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生活
本篇日记仅纪念个人的考研过程。如若有不喜之处请私自保留。本人不对该内容担负任何道德及法律上的责任。
心理学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959341/ 个人书单,附评语。
前些日子列了个豆列。总结了下心理学这两年考研过程中看的一些书。一些朋友觉得数量太大。其实不然。看我对于书的评语就知道了。有些书是根本不必要的。有些只是我平时看着玩儿的。既然这样。我就再把书目精炼下好了。请注意。这只是我个人有限的精力接触的一些书。很不足。如果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自己再去看就好。并且做过真题的话就一定会知道。不论书看的再多。考试的视乎一定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从来没见过的。这时候就只能靠自己推断了。
必备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心理学导论(梁宁建)
社会心理学(新加内容,自选一本)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实验心理学(朱滢)
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轶群)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
这样算下来。7门课“必看”的书也就只有12本。算是很少的了吧。可是话说回来。这些也只是最基础的。只能保证对于考核内容有个大致的掌握。可想要拿到理想的分数只看这些真的是实在不行的。
关于看书
我在7、8月份之前的时间主要是用来看书。只是看。没有做什么习题。也没着手弄笔记。因为我是跨专业。本科完全没接触过这些。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来了解这些内容。做大致的掌握。知道我要面对的到底是什么。看书就简单了。就是疯狂的往脑子里放东西啊。一天至少要保证10到1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吧。很多时候我会一天学上15个小时。也就是说除去六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些吃饭时间,一周3、4次的运动时间外其他所有的时间都要用来看书。看书大家都会吧。我是先用一种颜色的细笔标上觉得重要的内容。第二次看的时候换另一种颜色。第三次看再一种。所以我的书一般都会是粗细不同的5、6种颜色。别人看着会很乱。可自己心里相当明了啊。至于书看几遍。其他的书可以看一遍理解下参考下就可以。可上面的12本看不上4、5遍就别抱怨题出的难了,只看个一两遍的真的是对得起谁啊。本人阅读速度很快。一般的书几天就可以一本。平时几百页的小说差不多一天也就能完事儿。可是我看过了之后经常不能很好很完整地记住,这我也没办法啊,所以我就只能用多看几遍来补偿。最多的书看了可能有7、8遍吧。
关于笔记
本人高中到本科都是文科。所以相当习惯写笔记啊。文科生应该有很多关于笔记的痛苦经历吧。比如说我们高中班任要求我们笔记速度要跟上她说话的速度。笔记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在第二年笔记的过程中特意注重了答题的要领。关于每个概念都可以做到“概念+定义+内容阐述+举例”。即使不全都写出来自己的头脑中也都一定要清楚。笔记当然要结构清晰、内容明了。这样才利于复习。我差不多8、9两个月主要都在做笔记。做笔记的时候一般是以每一科目最主要的那本参考书为主。写的过程中又可以把前阵子看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使之系统化。但写的同时一定不能只看每科的一本书。要几本教材内容相互补充,在一本书里不懂或者不熟悉的地方一般在另一本书里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就像我作实心这门课的笔记的时候桌子上摆了4、5本各种各样实心的教材和辅导书。比如说注意理论的问题,看看郭秀艳是怎么写的,朱滢又是怎么说的,张学民、孟庆茂又是怎么表述的……这样可以反复地复习内容、加深理解。说到实验的部分,呵,这可是我最怕的科目。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觉得实验是最不容易掌握又不容易拿分的地方。因为我们没有实际经验啊,对于很多对心理专业的学生很简单的内容我都掌握的很困难,并且很难灵活应用。今年复试的时候发现大部分还都是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生,问了下,他们今年最后的那道实验题答的都很轻松,可是那道题我啥都不会乱写一通啊。没有实验经验的确很悲催。平时可以多找些实验报告来看。找一找老师点拨一下也很有帮助。这就是大致关于笔记的想法,但笔记到底做不做,怎么做,到头来都是个人习惯的问题。
关于答题
第一年我专业课只考了202,成绩出来的视乎都看傻了。答卷子的时候自我感觉超好啊。啥都会啊。简答和论述除了第一道“感冒食之无味”之外所有的都背过啊。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后来在复习的过程中才渐渐明了。第一,由于考试的时候太急,看错了题目,打错了两个论述分别的两个小问,加起来一共也差不多有30分。那个懊悔啊。首先是看错了弗洛伊德那道,问的明明是发展阶段可我却主要答的都是人格结构。而最后一道问的
