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夕阳别样红”——无影山街道社工站老年人小组工作案例分享
《夕阳红健康生活》以案例分享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老年人健康读物#
一、背景介绍
山东省是我国人口总数第二大省,也是老年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面对老年人人口不断增加,随之对于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关注社会养老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融洽人际关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乐,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社会参与,增加服务供给,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与此同时养老服务的丰富性、专业化、便捷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行调整优化。
二、需求分析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基本特征。通过前期对辖区内老年人的走访调研,收集到辖区老年人存在的需求。从老年人生活的一般性特点来讲,如果按照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老年人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1、老年人渴望子女日常的嘘寒问暖和沟通交流,配偶的相依相随、亲属的慰问关怀。
2、工作时期老年人的精神依托主要在岗位上,退休之后有了大量闲暇时间,需要转移精神依托,寻找新的乐趣。需要健康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充实这些空闲时间。
3、除了亲情和爱情,老年人也需要友情,希望有朋友陪伴、沟通。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沟通排解心中的苦闷,感情得到宣泄释怀。他们需要走出家门,与老朋友交流,又需要在社交活动中结交新朋友,组建新的人际交往圈子。
4、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们仍然希望与时俱进,不被发展的形势淘汰。
5、自我实现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也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老年人退休后希望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价值或未竟心愿,即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实现自我价值。
三、服务目标
(一)为老年人建立一个自我展示、互相交往的平台。
(二)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激励老人动手动脑、积极生活的热情。
(四)让老人们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在提高老年人自我认同感,提升自我价值感,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
(六)使老年人重温对人生历程的感悟,更满足当下的拥有。
(七)提高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基本功能的操作方法。
(八)熟练掌握如何使用无线网络、网上购物、拍照和导航等使用方法。
(九)培养老年人团队精神增强彼此间信任感。
(十)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四、理论分析
(一)社会支持理论
支持网络是指个人维系其社会认同,接受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协助,获取服务和信息以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渠道。“支持”来自个人所在的社会网络或互动的社会系统。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工根据上述专业理论,通过手工互助学习小组帮助社区老年人拓宽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展示互动交流与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社区参与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老年人通过参加小组活动,从小组支持中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每个服务对象都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每个人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增加的。社工的作用在于通过开展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无力感,从而充分使他们获得能力,正常发挥其社会功能。老年人的精力智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要丰富很多,老年人在兴趣活动中能够在增强彼此互动交流的同时,有效打发生活中“无所事事”的闲暇时间,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能够找回真正的自我,缓解因为退休时光带来的乏力感、不适感,让老年人在小组活动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鼓励老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活动理论
针对老年群体的角色变化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用新的角色来适应生活的改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缩小自身与社会的距离。对防止老年人社会功能退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社工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四)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又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赖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交网络的缩小、活动能量的减少使老年人对新的生活模式产生了不适应感,并对自我的肯定减少,降低了活动能力。因而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来帮助老年人充实日常生活内容、拓宽社交圈子、增加活动量,并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凝聚成团体动力共同挖掘潜能、增加自信心,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也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五、服务实施过程
日 期
节 次
内容及总结
2021.08.21
第一节
内容:
1.组员及社工相互认识。
2.让组员了解活动的目的、目标、内容。
3.为增进组员进一步了解做“击鼓传花”的游戏,组员排好抽签,按抽到的序号入座(围坐成圈)。当音乐声停止,拿到气球者需要表演才艺。
4.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进行下次活动的安排。
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介绍组员和社工相互认识,并通过小游戏活跃气氛,加深对彼此的印象增强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1.09.01
第二节
内容:
