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消费四阶段,看中国消费新走向

发布时间:2025-02-09 05:39

消费观念更新:从物质消费转向服务消费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技能教育# #消费观念教育#

日本消费社会的四个阶段

在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中,日本消费社会的发展被细致地划分为四个独具特色的阶段。

第一阶段:西化享乐与消费差距初显(1912 - 1941 年)

20 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如潮水般向城市集中,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率先孕育出中产阶级。此时,西方化的享乐生活方式在这里落地生根,娱乐文化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音乐、时尚等领域蓬勃兴起,人们尽情享受着现代都市生活的乐趣。与此同时,媒体的广泛普及,让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消费观念也在大众中逐渐普及。然而,繁荣背后,“消费差距” 的矛盾开始悄然浮现。中产阶级家庭和时尚男女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与普通民众的消费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阶段:家电普及与美式中产生活实现(1945 - 1974 年)

日本战败后的这段时间,人口持续向城市聚集。批量生产的家用电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这成为第二消费社会的显著标志,也因此被称为 “电化元年”。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本民众开始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追求大尺寸、标准化生产的商品,拥有自己的轿车也成为许多家庭的梦想。夫妻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小家庭成为消费主体,家庭消费的需求推动了房地产、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个人消费崛起与品质品牌追求(1975 - 21 世纪初)

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经济增长态势发生转变。但在这一时期,消费领域却发生了深刻变革。消费主体从家庭转向个人,消费商品从家庭共用走向个人独享。“轻、薄、短、小” 化的商品应运而生,这些商品不仅方便携带,更注重时尚外观的设计,满足了个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感的追求。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过去单纯追求 “越大越好”,转变为注重产品的质量、品牌以及服务。像索尼的随身听、佳能的小型相机等产品,凭借其精致的设计和卓越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第四阶段:社会意识觉醒与共享简约追求(21 世纪初至今)

经历了雷曼危机、两次大地震以及长期的经济不稳定,日本社会进入老龄化和单身化时代,人口规模逐渐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于 21 世纪初迈入第四消费时代。此时,社会孤立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反思消费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消费主体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不断加深,追求一种整体感,不再追求个人的奢靡消费,而是批判经济的过度发展。“重新发现日本” 成为时代口号,人们在探索日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购物不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成为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通过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深入了解自己,塑造理想中的自我。

各阶段消费主体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日本消费社会各阶段的演变,与消费主体的特点及其消费观念的转变紧密相连。

在第二消费时代,婴儿潮一代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早婚早育,将家庭视为生活的核心,对家庭生活极为重视。这一代人成长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物质相对匮乏,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标准化的商品。这些商品价格相对亲民,质量稳定,能够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在他们眼中,购买大尺寸、功能齐全的商品是生活品质提升的象征。例如,一家人围坐在大屏幕电视机前观看节目,成为当时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他们的消费行为缺乏鲜明的个性,更多地是追求一种群体性的认同感,遵循社会主流的消费模式。

时间来到第三消费时代,60 年代出生的新人类群体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出生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日益丰富,这使得他们拥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与上一代人不同,他们对政治缺乏兴趣,更关注自身的生活品质和个性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单身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一变化打破了传统以家庭为主体的消费结构,个人消费成为主流。在商品选择上,他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审美,而是追求更具个性化的商品。那些设计独特、具有时尚感的小众品牌受到他们的青睐。消费的个人化也催生了一系列产业的变革。便利店的兴起,为单身人士提供了便捷的就餐选择;网购和产品目录的流行,让消费者能够更快速地筛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DIY 手工店的出现,则激发了人们亲手创造生活的热情,满足了他们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

到了第四消费时代,消费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年龄层,而是全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人们崇尚共享意识,渴望通过物品的使用搭建起彼此沟通交流的桥梁,将物质从私有转变为共有,追求社区化的生活模式。在这个时代,人们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型社会,生活方式也从崇尚舒适享乐的美式风格回归到追求简约的日式风格。例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模式的普及,让人们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手市场的蓬勃发展,使物品在流转中延续价值,减少了资源浪费。

