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生活,趣成长”精障人士生活技能提升小组
参与日常兴趣小组活动,提升技能,促进个人成长。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个人成长建议# #兴趣小组活动#
单位 |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临邛街道复元驿站、邛崃市注力社工服务中心
一、服务背景
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民发〔2022〕104号)指出“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邛崃市临邛街道在“福彩公益金”的资助下,整合社区公共空间,建立“临邛街道精神障碍复元驿站”,开展日常访视、康复指导、家庭支援、生活技能训练、社区融入等社区康复服务。
社工通过访视及日常工作中发现,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在得到相应的医疗救治后,虽然精神症状稳定后,但仍出现了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的情况,一方面增加家属的照顾压力,另一方面家属担心自己离世后患者的生活,所以也期望患者能够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因此,社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乐生活,趣成长”精障人士生活技能提升小组,旨在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促进组员之间相互沟通、学习,激发组员动手的兴趣,提升组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组员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自我效能感,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服务需求
通过前期与组员、家属的沟通,结合社工日常的观察,评估了组员在生活技能的有关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需要激发生活兴趣
辖区内的患者存在惰性心理,他们对许多事物表现出缺乏兴趣的态度,这导致他们甚至未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属也因此对患者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感到担忧。因此需要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心。
(二)需要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长期依赖家属的照顾,患者在一些日常家务操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在实践技能上的欠缺,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未来独立生活准备
患者和家属都期望患者能够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为将来可能的独立生活做准备。
三、理论依据
增能理论强调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应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源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变自身处境并实现个人的发展。
这一理论聚焦于个体或群体的内在潜力和能力,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提升和积极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其理论假设为:第一,个人无力感是迫于环境的压力;第二,环境的压力可以通过提升能力改变;第三,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增加而提升个人的能力;第四,增能时要注重服务对象的价值和能力;第五,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基于平等的合作关系展开服务的。
临邛街道辖区内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患病超10年以上,长期由家属照顾,患者的生理机能下降,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独立生活。
患者与患者之间,虽有共性,但在能力强弱方面也会略有差别,以患者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切入,激发患者的潜在能力,以能力较强的患者为标杆,为能力较弱的患者做出榜样,使患者之间互助互补,看到彼此的优点,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多技能,做好基本的自身康复的同时也要树立自我效能感,增效赋能,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为康复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建立康复者的互助社交网络,锻炼患者的动手能力,提升患者的基本生活技能。
2、分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为小组成员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促进彼此良好关系的形成。
(2)通过小组活动,提升患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自我效能感,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3)以“食”为小组主题,提升组员的基本生活技能,为未来独立生活奠定基础。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五、服务概述
在2024年1月-2024年2月,临邛街道复元驿站开展了以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食”为介入点,通过同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学习掌握多样化的烹饪技能,从而建立康复者的良好关系,锻炼患者的动手能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面对未来的希望,促进康复者更好地康复和融入社会。
六、服务过程
(一)阶段1:医社联动,初识建联,了解生活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复元驿站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在地精防医生的大力支持。
在小组建立初期,社工除了设置传统的破冰类互动游戏,包括诸如“击鼓传花”鼓励组员进行自我介绍、“大家一起拍拍手”,社工重点以自己打样,引导组员以姓名、年龄、住处、爱好说起,改善组员间较为陌生,比较拘谨,交流互动相对较少的情况,使组员间开始熟悉。
此外,复元驿站还邀请到了精防医生讲解在康复生活中获得生活技能的重要性,以更为权威的解释增强组员对生活技能提升的认识。
与此同时,在医生、家属的见证下,社工带领组员们澄清小组目标和订立小组契约,通过富有共识的观点呈现,促进组员与他人积极互动,为获取自信心以及对生活掌握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阶段2:陪伴互学,技能共进,在烹饪实践中学习成长
在本阶段小组活动中,社工以“操作简易”、“日常却新奇”为烹饪学习技巧选取的标准,与组员们一起,熟悉了煮面、煎手抓饼,激发组员们兴趣的同时也能较快学到烹饪技能。

同时社工也结合前期观察的情况,综合组员们的潜质,有意识地引导组员自主地相互交流,将烹饪环节分解成材料筹备组、灶炉组、后勤组,选出两位烹饪技巧相对熟练的组员,带领组员进行分工搭配,达到“传帮带”的效果。
每次活动收尾阶段,社工依旧贯彻“团队”的理念,让组员们共同收拾了活动场地,整个过程中,组员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发挥家属的支持作用,社工以布置课后作业方式要求组员在家完成后分享给家人,让组员在小组中所学延伸到家庭,让其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得以运用所学的烹饪技能,也让家属能够从旁辅导组员进行能力的巩固,也增强家属的信心,让家属看到患者的改变,促进患者更好地把小组、家庭这两大环境资源加以运用,进一步帮助个人成长。

