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济南非遗活动遍地生花——“非遗经纪人”忙年
殖民地遗迹:南非开普敦的好望角遗址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主题游推荐#
非遗传承人指导外国友人体验布雕。
传统手工艺品。
非遗保护工作者与海内外友人共度佳节。
在很多人度过欢乐的假期返回岗位时,济南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却刚从繁忙的春节活动中抽出身来。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的历史,那非遗的生命力则来自传承创新。假期里,我们在文创市集里为一件手工艺品而驻足,在夜幕中的大明湖畔欣赏璀璨的花灯,在街头小馆里品尝最地道的把子肉……殊不知,这些美好都与“非遗”有关。而它们的呈现者,除了传承人,还有“非遗经纪人”。
帮老手艺找到家
“这是我们的泥塑兔子王,以济南黄河细泥土‘干子土’为原料制成的泥塑,是济南中秋拜月的吉祥物;你再看这个,这是贡天府阿胶糕制作技艺,这个项目1906年来到曲水亭街,扎根于历下区已经100多年……”2月5日下午,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逐一向记者介绍着历下区的非遗项目。
在这些“非遗人”看来,相比想象中的“阳春白雪”,非遗保护更像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
“过去不少民间技艺都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宁可失传,也不轻传’的旧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愿意潜心拜师学艺同时具备艺术悟性的徒弟越来越难得。如何打破传统观念,让这些技艺传承下去,是需要我们与传承人共同努力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曾经看到或者听到过很多“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故事,有的老人直到去世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这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非遗保护的第一项工作,是需要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去寻找和发现那些有文化价值却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帮它们找到非遗保护中心这个“家”。
年味藏在非遗里
在档案室里,工作人员翻看着一页页档案。这里存放着他们为不同的非遗项目建立的历史档案资料。这些立档保存的资料,能为后续研究积累原汁原味的素材 ,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非遗需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更需要创新设计、走入生活才能延续它的生命力。
一年到头,工作人员在不同的传统节日节点,策划组织不一样的精彩活动。在这些节日里,春节无疑是“重头戏”。
春节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到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不胜枚举,也是最能展现非遗魅力的时机。
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春节于去年12月4日申遗成功,2025年春节被称为第一个“非遗版”春节,这也使得工作人员对今年春节活动的策划格外用心。从去年12月份起,紧锣密鼓的策划工作就开始推进。
“一系列春节非遗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绝对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内部单位科室之间高效协同、握指成拳,同时做好联合相关部门、热门景点和文化场景活动动态掌握,结合历下区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集思广益、链接资源、形成创意。”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常常在沟通中意外收获创意点子;在跨行业交流时,发现可以嫁接的活动。当创意的灵光闪现,他们会迅速形成方案、推进落地。
是经纪人也是服务者
门上贴上套色印刷的木版年画门神,手艺人的剪刀在红纸间游走,铜勺里的糖浆在案板上勾勒出金色凤凰……刚刚过去的假期里,“非遗经纪人”和传承人一起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幅幅流动的非遗画卷。
1月24日,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济南市出入境管理局联动,策划组织了一场中外家庭迎新春非遗体验活动。现场,布雕画手艺人在布上雕琢出一个蛇形的“福”字;外国友人亲身体验着一项项极具年味的非遗项目;老手艺人支起的摊位前,吸引了不同肤色的“学徒”。
同期,大明湖畔的明湖市集人头攒动、持续火爆。从市集前期的策划、非遗传承人的带动参与,到市场监管、食品安全的普法讲解,甚至于市集现场为传承人贴心准备的一碗碗暖身姜汤……方方面面,工作人员都要考虑到,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圆满成功。
在他们的讲述中,记者听到了很多发生在春节期间的动人故事:遇到对申遗政策不了解的手艺人,工作人员耐心地上门讲解;面对一些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传承人,工作人员开着自己的车接送;春节期间,他们克服联络上的很多困难,全力为活动提供保障。在记者眼中,他们是非遗的“经纪人”,也是非遗的“服务者”。
“每当看到市民游客面庞中流露的喜悦,看到外国友人惊喜的神情,那种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这些瞬间无疑是我们最能体会到工作价值感的时刻。”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说,“非遗之花”的每一次惊艳盛放,都让他们为之骄傲。
网址:融媒·画像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济南非遗活动遍地生花——“非遗经纪人”忙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0589
相关内容
灼言丨非遗里的山东年都市非遗人⑥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泉润非遗 美好生活 2024年“泉城非遗人”推选启动
非遗+电商=“非遗购物节” 多家网络平台帮传承人拓展“朋友圈”
非遗+美食=______
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非遗+美食=
指尖上的非遗
陈勤建:上海非遗,不断经历“再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