1.主持人邀请组员会议上节小组活动内容,引出本次活动主题。
2.主讲师详细讲解了智能手机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同时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实际演示,重点教给了如何使用无线网络,如何使用微信购物,如何拍照和导航等一些比较常用的手机功能,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和快乐,让他们轻松自如的玩转智能手机。
3.组员畅所欲言,对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
4.邀请组员简单的说出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及意见。
5.工作人员简单介绍下次活动主题。
总结:
本次活动的开展解决了组员不会使用手机的困难,帮助组员适应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提升组员的获得感价值感。通过学习智能手机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帮助组员更好的适应当下的智慧生活,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
2022.02.14
第三节
内容:
1.承上启下,回顾前面的活动,说明本次的活动内容。
2.面点老师带组员制作元宵。
3.组员相互配合并分享技巧,发表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4.社工作简单总结,并结束本次活动,提醒组员还剩一次活动,提前告知,对离别有所准备,告知下次活动事项。
总结:
丰富组员文化生活的同时,搭建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平台,注重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锻炼了组员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老友所学,老友所乐。
2022.03.04
第四节
内容:
1.带领组员回顾上一节活动内容,说明此次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引出本次活动主题。
2.花艺师给老人们讲授了选花、颜色搭配、造型等艺术插花技巧,还讲解了各种花所蕴含的话语和祝福。
3.组员相互配合、积极动手,并分享养花的小常识等经验。以帮助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社工控制现场,以免混乱。
4.小组成员分享小组活动感想并表演节目,讨论自己在小组里的收获,小组是否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带来了什么改变等
5.鼓励组员平时的生活也要多运用在小组里学到的知识。
总结:
搭建了老年人互动平台,拓展了人际关系,增强了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培养了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和鼓励了老人动手动脑、积极生活的热情。
六、服务评估
(一)评估内容
1.过程评估:评估小组成员到场次数、活动中投入程度。
2.成效评估:评估服务效果、小组对象改变程度、满意度。
(二)评估方式
1.过程评估:观察每一次小组活动及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的感受。
2.成效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服务对象满意度。
(三)目标达成情况
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结束后,服务对象逐渐融入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的互动增加,扩大了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其社会参与度提高,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自信心明显提升,脸上多了许多笑容。同时,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服务对象改变了“老无用”的不合理认知,重新找回了进入老年后的自尊。此服务目标基本达成,但后续效果还需社会工作者继续跟进。
(四)服务对象意见反馈
在服务结束前,社会工作者采用《小组意见反馈表》,收集服务对象对本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内容,服务对象都表示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时间安排、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非常满意,并表示以后可以多开展此类活动。
七、专业反思
通过共四次的小组活动,应该说这次小组活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小组成员数目也基本上比较稳定,小组成员之间逐渐熟悉与了解,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组活动得到普遍认同。组员普遍对小组的形式及小组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表示这样的活动组织形式较为新颖、内容丰富,能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沟通和团队互动的重要性。
2.对社会工作者有了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开组前社会工作者对组员进行了面谈,其中谈及了对社会工作者熟悉度与了解度,在活动中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3.组员间的认识与了解。通过社会工作者观察组员的活动情况,发现部分组员在活动开始时比较拘谨,社工通过专业的引导沟通和心理支持,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居一隅。随着小组的进程,组员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小组的气氛越来越融洽。
4.提高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第一、二节的活动,组员之间明显热络起来了,部分组员会提前到达活动地点,主动进行交流,神情也放松了,关注点逐步移向主动性强的组员,并积极靠拢加入。
5.团队活动中沟通交流、互动合作的重要性在沟通中分享感受、相互了解、熟悉,以此相互吸引,每节活动的安顿时间与休息环节是为了促进组员间的交流,缓解对新组员、新环境的不适应。
6.组员的潜能挖掘通过展示活动,让组员们看到了水中的无限潜力,从而引申到了自己,老年人的风采依旧,能量无限,表面的遮掩并不能否定存在的事实。反而激发了组员的潜在能量。
文章作者、图片作者、编辑:国健
网址:“我的夕阳别样红”——无影山街道社工站老年人小组工作案例分享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48604
相关内容
杜店街道秦皇河社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 托起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蚌山区天桥街道: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绘就最美夕阳红
专业社工为老人健康加油 真诚服务助力乐享夕阳红华声社区频道
“夕阳红”健康奇遇记,解锁生活小秘籍——坪地街道“夕阳红”关爱长者主题活动
“守望相助,共享夕阳”长者支持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金色年华笑语扬,文化养生韵悠长——坪地街道“夕阳红”关爱长者主题活动
打造“享老”居住圈 成都高新区清江社区守护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
岁月染芳华,丹心润银发——坪地街道“夕阳红”关爱长者主题活动
手工匠心映晚霞,太极舞动展芳华——坪地街道“夕阳红”关爱长者主题活动
社区适老化改造案例分享:打造温馨宜居的老年友好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