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心态
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积极心态#
和谐心态健康养生
内心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是和谐社会的第一来源。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主体,只有内心和谐,才有行为和谐、社会和谐。
内心又称心境、心胸、心态,是指个人心神表具的境界状态。它还包括心地、心田、心思、心念、心情、心灵等。它既有一个有限的空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又是一个无边的世界。法国的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间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什么是和谐心态呢?简单地说,就是健康的心态、乐观、进取、豁达、从容不迫、平和而大气。详细一点说,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在处理事情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在与人交流的默契和融合,善于“宁人”。总之,对内协调,对外适应,是和谐心态的集中表现。那内心不和谐又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不平衡的矛盾状态:消沉、颓废、浮躁、焦急、心存妄念、方寸大乱等等。
怎样培育和形成和谐心态呢?
《论语》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是的,儒家一贯主张加强思想的内省。孔子有句名言“克已复礼”。克服自己的妄念、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克已就是心理的净化,以达到和谐。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的必要性: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优良的品性。管子,也是这样,他在《内业》(指内心的修养)中,就要求内心要保持虚静,要虚灵清宁,反对轻浮、暴躁和过度的忧愁和抑郁。佛教的根本精神在“心戒”,也强调内心修养、内心虚静。
是的,心态在于调摄。于是有人主张用“顺、慎、和”三字诀来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
“顺”,就是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经沧桑悟然。顺随四季气候变化养心,顺理依章处置矛盾纠葛。凡遇不如意,顺其来去,不背忧虑包袱。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心态好,病难找”。心态好,抵抗打击的能力增强,能够从容应对
第1页下一页
网址:和谐心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3059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和谐心态与和谐社会和谐心态阳光自我手抄报 和谐手抄报
阳光心态 和谐人生
阳光心态与和谐人生
阳光心态快乐人生和谐自我的手抄报 和谐手抄报
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心态与生活的和谐之道
倡导和谐心态 成就健康心理
倡导和谐心态成就健康心理手抄报 心理手抄报
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