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源泉;基石;激情;信心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与写作是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教师和学生又必须面对难题,攻克难关,寻找成功的路标。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到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泉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是这样,要想写好作文,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在阅读中寻找作文的基石
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了解生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开掘作者的源泉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思想水平,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这些要从哪里得到呢?要从阅读中来。语文课文不计其数,到处都是知识宝库。因此,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在兴趣中寻找写作激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四、在欣赏中给学生信心
第2篇
一、写作的金钥匙——阅读
在开学初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这说明孩子们非常热爱阅读。如何把这份读书的热情持续下去,让孩子们多阅读,为写作打下底子,让阅读成为习惯?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还开展“购书、藏书、读书”系列活动,鼓励学生个人购书、藏书。在家长的支持下,学生每月购书一册,建立起自己的小书房,快乐地在书海中漫游。同时我在班级建立“读书角”,班上的每位同学每月带一本书来,与同学交换阅读,既丰富了阅读内容,又增进了友谊;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持久动力,为打开写作的大门准备了一把金钥匙。
二、在快乐中写作——兴趣
(1)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同时,要求交际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用武之地”,比如,学生犯了过错,我鼓励他主动写篇短文跟老师、同学或家长谈心,借以说明事情的经过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不把作文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每天记日记,写随感与老师交流。在优秀作文本上印上小星星,画上大拇指,激励学生。把优秀作文寄给儿童刊物,充分利用板报、学习园地张贴学生作文……
(2)走出书本,心中有物。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慨无物可写、无言可发。描写秋天的景,学生总习惯性地写秋天的田野——金灿灿的稻田,或落叶纷纷只剩下红、黄、绿的,连的名称、形状都不甚了解。其实,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秋天植物之丰富不亚于春天。于是,我带领学生观赏校园里枝繁叶茂的水杉,清脆挺拔的翠竹,竞相开放的鲜花……花儿品种繁多,有桂花、鸡冠花、日日红、羊蹄角、喇叭花、月季……激发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观水见其澜,观花见其形,观树见其姿……长此以往,又何愁写作素材匮乏?又何愁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3)作文批注见温情。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因此,充满温情的作文评语,既拉近了与学生心灵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对作文保持持久的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使他们拥有放松的写作心态,勤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写作的源泉——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本来就很少“生活”,原因是他们学习负担太重,上学、回家,两点一线,生活贫乏甚至枯燥——仿佛因为学生没有丰厚的“生活”,就没有帮助学生学习“摄取生活素材”的必要似的。其实“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生活处处皆文章!可以说,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生活那么广大,怎样教会学生去摄取、观察、感悟生活,激起他们的表达热情呢?我主张把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把写作变成学生自己生活的需要,变成他们愿意干、喜欢干的事情。作文课能满足他们“动”的要求,让他们亲自参与,动手操作,直接与人交往,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没有活动,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更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学生关注生活,写起作文来下笔如有神。
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文教学只有化为形象的、趣味的、可行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制造”一种“生活场景”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细节”、什么是“生活素材”,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我在作文体验活动课上设置情境:一个布袋里面准备了几件礼物,让学生摸一摸,谁猜对了就送给谁。教师要求摸礼物的学生展示清楚摸的过程,便于观察;对“观众”提出观察要求,是为了表达。然后让取得礼物的学生说说如何利用这份礼物。最后让学生记录下这次活动过程。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记录的是自己生活的原生态,见微而知著、由小而知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3篇
很多高中生对写作文很怕,怎样消除学生的作文畏难情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写好作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1.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要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2.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此外,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作家作品,有感而发,自己去写,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写作水平。
3. 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培养写作兴趣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4. 赏识作文中的亮点,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4篇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之中,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一、走进学校生活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比赛、运动会、经典诵读、下棋、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校园里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而且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学会心理描写,让学生在“玩玩、看看、说说、写写”中将作文“水到渠成”。
于是,学生的作文里有了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涌出了教室,来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回荡。做完自编操,一种快节拍的音乐一响起,我们立刻像蚂蚁似的分散到各自活动的地点。
也有了这样的情景:“哈哈!”那边是谁在笑?原来是几个三年级的同学在打沙包,只见边上的同学猛地从底下一抛,眼看就把中间的同学打着了,突然中间的同学猛地转身,来了个“海底捞月”把沙包抓住了。这一次两边的同学改变了“战术”开始“掉包”,把沙包抛得很高,中间的同学可能是太急了,猛地一跳,结果不但没抓住沙包,自己还被罚下了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学生有一双慧眼,去看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感受到校园的鲜活生动,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二、走进家庭生活
新课标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的真实又源于生活,只有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父母、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个性、生活习惯等。
三、走进社会生活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创作原生态作文。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都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蛐蛐,斗蝈蝈,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家里两只老母鸡生蛋,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农民伯伯插秧……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的唠叨,邻居乘凉时的笑料,爷爷和村长的小小斗嘴,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义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难得的习作材料,这是城市的孩子无法体会和写出的。
四、走进自然现象