参检和非参检方差分析的异同,我一兴奋就答了早就背好的参检和非参检的关系。这里的教训就是答题一定要稳重啊。题目不会直接问我们平时非常熟悉、早就背好的东西。所以看到问题一定想一想它到底想要我答什么,怎么答,跟我们平时接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今年的考试里我差点儿又把题目看错。简答第一题我横扫一眼就暗自欣喜,“知觉的特点”,多熟啊,然后我又告诉自己不要急,再看一遍题目,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时间知觉”,幸好啊。第二,答题一定要规范、全面。第一年它问什么概念我就简单地写了定义就完事儿了,这样在很多地方是会丢掉一半的分数的。所以第二年我加强从“概念+定义+内容阐述+举例”方面来掌握,同时还要掌握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当然是分成联系和区别。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先要有总述,然后分点答(每一点又都要有阐述和例子),最后还一定要概括上面写的内容。不要因为缺少“总括、阐述、释例、概括”而把本已十分熟悉的题丢掉近半的分数。
关于复习
在复习书本、笔记的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比如说有的时候可以通过练习题来复习。我找了北师、北大、中山、华师(华东、华南)、中科等各大学校在统考前独自考试的时候的试题。差不多近十年的都可以找到。然后一道一道地看,网上的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所以就自己找出觉得重要的题,都写下来,然后通过这些题回书中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练习又可以复习不熟练的内容。或者可以分方面复习,发心里就可以从认知、社会交往、学习等各方面把各章的知识串起来。每门课都不必拘泥于各章的设置。完全可以打破书本的界限,横向、纵向地比较、掌握。
关于补习班
第一年考的时候心里没底儿。于是报了三人行的。总体感觉就是。作用不大。也就实验和统计能有些帮助。尤其是对统计有些总是弄不明了或是理解的比较肤浅的东西有些帮助。其他的像是普心、发心、教心只是感觉很浪费时间。对于补习班对于每个人的作用还是应该看个人的学习方式。我想如果对口的话应该可能挺有帮助,只是我一直不是那挂的。我想补习班的最大作用可能是在于梳理知识体系、帮助知识理解、掌握答题方式,这些东西自己也是可以的。要是没把握的话可以去听听专业课,找老师问一下,老师都是很愿意帮助人的。
关于各门课
普心
广,基,觉得是普心最重要的方面。
考试的时候那个悔啊——怎么还有那么多东西没见过,超崩溃。感觉考试的时候普心部分考的都很基础,只是巨细无靡。记得补习的一节课上老师说过,普心这块儿,出题经常会采用一种类似于部分报告法的方式,就是题目会是非常小非常“不重要”的内容,而如果这么下位的内容可以很好的掌握的话,那么他们会觉得上位的“重要”的知识就也掌握了。所以10年“感冒的时候食之无味”只是梁书上的一句话,11年的“时间知觉”打死我也想不到会考。
另外,基础,基础一定要非常牢固。像是连续两年考的都是弗洛伊德,马斯洛也是再基础不过。可是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就有点急躁,觉得那些东西太简单了,肯定都能答出来,背题的时候也就一扫而过。可考试的时候要的是全面、系统。于是第二年复习的时候,再简单、再小的知识点我都至少做到要在脑子里过一遍。
实心
变。其实书上的内容不难懂,多看几遍,结合一些实验报告好好理解其实问题不大。可考试的时候很少会是完完全全书上的实验。所以到考试的时候我就傻眼了,尤其是大题。考题中的内容在书中也全都学过,无论是内隐记忆还是什么知觉实验,所以如何把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在题中灵活地运用是很关键的。
统计
练。我先看张厚粲,了解了个大概。当然即使是看过了两边后还有很多东西不理解,即使是弄懂了的也不能掌握深层的内容,这样做题的时候还只是个二丈和尚。之后我再看甘轶群,他的书很简单并且非常系统,很多不明白或是理解的很肤浅的内容在这里都得到了加深。并且书后的十套题觉得很好,是留在最后两、三个月才做的。之后又看了那本美国的行为科学统计,内容更简单,但是更透彻。其实考试的时候统计的体感觉都不难。去年的t检验,今年的卡方都超级基础,做今年卡方那道题从读题到答完也就用了5分钟。这就是考验基础最重要的时刻,掌握的好的马上出来。而在考完试坐车回家的路上就听旁边一不认识的女生哭,从谈话中得知她那道卡方算出的是负数……我靠,她是想有多悲剧。所以平时看统计的时候就多动笔啊,做题即使很简单也要写下来,算出来。平时养成好习惯,前面的陈述和后面的答都要心里有数,这样在考试很急的情况下才能快而不乱。
发心、教心
细。什么什么几个月怎么了啊,什么什么谁提出了什么啊,再简单不过可很多人却会丢很多分,考试的时候明明看过可是因为不细心没记得选不出的时候才叫难受呢,所以平时好好看书吧。问题同样都相当基础,但要用心。内容超多、超杂,又能怎么办,背啊。发心用林崇德纵向地看,用桑标横向看,注意穿插比较。最后大题30分中差不多有一半多会是原本书上背过的内容,剩下可能有十来分是靠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所以不要停留在最初级的看山是山。那些重要的人物都可以相互比较,认知、社会的发展都可以提出意见和对我国教育的帮助。
