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泛艺术化”

发布时间:2025-02-05 05:37

生活艺术倡导从日常物品、环境布置到生活方式的审美化,让生活充满艺术气息。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自然与生活融合#

摘要:论文对中国学界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反思涉及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本身,重点展开则在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基本表征,以及汉语学界所谓“美学”学科两个层面。关键词:日常生活泛艺术化;中产阶级;新型文化媒介人;审美;艺术哲学自陶东风先生在扬州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来,中国学界对其所展开的讨论已持续了八年之久。这种讨论还逻辑地引发了对中国现代美学、文艺美学学科理论的再反思。总观这些讨论与反思,笔者认为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尚需深入思考:第一,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来表征(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实践恰当吗?第二,中国当代社会所发生的“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基本表征到底是什么?第三,对于汉语学界的所谓“美学”学科,我们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进行反思?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已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泛艺术化”符号》①一文中进行了清理,并在清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新命题。对于后面两个问题,笔者力图尝试性地在本文中作出梳理与阐释,同时由于学识所限,也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进一步思考。一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基本表征反思其实,笔者在此想问的是“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及实践”这个中国学界长期以来未曾较好解决的问题,就本节所涉论题来说,就是“日常生活泛艺术化”与中国文化结构、社会历史语境本身的纠结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清理,从而使中国本土的“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基本特征未彰显出来。相关论述多是对西方理论较为简单的梳理与演绎,或者化用西方理论搔痒似的谈论中国问题与实践(当然也不乏作得较好的先行者)。提到中国本土“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基本表征,有两个问题值得再思考:第一,“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主体是“中产阶级”吗?第二,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一) 第一个问题不但涉及“中产阶级”(middleclass)这个西方外来概念的界定,而且关涉到上述第二个问题。对于“中产阶级”的专业研究,主要发生在经济学界与社会学界,使用则包括文艺界。综观她们的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她们使用的模型与评价标准很不统一,得出的结论也不太一致。在此,笔者无意也无力作出类似的政治学或文化学的新探讨,而在意于她们的研究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李路路、李升两学者基于“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把中产阶级分为“内源中产阶级”与“外生中产阶级”两种类型,前者更多延续再分配体制特征,后者则主要在市场化的体制中产生。在此基础上,她们经过对这两种类型在“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的特征的分析,指出它们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表现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中国中产阶级不同的社会功能,暗示着中国中产阶级群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②。在文中,她们还用统计数据表明,当代中国“内源中产阶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外生中产阶级”(%),前者居于高收入层的比率也比较高。李培林、张翼两学者的分析则是问题大于结论③。她们以对中国当前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影响较大的三个指标(收入水平、职业类别和教育资本)作为测量指标,把符合这三个指标的人群定义为“核心中产阶级”,符合其中两个指标的定义为“半核心中产阶级”,符合一个指标的定义为“边缘中产阶级”。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泛艺术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网址: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泛艺术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5822

相关内容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ocx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关系.doc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x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