农村小学生,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五彩冰纷的田园风光和花草树木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独特优势。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去,欣赏农景,亲近自然,呼吸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品味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
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复苏的土壤、柔顺的柳条、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漂亮的彩虹。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无限美妙。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花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美的花。只见其顶端是粉红的,而越到里面越淡,花蕊处几乎是泛白了。花心笔挺笔挺的,呈现黄色,就如一根旗杆,高高耸立在人们心中。每一朵花都如一只小船,扬起了大帆,在向远方行进。”
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大自然给予他们学写作无穷的天地。
总之,生活是小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所反映的作文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量,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如果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以积极的态度走进生活,就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寻出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课堂教学 要从实质抓起
要想提高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应该怎样做?我觉得课堂教学,应落到实处,从实质抓起。而综合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应该是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课堂教学着手从写作抓起,甚至日常课文教学都为写作服务。那么,到底怎样让这个写作教学落到实处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步,要引导学生多读,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我们还提倡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师还要能赏识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要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然,课堂教学要抓实质,也不仅只是抓学生的写作。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都要有所反映。我们希望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不是仅以当前的成绩。
第6篇
关键词:生活;作文;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动力,而生活则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行诸语言文字。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从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一、抓住生活,激发兴趣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应该少一些习作内容、主题与方法的束缚,多一点自主与自由,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能写的话,要让学生知道,写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者应精心设计导入。例如,采用游戏表演、参观、竞赛等比较直观有趣的方法“开场”,吸引学生投入,便于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当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习作欲望被教师唤起后,教师还要及时组织他们回忆相关感受,使体验更加真切、细致,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想象的天地,使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在奇妙的联想和想象中得到美化和诗化。当学生的心扉被开启,自然也就乐于表达了。
二、投入生活,寻找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欢快。”“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充实的生活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越来越好。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空、虫鱼鸟兽,可以观察身边的各种人物,观察教师怎样上课,观察交警怎样指挥交通,观察医生怎样给病人看病,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在田间劳动,爷爷奶奶怎样操持家务等等。
三、减少束缚,自主写作
过去的习作,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训练,学生作文大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过多的要求无异于给学生带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作文的可怕,困难重重,结果心灵受到禁锢,手脚受到束缚,个性和创造性受到扼杀。针对这种情况,《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减少对作文的过多要求,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让他们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自己爱写的话,这样,学生就一定会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四、注重实践,优化过程
写作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由来已久,《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别强调写作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把注意力放在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1.创设写作情境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写作的情境,有意识地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为了写好关于体育比赛的作文,举行拔河比赛和跳绳比赛。为了写好描写景色的作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春游活动,组织学生看大运河两岸的风光等。为了写好“有趣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游戏,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平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绘画比赛、读书读报知识竞赛等活动。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做基础,学生的作文自然会有话可写,有情可言了。
2.开放写作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调整作文的时间,寻找作文教学的最佳时机。例如,今年的春天,我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突然,外面刮起了沙尘暴,黄沙满天,铺天盖地地席卷整个校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了。此时,我索性停下课来,让学生趴在窗户上和走廊上看一看扬沙中的校园是怎样。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又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了沙尘形成的原因及危害。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刚才看到、想到的写出来,学生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沙尘暴来临时的景象,而且还有了很深刻的思考。
五、重视交流,分享乐趣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这样的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评互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及时批改,及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在互动的交流中感受和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1.提供舞台,享受展示的快乐
对于一些新鲜的见闻、愉快高兴的经历、难忘的经验教训,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写得特别出色的段落、语句等等,所有这些,学生都想把它展示在同伴的面前,与他人分享,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精彩的习作或片段读给同学们听,还要让那些小作者自己把文章读给同伴听,拿回家读给家长听。
2.融入生活,体会应用的快乐
在实际生活中创造学生习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在生活中的意义,如给在远方打工的父母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在校学习情况;拾到或丢了东西,自己写一下启事;针对班级或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写表扬稿;为班级出板报或手抄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获得写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7篇
初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嗟叹“写作文真难!”这成了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 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 走进现实生活,积累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大家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 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 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8篇