测量
看。很简单,没什么要注意的,唯一一点就是最好结合着真实的量表看后面的这个那个。
关于复试
这就分学校而异了,根据我的经验来说,复试还挺简单的。我们是上午面试,一共就13个人进这个方向,按1:1.2会刷掉3个。我抽到第二个,很快就进了。老师都超nice,根本没问我专业的题,就问问本科学了什么课程啊,因为我是跨的嘛,还有英文怎么样啊,为什么跨啊……然后我就一直说啊说啊。其实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我们是可以引导老师提出问题的。比如说在叙述的过程中如果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我们这个学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的话,老师自然就会问什么不一样的认识,之后就很顺地答出一堆早就准备好的话。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到你觉得老师希望你具备的能力啊、看过的书啊,就是一切可以让他们并喜欢你的东西。这就是我一直这么钟爱康熙的原因,一直觉得他们俩人把说话完全变成了一种艺术。回答一定要有“点”,让老师对你感兴趣。
至于笔试,就两个小时的时间,4道主观题,没了。而为了这4道题我苦苦学了一个半月啊。四道题来自三门内容,拉康我看了4本书,训诂看了3本,逻辑就1本。最主要的拉康的3本每本都看了至少3遍。答题的时候我就高兴了,想,就这,谁还能答得比我好。好成绩背后是有无数的辛勤的。有人根本没看书就来考,我从早到晚疯疯癫癫看了一个半月,只能说,付出了才能有回报。
关于心理就先写这些吧。要还有什么先听的东西豆油我就好。
剩下的东西简单说一下就好。
英语
没有捷径啊。每天都要拿出几个小时来好好看。第一年因为时间很紧,在一开始我就打算好牺牲英语,拿出时间看专业课。人家一天看英语两三个小时,我一个星期也就用三个小时做个真题、对个答案、大概看看就完事儿了。后来意料中的没有考多少,就60。第二年吸取教训好好地看了看,考了75。
真题……除了真题别的我都没看。看五遍不够看十遍。十年不够做的做近二十年的。弄不透了就把近十年所有的翻译原文以及半数的阅读理解原文全文都翻译写了下来。注意,要亲笔写下来,用不着骗自己。
其次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分析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好。我会用很弱智的话在做错的题上表明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有的题旁会写上:
@@一些题的正确选项是原文内容的同义替换。但难就难在判断哪个和它是同义而其他近似或相关的却不是。仔细分析。从宏观上把握中心意图,从微观上掌握精确表达。仍重在定位。
@@文章主旨、题目题较难,尚无好的突破方法。参照10年错的。注意中心和表达中心的一部分的事实内容的区分。切勿以偏概全。
@@作者举例或是引用话语都是为了引出中心、表达观点服务的,一定要准确根据中心思想来推断。
类似这样,认真总结为什么有些题错了,而对的题也不能放过,想想为什么这道对了但有的同类的题错了。后来总结下经验,我的体会大概也就总结了几个字下来,“中心——清晰界定;前后——因果顺序;主题句——关系、联系”。最后只在书上写了“中心+前后+定点”。考试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东西当然也都是因人而异的。
最后考试前两三天做过两套模拟题。所有模拟题跟真题完全都没有可比之处。做了就图个感觉,连答案都没对。
至于书,必推的就有张剑的黄宝书和新东方那个贱贱的老师的翻译,其他的自选。
政治
我的历程:红宝书+序列一+风中劲草习题+时事+序列四(及肖四)+田维彬10道题
其中的书并不是做广告,只是适合自己用而已,如果不喜欢或不确定请不予考虑。
红宝书看的是上一年的,也就是在6、7、8月份新大纲还没出的时候就把前一年的红宝书很认真地看了三遍。我自己很笨,到不信什么政治最后两个月背就行。有些东西即使乱七八糟背下来了出题也不知道答什么。相信我,即使是学文科的也会觉得有些内容很恶心。但要认真、理解地看啊,选择题考的不就是对那些内容的理解吗。那些东西都弄明白了之后做选择相当EAZY啊。看上几遍都不为过,但一定要用心。
序列一是用来辅助理解红宝书的。
风中劲草习题集。相当不错。一本习题一本答案相传也有三千多题吧。题很好,答案给的相当详尽。错的题都要找回书中标明。做一遍肯定记不住,没事儿多拿出来翻翻。
时事。
任四+肖四。
田维彬10题。他这两年真是牛逼坏了啊。押中不少。但拿到题就知道了,十道题,每道题下十几个问,每个问下几个知识点,押不中才怪。但背起来还是很顺手啊,喜欢的话就看看把。
大概就这些了。祝君好运。
网址:我的考研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726
相关内容
2018考研备考:让考研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考研生活
考研时没有生活 考研后不会生活
42岁,我决定考研
考研后不会生活?考研不是人生的终点
花钱寄宿考研,我是认真的
讲述:我的考研生活感触及复习经验
考研过来人:在考研中品味别样的生活
济南寄宿考研融合你的考研与生活!
分享郑州考研寄宿学校的考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