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72岁董桥退休:今后想补读没有读完的旧书,补写很想细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2-03 18:34

共享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下各自的感想,交流想法。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读书分享乐趣# #亲子互动趣事#

2014年04月30日 07:57
来源:东方早报
4月27日出街的《苹果日报》副刊《苹果树下》有三个版面,但最引人注意的不是哪位名家的新作,而是上面刊登了终刊号“小启”:“本社社长董桥退休,《苹果树下》随之结束。”
就此,72岁的董桥先生正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董桥先生的退休,也宣告了华文报界极具影响力的日报副刊《苹果树下》的终结。
“年纪大,是时候退休”
董桥先生从担任16年之久的《苹果日报》社长职位上退休并不突然。本月早先时候,香港媒体就已经报道了董桥先生离开《苹果日报》的新闻,并猜测这可能跟《苹果日报》近期缩减开支和裁员有关,但董桥早先时候就否认了这一说法,他当时就说,“我72岁了,年纪大,是时候退休。”他还再三强调,退休与削减成本无关。
其实,这些年董桥先生一直有关于退休的想法。两年前,董桥先生在家中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就说自己已经是半退休状态,自己退休的计划已经一再延迟,“我一个星期只去报馆三个下午。”
董桥先生退休的消息受到内地读者和媒体的关注是4月26日的事情。那天,董桥先生的朋友们在香港九龙的餐厅里为董桥先生荣休欢聚。参加聚餐的人们先后在微博上贴出当时的照片,并预告第二天即4月27日的《苹果树下》是最后一期。4月27日《苹果日报》上的《苹果树下》刊登终刊号“小启”:“本社社长董桥退休,《苹果树下》随之结束。”最后一期《苹果树下》整整三版,有董桥《珍重》、余英时《〈历史与思想〉三十八年》附跋、刘绍铭《意犹未尽》、章诒和《成也不须矜,败也不须争》、毛尖《我为你保持了童身》及林青霞、刘大任、杨凡、孟晖、梁文道、傅铿等人的作品。
董桥先生在最后一期《苹果树下》的专栏名为《珍重》,文中董桥写道,“退休的消息一经传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纷纷嘱我珍重,相约再见。珍重二字最珍贵……日月如梭,职衔如寄,迎来送往的熙攘中,一声珍重胜似千遍叮咛。”文末尾一句“曾经牵念也是福份,此去山青水绿,珍重千万”。董桥先生还写道,“今后只想补读没有读完的旧书,补写很想细写的故事,不赶死线,只随心兴。” 影星林青霞也在最后一期《苹果树下》发文,对董桥退休言“不舍”。文中,她写道:“在《苹果树下》的大家庭里,大家长永远在右上角,小草永远在左上角,杨凡永远在左边中间占据一大片版位,把所有作家都挤得周围散去,我取笑他是大肚子。树下消磨了不少温馨愉快的日子,没想到现在是互道珍重各奔前程的时候。后会有期。”学者余英时的文章中,则写道,“对于董桥兄毅然退出编务世界,我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惋惜,然一转念间,喜悦却取代了惋惜,因为从此可以源源不断地读到他的作品了。他每次寄赠新书,我和陈淑平都争着以先读为快,这已成为我们多年来生活中一个特殊的情趣。我们都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争读之乐。”据悉,董桥先生新书将于今年7月出版。
“他把副刊当媒体办”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是4月26日董桥先生荣休欢聚席间一位,“我们当时也问他为何现在选择退休,董桥先生说,退休就是因为累了,想休息一下。”这几年,董桥先生是《苹果日报》副刊《苹果树下》最勤奋的作者,每周他都要在《苹果树下》写一篇专栏文章,陈子善说,“现在他从报纸退休,《苹果树下》也不开张,就可以给自己放假了。他当时说,以后要干什么,也没有什么计划,但还是要写的。”在陈子善看来,每周不用再为《苹果树下》写文,董桥先生也就可以写长一点。《苹果树下》通常对文章长度都有一定限制。“现在董桥先生的文章,跟几十年前的文章不一样。他在写作上是有追求的,所以从现在起,他的写作会尝试新的东西。”
《苹果树下》为什么随着董桥先生离开《苹果日报》而终刊,陈子善表示,在聚餐上董先生也没有明说。在外界看来,担任《苹果日报》社长期间,董桥先生有决定权,是董桥先生决定要办这个副刊,某种意义上,这个副刊也是为董桥先生而设。这个严肃又活泼的副刊,汇集了华语世界知名写作者,与报纸本身的风格并不搭调。陈子善对早报记者说,“我认为这些写作者和文章水平都很高,各种风格都有,有记事也有评论。”《苹果树下》的写作者,他们很多人相互之间都非常熟悉,“虽然它是有同仁性质,但不是同仁副刊。有外稿投来,它也不拒绝。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陈子善回忆有一次投稿,等了很长时间都没发。“我就问林道群是怎么回事情。林道群说,因为有别的稿子更有时效性,所以要先发。在我看来,他把副刊当媒体办,好文章要第一时间上。所以林道群说,‘我累死了,要经常换文章’。”