写作文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1.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2.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3.提高自评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赏识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收稿日期:2011-07-01
第9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是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首要条件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众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本中学习的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学生也很熟悉,要让学生多读课本,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多摘记,甚至养成背名篇名句的习惯,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深入社会生活和实践,激发写作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生活更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培养学生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不仅是因为缺乏兴趣,还缺少生活体验。教师就应在平常教学中讲生活故事,谈生活体验,然后把说的变成写作的素材,就形成了写作的原始资本。同时在写作中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这是写作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春游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没有老套地按习作要求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春游前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设计了这样的春游作文教学方案,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转贴于
三、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形成写作资源仓库
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在写作中要让学生善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实现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学习与运用结合。“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从阅读中积累、从生活中积累。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去阅读,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强调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提醒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著名学者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进行积累既是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头脑中的语言材料增多了,具有丰厚的语言积淀,说话时就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就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四、积极开展作文活动,保持旺盛的写作兴趣。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积累素材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我们知道写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人、事、景、物。而这一些无不来自生活。观察搜集积累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联想即从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现的景象,想到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另一个事物,取其相似点或相同点,由此及彼,生发开去,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摈弃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的训练,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写生活作文,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搜集素材的习惯,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培养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
学生作文必须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凭借生活中的见闻,才可能做到言之有物,事实具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丰富材料,激发灵感,就得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把作文指导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则可以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建设成就,这样学生能亲自体验,不仅能获取写作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三、培养学生多练笔、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四、培养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于收集作文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此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四、适当地欣赏学生,鼓励肯定学生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
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
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作文,作文,作起来真难为人”,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界同仁们多年来一直研究的棘手问题。针对此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提出几点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观察细致,体味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也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非常重视观察,重视写作素材的真实性。因此,每个星期的作文课,我都利用一定的时间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校园植物,观察竹子、树木、花草,有时在周末时间到野外写作,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广积素材,夯实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文章的元素,没有它,文章无法组成。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有这样的不足:知识面窄,平时又不注意积累素材,一提到作文就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要广积素材就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广阔的视野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从观察中来,从历练中来。所以必须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书中与名人交流;在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总之,在书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实践的积累对我们的写作也很重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并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强调学生要多思、多感、多记。一年下来,所积累的素材就相当可观了。
三、参与实践,培养兴趣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有兴趣作文,这是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让他们喜欢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其多读多写,提高作文水平,切实地解决好长期困扰语文界的这一难题。
网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用12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520
相关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精选5篇)浅谈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活的感悟通用12篇
生活中的小窍门作文(通用12篇)
最新节约能源作文(通用32篇)
创意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通用12篇)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需要智慧作文450字(通用12篇)
生活是灵感的源泉,没有灵感写不好文章
生活中的艺术作文(通用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