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零浪费”,可以做到少浪费
简约生活:如何做到不浪费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品质生活点滴# #品质生活教程#
做不到“零浪费”,可以做到少浪费
2020年12月15日 07:35 来源:工人日报
在北京北锣鼓巷,一家“零浪费无包装商店”引人注目。商店货架上一个小玻璃罐,装着店主6个月生产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这样“零浪费”的生活,店主已经过了4年多。(见12月13日《新京报》)
“零浪费”是一种生活理念和方式,发源于欧美国家。上述新闻中的这名店主是一名90后女孩,受此理念影响,也开启了自己的“零浪费”生活,且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实现了影响力输出。
“零浪费”生活的终端输出结果或直接表现形式是产生微量垃圾,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生活过程中少制造生活垃圾,严格控制甚至杜绝不必要的消费,充分释放各类生活物品的价值,拉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同时尽量实现循环利用。不难看出,“零浪费”生活理念与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有很多契合之处,也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极致版。
上述“零浪费”生活尽管是小众行为、个性现象,但对于更多人来说不乏启发意义。我们不必像完全照抄“零浪费”践行者的生活和行为,但可以学习他们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在生活中的诸多环节做好垃圾减量和分类。我们或许做不到“零浪费”,但完全可以做到少浪费、不浪费。比如,剁手党们在下单前不妨拨一拨脑子里的“零浪费”之弦,自我评估一下哪些东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东西买了之后用处不大甚至可能会被束之高阁。消费更理性,就会少一些“尾款人”的压力,也会为垃圾减量、低碳生活多出一份力。
事实上,“零浪费”生活理念对于落实诸如“限塑令”等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也大有助益。如果消费者能够普遍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和依赖,养成自带或循环使用购物袋、购物篮的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对塑料袋的需求,那么这种变化也可以传导到限塑的各个链条,助力限塑达到更好的效果。
“零浪费”理念还可以促进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提高生活垃圾的家庭消化率、利用率,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减轻垃圾分类的入口压力和后续处理压力,长远看,还能帮助缓解“垃圾围城”,降低社会治理、运行的成本。
合理控制生活垃圾输出,人人有责。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零浪费”或“少浪费”意识,就可以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文明培育等方面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促成实实在在的改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做不到“零浪费”,可以做到少浪费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6030
相关内容
零浪费:它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减少浪费怎么做到不浪费粮食 节约粮食习惯
零浪费生活
零浪费攻略
减少食物浪费从家庭做起
《零浪费生活
零浪费月
零浪费生活方式
反对食品浪费, 我们可以这样做!
零浪费商店,不产生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