第三、四消费社会转型的特征与成因

(一)转型的五个特征

从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的转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具体呈现出以下五个显著特征:

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在第三消费社会,个人意识占据主导,人们更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欲望满足,消费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但进入第四消费时代,社会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消费行为也更多地考虑到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比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环保产品,支持公益事业相关的商品,以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从私有主义到共享意识:第三消费社会中,人们热衷于追求私有财产的积累,认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就代表着更高的生活品质。而在第四消费时代,共享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像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办公空间等,人们不再执着于物品的所有权,而是更看重物品的使用权,通过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休闲:曾经,名牌商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名牌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财富。然而在第四消费社会,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名牌的光环,而是更倾向于选择简单、休闲的商品。这些商品注重品质和舒适度,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简约、自然的生活态度。例如无印良品的产品,以简洁的设计、优良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从崇尚欧美、向往都市、追求自我到日本意识、地方意识:在过去,欧美文化和都市生活方式对日本消费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人们追求时尚潮流,向往在都市中展现自我。但随着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日本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重新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挖掘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关注地方的风土人情,追求具有日本特色的产品和生活方式。比如一些传统的日本手工艺品、地方特色美食等,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消费的新热点。“由物质到服务” 的真正实现,或对人更为重视:第三消费社会虽然也有服务消费,但物质消费仍占主导。而在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服务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旅游、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人们愿意为优质的服务支付费用。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也更关注商家的服务态度和人文关怀,希望得到尊重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转型的原因

这种消费社会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长期的经济不稳定,如雷曼危机、日本经济的长期低增长等,让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变得谨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过度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实用性和性价比。经济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反思消费行为,寻求更稳健的消费方式。人口结构变化: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和单身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消费需求更加倾向于健康、养老等领域,他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舒适度,而非物质的数量。单身人士的增多,也改变了家庭的消费结构,个人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便捷性。由于没有家庭的负担,他们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生活体验方面进行消费。人们消费心理的转变: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逐渐感到厌倦和空虚,开始怀疑过度消费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和满足。于是,消费心理从单纯追求物质的满足转向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充实。人们开始注重消费的过程和体验,希望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社会问题的反思:社会孤立化问题的加剧,让人们渴望通过消费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们意识到,过度的个人化消费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因此开始追求共享、社区化的消费模式,希望通过消费活动与他人产生互动和交流,缓解孤独感,增强社会归属感。

日本消费社会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消费时代的混合形态

中国的消费发展历程,与日本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国同样可以划分出类似的消费发展阶段,然而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更为短暂,且不同阶段的跨越并非是完整的,而是呈现出局部性的混合形态。

在当下的中国,既存在着连基本消费都无法满足的贫困情形,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些偏远地区,他们的消费需求还停留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如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对商品的价格极为敏感,追求的是性价比。与此同时,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农村城镇消费正在崛起。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一些品质稍高、价格适中的商品,消费观念逐渐从实用型向享受型转变。他们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同时也会关注商品的品牌和外观。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部分年轻人则已经进入了提倡简约消费的时代。他们受到环保理念、自我提升等因素的影响,追求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上,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品质和个性化,愿意为具有独特设计、高品质的商品支付较高的价格。不过,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看,中国目前普遍处于第三消费社会阶段,人们热衷于追求名牌、个性消费。在城市的商场中,各种国际知名品牌的门店常常人潮涌动,消费者们追求最新款的电子产品、时尚的服装品牌等,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二)消费心理与阶级分化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经历了从 “需要” 到 “想要”、从必需品到必欲品的转变。长辈们成长于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的消费诉求主要是获得一件物美价廉且实用的东西。但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和商家促销策略的不断演变,“想要” 和 “欲望” 被不断制造出来。商家的策略一是 “强制大众化”,让商品成为特定阶层拥有的象征,比如一些高端品牌通过限量发售、明星代言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只有特定阶层才能拥有的氛围;二是凸显差异化,不断制造消费者与别人不同的欲望,例如推出个性化定制的商品,满足消费者追求独特的心理。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影响下,年轻人不再仅仅通过学习、工作等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而是试图通过快速的消费来定义自我。他们首先通过消费来定位自己所处的阶级,比如购买与某个阶层相匹配的品牌商品;其次是思考如何在这个阶级中脱颖而出,于是追求限量版、独特设计的商品成为他们的选择。如果剥夺这些年轻人的私人物品,他们会因自身存在的渺小感而感到畏缩和不安,因为他们是先通过选择物品来形成自我,而非先拥有自我独特性再去选择物品。在地域社会中,过去支撑人们自我的是任务和作用,而现在变成了物品。

