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很棒的生活方面心理学小知识,读完后你会更强大

发布时间:2024-11-14 23:06


1、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改变他的内在动机

如何让一群吵闹的孩子保持安静?

答案是给他们一些报酬,让他们继续大喊大叫,然后每天报酬降低一点,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了,每天那么用力,只赚得一丁点报酬,然后停止吵闹。

这便是心理学的过度合理化效应,这个效应是说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为了得到报酬而不是兴趣去做,从而降低了做事的内在动机——喜欢、兴趣使然,仅仅是为了外在动机——报酬才去做的。

2、 如果你不快乐,甩动胳膊、大步走吧

想知道结束郁闷的办法吗?其实很简单,先大步流星地走上半分钟,边走边甩动胳膊,裂开嘴角,笑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心情好像变好了。


这就是面部和躯体反馈效应,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姿势、面部表情,情绪也会随之变化。

抬头挺胸坐得笔直的面试者会比含胸缩脖的面试者更自信,更容易被录取;摆出强势姿势的人睾酮会增加,充满了力量感,对风险的容忍度也会增大。

3、 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情景的影响,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的影响,这便是基本归因错误。

这个效应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生活中容易造成朋友或同事间的敌对态度,需警惕。

4、 自我效能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著名的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够达成某个目标”越有自信,就越坚定自己的选择,更有勇气战胜重重困难,从而更有可能成功。

自尊则是你由衷地喜欢自己。

如果你想鼓励某人,试着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而不是他们的自尊会更用。

5、 自我应验预言

如果一个人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而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那么这件事比没有预期更可能发生。

多给自己好的心理预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6、 先给机会,让别人帮你一个小忙

当我们想找某人帮一个大忙时,最佳的策略就是先让这个人帮你做一件小事,即登门槛效应,这个效应被证实非常有效。

7、 提高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同伴

实验研究表明,竞争者在场能激发人的潜能,让自己表现更好,这便是社会助长作用。

8、 熟悉诱发喜欢

对于无意义的音节、图片、面孔、拉丁文,在你面前曝光的次数越多,你对它们的评价越高,即曝光效应。同样地,当你不断地在心仪的人面前出现,一起经历很多事,他喜欢你的可能性也越高。

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9、 自我服务偏差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很容易认为是他们的个人特质和态度导致的——比如项目失败是因为他们能力太差;而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认为是外在环境因素导致的——比如考试失败是因为隔壁室友太吵了导致考试当天没睡好。

10、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也称作巴浦洛夫条件作用,当一个环境事件和另一个独立无关联的环境事件联系起来时,你的身体会习得一种生理反应。

广告商用美女和产品拍摄成广告片段,就是想让你将产品和快乐、愉悦感产生联系。

11、正强化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的刺激的呈现而出现时就是正强化。如果你的宠物在转圈后得到了它想要的食物,那么它将学会转圈。

如果你在工作中获得了很多成就感和乐趣,那你就会爱上工作。

12、行为塑造

如何让一只猴子帮一个全身瘫痪的病人梳头、翻书、喂饭?连续接近塑造法就可以。

在训练过程中,只要猴子无意识的动作接近目标动作,如身体朝向病人方向,就可以向它呈现食物,直到它完成目标动作后,才让它享受食物。

想要达到工作中设定的目标也可以用这一招。

13、习惯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丧失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模式,习惯性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被动顺从,死气沉沉。

习得性无助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连尝试都不愿意,甘愿沉浸在自己的狭隘认知里度过碌碌无为的一生,究其根源在于深植心中的无力感。

14、陌生人相处靠「首因理论」,熟人则靠「近因理论」

初次见面的一分钟内,脑海中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因此如果想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就要注意个人衣着打扮、行为举止。

熟人相处时,大脑更倾向近期记忆。所以情侣分手时,如果和平分手,彼此会有美好回忆;闹得不愉快而分手,则会毁掉这段感情。

15、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比如「爱抽烟」与「抽烟易致肺癌」就是认知失调,为了减低失调带来的不适感和紧张感,你会说自己身边有抽烟却长寿的例子,作为支持自己抽烟的理由。

即改变自己的态度使之与自己的行为一致。

16、 拥有自由的控制力能让你愉快

控制力指的是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当你的控制力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并会反抗;如果禁止某人做某事,他们反倒觉得被禁止的活动比以前更有吸引力。


这也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爱情悲剧的缘由吧。

17、大脑的可塑性

大脑里有成千上万的神经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导,以完成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的活动,当你改变了大脑内部的动作电位,脑的特性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依赖于生活经验,受各种环境和活动所影响。比如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大鼠,大脑皮层的平均重量和厚度大于恶劣环境下生活的大鼠。

18、压力是一种慢性应激

长期的应激唤醒状态被称为慢性应激,是一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反应模式。

比如在经历几次职场挫折之后,你总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沮丧感,这就构成了一种慢性应激。重新评价应激源自身的性质、重构对于应激反应的认知是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

19、人多未必力量大

在一个群体中,因为人们无需单独为某事负责,无需顾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责任感会被分散,个体为群体目标付出的努力程度较小,这被称为社会懈怠。

20、 从众效应

个体从众的倾向性随团体规模的增加而提高,且当个体越认同团体,他就越有可能顺从该团体。如果你想表示不同的意见,你只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抵抗从众效应的压力。


网址:20个很棒的生活方面心理学小知识,读完后你会更强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375

相关内容

这20条生活常用心理小知识,你知道吗?​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选16篇)
这几个心理学小知识,让你的生活更有意思
大学生活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家长必读的20个育儿知识
小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大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我的大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关于大学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小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