(三)阶段3:独立制作,分享成果,增强团体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社工以春节团圆饭为抓手,动员组员们进行活动内容的讨论和策划乃至实施,包括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分工都由组员们进行讨论得出。
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的行动和反应能力相较缓慢,不能完全做到全部由组员自主完成一次烹饪,社工没有完全退至小组边缘,还是从旁把控讨论的节奏、活动的目标,提供必要的场地链接、物资提供。

另外经过前面阶段的相处,部分生活技能能力较强、沟通能力的组员从中脱颖而出,社工着重地去鼓励这些组员带领其他组员在小组的过程中进行经验的分享,通过组员的视角相互看到优势能力。

此外,社工引入家属参观的机制,让家属亲临活动现场看到患者的实际互动,看到他们的变化,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的同时,让他们在互动中不断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达到患者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提升能力的效果。

(四)阶段4:巩固成效,展望未来,奠定未来独立生活基础
在最后一个阶段,社工以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为引导,让组员在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借此机会告诉组员汤圆在本小组中的另一个意义——小组活动圆满结束,开启新的生活之旅。
在本个阶段,小组成员的基本掌握了烹饪要领,熟悉了操作流程,社工着重从未来想法与期待与组员们进行互动,包括询问大家对小组活动的看法与意见,鼓励组员分享小组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设置“说出你的同伴是谁”环节让组员加深对彼此的印象,帮助组员巩固小组成效,也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为了延续小组活动的积极影响,患者和家属通过组建微信联络群、交换联系电话等方式,保持紧密联系。这样,即使小组活动结束,组员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获得同伴的支持和鼓励,即通过社交互动和资源共享,帮助个体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七、服务成效
(一)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组员社交拓展
本小组以自“食”其力为主题,使组员相互认识,形成同伴,通过同伴的力量,使精神障碍患者建立的生活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结合社工观察组员反馈,发现组员在了解组员的熟悉程度上面有了巨大进步,由第一节活动时彼此不认识,到现在至少能认识4人以上。
另外帮助其建立沟通平台,建立了联络微信群1个,促进了彼此良好关系的形成,让组员们从能够有机会活动家人以外的同伴影响。
(二)提升动手能力,激发组员生活兴趣
组员在本小组中掌握了所学生活技能,提升了组员的动手操作能力,组员的课后作业反馈情况良好,达到90%以上的组员认真完成课后巩固技能的任务。
社工以多样化的烹饪内容,鼓励组员自己动手的方式,小组成员的活动出勤率达到90%,多数组员对本小组内容感兴趣,帮助成员树立自我效能感,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为后续独立生活奠定基础。
(三)提高生活技能,助力未来独立生活
本小组获得了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好评,认为本小组一定程度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自理能力,缓解了家属照顾的压力,表示看到了患者未来独立的希望。
多数患者更愿意出门交流,曾经是一个人在家里,无人际交往;会主动打扫卫生,煮饭。
作为家属看到患者的变化表示很欣慰,只要患者愿意参与康复活动,作为家属会全力支持(活动期间即使家属在住院,都会带着患者来参加活动)。
八、服务总结
(一)结合组员特性,提供合理化的服务
由于组员都是残障人士,他们在接受和理解小组内容时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了充分尊重和照顾到这一特殊群体,社工在策划小组活动时,特别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易懂性。
通过设计简单且易于完成的任务,降低活动的难度,提高组员的参与度。
同时,为了维护患者的自尊心,社工在活动中大量采用鼓励的方式,让组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社工在活动中,不仅仅关注活动本身,更有意识地为组员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升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交流平台,增进彼此间的沟通
考虑到多数组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机会有限,社工积极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如建立同伴微信群,为组员提供一个便捷的沟通渠道。
通过这个平台,组员们、家庭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更重要的是,他们乃至家庭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宝贵的支持和建议。这种同伴间的互助和支持,有助于组员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三)创新活动形式,实现多样化技能训练
本小组的活动开展形式以“食”为主,贴切生活,符合生活自理训练主题,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训练有多种多样的,有了本小组的基础和经验后,后期可围绕日常生活中的“衣”“住”“行”等展开小组服务,形成多样化的小组活动,使患者唤起多姿生活的热爱,对独立生活的向往。
社工可以与组员一起讨论活动的形式,在综合组员建议的情况下,社工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点,从而创新出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活动。
例如,可以结合特定节日或季节组织外出徒步等户外活动,让组员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团队凝聚力。通过这种参与式的设计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组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网址:“乐生活,趣成长”精障人士生活技能提升小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46692
相关内容
“乐学习,趣成长”儿童生活技能提升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生活能手成长营”心智障碍者家务技能提升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团结村开展“乐学习 趣成长”儿童生活技能提升活动
国产精品18久久久提升生活质量的趣味方法:如何让每一天充满乐趣
感知生活乐趣 体会成长快乐
人生最精彩的活法,在平淡中寻找乐趣,在成长中修炼自己
小学生健康生活小贴士,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提升家庭幸福感: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黑科技”让残障人士开启“无碍”生活
兴趣+特长=学生快乐成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