在中日两国的消费社会中,阶级分化都对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前两个消费社会阶段,中产阶级是消费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如今真正的中产阶级人数却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 “虽不贫穷,也不宽裕” 的 “新穷人”。但中日两国的 “新穷人”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日本的 “新穷人” 对中产阶级的消费观持反叛态度,他们积极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购买低价且灵敏度高的商品,去掉高级商品中多余的功能,成为第四消费时代的主力军。而中国的 “新穷人” 仍深陷消费主义的牢笼,幻想着构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难以接受 “贫穷” 这个字眼,用精神上的 “虚假富足” 来掩饰实际生活的贫困,比如一些年轻人为了购买名牌商品,不惜节衣缩食,甚至借贷消费。

(三)社交化消费的发展与问题

中国正在经历从个人化消费向社交分享化消费的转变。在消费过程中,人们自然会获取很多信息,如商场折扣信息、限量版发售信息等。这些信息若被独占便毫无意义,只有在分享、交换中才能获得乐趣,且这种乐趣会随着受益者的增多而不断延续,这便是各类分享网站建立的原因。拼购的产生,充分利用了人际网络,已成为典型的社区交往场景。例如,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拼单的方式购买商品,享受更优惠的价格,同时还能与朋友、家人分享购物的乐趣。

除了分享信息,共享经济的发展和二手市场的蓬勃兴起,让人们可以分享同一件商品。物质不再独属于个人,而是在连续传递中获得新的生命和价值。在分享网站、闲置交易平台上,通过个人主页的设计,用户可以了解他人的生活,找到共同的喜好,人们更倾向于将物品传递给对其有充分知识和热爱的人,从而建立起一种联系。比如在一些二手书交易平台上,卖家会详细介绍书籍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买家则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卖家,不仅完成了商品的交易,还可能建立起友谊。

然而,在社交化分享的过程中,炫耀性消费的蔓延也值得警惕。一些人不以使用为目的,而是通过消费来塑造一种 “虚假” 人设,再以 “人设” 变现经济价值。比如一些网红为了吸引粉丝和流量,展示自己奢华的生活方式,购买大量昂贵的商品,但这些商品可能并非他们真正需要的。这种炫耀情绪会点燃 “新穷人” 的欲望,使他们做出不符合自身生活实际的消费行为。此外,基于消费分享建立的新型关系的稳定性也有待考量。一旦某人不具备相匹配的消费能力,就可能会被群体中的人所放弃。例如在一些高端消费社群中,如果成员无法跟上群体的消费节奏,就可能会被逐渐边缘化。

当下,中国消费市场活力四溢、潜力无穷,新消费业态层出不穷,线上消费更是异军突起,然而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像消费信息不对称、非理性消费行为时有发生。值此关键节点,日本消费社会历经的各个发展阶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我们理应秉持理性态度审视消费行为,敏锐捕捉消费趋势的细微变化并积极调适,齐心协力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稳步迈向更为健康、更具持续性的康庄大道。唯有如此,方能让消费切实化作驱动经济增长、抬升生活品质的磅礴伟力,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网址:从日本消费四阶段,看中国消费新走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2448

相关内容

国家统计局:下阶段要完善消费政策,提升居民消费倾向
“促消费”背景下的低碳消费新趋势——《2023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发布
《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发布:我国餐饮消费K形分化明显
汽车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从“出行刚需”走向“个性消费”
从一把智能锁看品质消费
从一份报告中,解读家装消费新趋势
2023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发布,餐饮消费开始追求极致性价比 — 新京报
中经评论:从“一度效应”看能源消费新趋势
从“一度效应”看能源消费新趋势
中国家电这十年(中):迎接新消费时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