys)。敌人就是那些阻止你进步,给你带来焦虑、痛苦或困扰的事情。我们可以这些事情拟人化,结合可视化、数量化、即时化,就会变得好玩起来。比如说我的敌人是「久坐鬼」「饕餮怪」和「熬夜叉」等,每天我都会在自主量表里评估我跟他们作战是获胜还是失利,失利就扣分。简建议我们每天至少坚持跟敌人作战一次,然后补充能量,并记录战况,从而强化斗志和战技。

6. 招募盟友(Allies)。简认为,盟友就是一路上能向你伸出援手的亲友。不是找人帮你解决问题,而是请人跟你一起玩游戏。盟友是一起玩游戏的人。盟友应该知道你在应对什么挑战,知道什么是你的敌人,什么是你的能量块,而且愿意和你一起定期打卡,并关注你的游戏进度。我在做工作和做公益时的小团队,都是我的盟友。我也努力成为他人的好盟友,做一个绝对求真、绝对透明、绝对坦率的好队友。推荐阅读:从不拘一格到无为而治;如何做一个绝对优秀的老板?

7. 争取华丽制胜(Epic Wins)。简的华丽制胜,是一种使人惊叹的结果,可以帮你获得更强的动力,减少你对失败的恐惧。我将其解读为一些重大突破、里程碑和成就。游戏的设计目的是通关,但过程中我们可以达成一些特殊成就。华丽制胜也可以是一些支线任务(sideways)。支线任务的目标往往更宽容。我的做法是给自己设置一些阶段性、特殊性目标,达成后就给自己一定的奖励。

上述七个组件,加上定期记录游戏进度,是对生活游戏化改造的一个系统性指南,相对侧重于事先的环境设计。我们可以导入经典工具包,来强化事后的强化设计部分。

此外,作为游戏爱好者,我认为还可以参考一些3A级角色扮演游戏的设计思路,给自己设计并加载任务表、技能树、装备库、道具池等DLC,这样一画图,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缺陷和不足了,下步升级的路线图也就清晰了。

最后,如果严格按照游戏设计的思维,我们还可以从力量感、使命感、成就感、未知数、危机感、社交性、具身性、所有权、稀缺性等角度切入,给游戏化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增加一些额外的特质,从而让自己入迷和上瘾。推荐阅读:游戏化实战

逆向工具包:让游戏服务生活

最后,如果你跟我一样,也会偶然沉迷于电脑游戏带来的幻梦的满足,那么可以考虑参考另一种思路,让电脑游戏反过来为我们的生活游戏服务,相关的思路其实不难考虑。我们甚至可以把一些游戏改造为功能游戏,发挥特定作用。

腾讯有专门研究过功能游戏,国外也有用游戏来帮助发现蛋白质结构帮忙搞好科研的案例,用游戏治疗一些老年人和青少年的疾病也不奇怪了,甚至《我的战争》等游戏可以发挥反战功能。可以预期,未来游戏作者拿到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

以我的亲身经历,也有一些案例,或许给大家更好参考。比如,用《Beat Saber VR》来诱使自己运动,兼顾娱乐和运动;又比如,用《中国式家长》教育孩子如何站在父母视角思考问题;再比如,用《文明》系列教育孩子学习历史文化。

诸如此类。

游戏学习的技能是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所以未来在虚拟沉浸世界里用所谓的元宇宙模式学习,也不奇怪。但是,在对待是不是该给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达成共识。我的观点很明确,适度玩,但要精选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把游戏变成讨论的基础,让游戏变成虚拟学习、模拟学习的一部分。

能否让游戏为我服务,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是游戏的主宰者,定义游戏的目标,运用甚至超越游戏的规则。在我沉迷于游戏苦恼之余,偶尔的「贤者时间」里,我也曾反思更多问题,写过文章,给你参考。推荐阅读:如何用好游戏

网址:如何玩转游戏化思维与方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44864

相关内容

孩子光想玩游戏怎么办,孩子只想玩游戏,如何引导?
设计思维思考——游戏中的幸福感设计
自动化游戏有哪些好玩 十大必玩自动化游戏精选
自动化游戏有哪些 十大必玩自动化游戏排行
玩转游戏“家” 宜家中国与PlayStation共同呈现理想游戏家居生活
玩游戏赚钱的十个门路 玩游戏怎么赚钱 网游赚钱方法大全
儿童游戏与玩具
照顾宠物小游戏适合孩子玩吗?游戏体验如何?
如何在电脑上玩手机游戏 ▷➡️
探索虚拟世界:网络游戏如何塑造玩家体验与社区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