“跟董桥先生共进退”
作家毛尖这些年为多家香港报纸写过专栏,并几乎每周为《苹果树下》贡献一篇专栏。“以前每周给《苹果树下》写一篇专栏,也没觉得什么压力。”毛尖对早报记者说,现在《苹果树下》没了,真的不用写了,“突然有了休息感,有了放松的概念。而我确实也需要休息一段时间。”
随着董桥先生离开《苹果日报》,毛尖说,她以后也不会再给《苹果日报》写专栏了。“我是为《苹果树下》写,而不是给《苹果日报》写。这是两个概念。没有《苹果树下》,就只剩下光秃秃的‘苹果’,那我肯定不写了。而且我是董桥先生和林道群的作者,他们离开《苹果日报》,我当然要跟董桥先生,跟他们共进退了。” 毛尖说,“董桥先生一直鼓励我,他以前写过一句话,说我越来越健康了。大概指的是因为结婚、生孩子,不像以前那样比较颓废。但我喜欢这种批评中的肯定。”
这些年,毛尖在《苹果树下》的专栏形成了个人风格,表面上写影评,骨子里还是时评,而且越发尖刻、犀利和重口味。“以前董桥先生约我写影评,但我最初在《信报》写的专栏是时评性质的,所以在《苹果树下》的专栏里,时评还是夹杂在影评里的。这可能算是一种风格。”毛尖说,《苹果树下》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大约一篇1500字,所以在给他们写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字数问题,“但后来,字数就决定了我的体裁。有人说我在《苹果树下》的专栏有些尖刻,这可能是《苹果树下》的氛围造成的,在给《文汇报》写专栏的时候,肯定会相对温和一点。在《苹果树下》,董桥先生也是鼓励作者锋芒一点的。而且在《苹果日报》写,总觉得内地读者和朋友看不到,虽然我也知道大家都能看到。”
《苹果树下》的终刊代表一种副刊形式的终结
董桥原名董存爵,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1980年他从伦敦回香港,最早在美国新闻处工作。1982年被金庸请去《明报月刊》做总编辑。在《明报月刊》主政六年后,董桥应林语堂先生之女林太乙邀请任《读者文摘》中文版主编。1989年,又被金庸挖回,全面执掌《明报》。1995年从《明报》退休。1997年,董桥入主《苹果日报》并担任社长。2010年,董桥开设专栏副刊《Sunday Afternoon》,后更名为《Always Sunday》,最终定名为《苹果树下》。《苹果日报》是和《明报》风格迥异的报纸,《明报》是知识分子报纸,但后来选择加盟《苹果日报》,董桥也说过,“《苹果日报》一出来马上可以市场占有率那么大,总是有它的原因,我就很想知道是怎么做才会使得报纸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这对一个媒体人来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蛮重要的,应该要懂这些东西,懂得整个趋势你才会掌握到一些比较新的看法跟做法。”
《苹果树下》的终刊,在香港《明报》副刊世纪版负责人许骥看来,代表着一种副刊形式的终结,“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文化人办副刊的时代过去了。董桥先生的《苹果树下》这一文化专栏副刊纯粹只有文字。在香港,只有文字的副刊是一种最古典的副刊,《苹果树下》可以说是最后的代表。”1990年,香港文化人马家辉在《明报》创办了“世纪”副刊,许骥说,“马先生开创的‘世纪’副刊把图片带入到了文化专栏副刊中,带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性,三分之一版面甚至半版都是图片,这样一种副刊版式给了其他报纸很大冲击,后来其他报纸副刊都开始学‘世纪’。”
在香港,除了新闻之外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副刊,专栏、美食、旅行等版面都是广义上的副刊,“副刊在香港的报纸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明报》,很多读者因为副刊去读《明报》。”许骥说,1970年代香港有一场中文运动,“所有的讨论都在报章副刊上。《明报》最初刊载的内容也有很多色情、凶杀、暴力,后来金庸先生在报纸上写社论,发现这些严肃的文章也会有读者,于是慢慢地转到现在这样子。到了今天,关于本土运动等方面的社会思潮和议题讨论,也都是在副刊上。比如我们‘世纪’可能是香港唯一可以刊载3000字以上文章的地方,这就为讨论思想性议题提供了平台。”
转载地址:http://culture.ifeng.com/a/20140430/40109771_0.shtml

网址:转:72岁董桥退休:今后想补读没有读完的旧书,补写很想细写的故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3799

相关内容

今日店休:93岁旧书店主写给生活的情书 | 享·阅读
93岁旧书店主写给生活的情书《今日店休》
【南岸·阅读故事】读书琐忆
回乡偶书改写故事400字
2018岁末读书浮记
旧书重读更有味
散文:那时旧书今犹在,许多故事已成风
写作文《旧书》450字(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旧书的作文
深读佛山 | 旧书如佳酿 故纸传墨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