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节从狂欢渐入平常
“零点到了!快抢!”“怎么才5分钟就没了!”每年11月11日零点开始疯抢,24个小时之后各大电商捷报频传——您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吗?
如今,随着线上购物节种类变多、战线拉长,很多人仿佛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零点蹲守的紧张。
“618”“双11”,还有更多与特定时间绑定的网络购物节,其概念简单直接:折扣力度大到一年等一回,错过只能等来年。
网络购物节刚推出时,优惠力度、从众心理、时间压力等都会助推消费者冲动下单。商家通过限时可购、限时赠送等方式营造出时不我待的感觉,将优惠内容与时间限制绑定,强化“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设定,压缩了消费者横向比价和自我审视内在需求的时间。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得到两种效用: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后者指的是商品实际价格与其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交易效用通常使消费者作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打个比方,一件羽绒服标价2000元,“双11”零点突然改价成700元,此时,即便羽绒服不是刚需也有可能促使消费者下单。
随着各类网络购物节越来越多,常常一节未过一节又至。今年,电商平台普遍在10月中旬便开启了“双11”购物节,活动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
在网络购物节推出之初,除了造势的电商平台外,整个大众舆论场也营造出浓浓“节日”氛围,出现了消费者攒着购物需求在购物节那天集中释放的独特消费场景。
但近些年,消费者获得优惠折扣的渠道越来越多,直播带货的出现,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还促使各大平台调整了发展策略。在“地板价”“秒杀”“天天双11、月月购物节”的宣传下,消费者发现,原来“过了这个村,还有其他店”。随着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社交平台也加入直播赛道,针对目标受众开展差异化竞争,购物平台日益分众化,单个大型购物节已非消费者首选。
获得交易效用的机会和场景越来越多,冲淡了消费者对特定购物节的期待。在这种环境下,购物节开始拉长周期,营造“优惠实在”的伴随式氛围,这是市场竞争、商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实,购物节并不是线上平台的专利。它本就起源于线下,现在更是有很多城市通过举办线下购物节来促消费、稳增长、添活力。时间上延伸到全年度,空间上拓展至全场景。在这场耐力赛中,电商平台之间开始互联互通:淘宝购物可以选择微信支付,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平台……各大电商平台间的“篱笆墙”正在逐渐消除,从“疯狂卷价格”走向更加良性的竞争。
从百米冲刺演变为一场耐力赛,购物节逐渐变身为更高品质、更好服务与更本真需求的长久比拼。
(刘莉)
网址:网络购物节从狂欢渐入平常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462
相关内容
网上购物是什么 网上购物平台有哪些 购物节有哪些→买购网网络商城平台助你轻松购物享受便捷生活
网络购物的“生机”与“隐忧”
十大泰国购物网站 泰国最受欢迎的购物网站 泰国网购平台排名
十大菲律宾购物网站 菲律宾电商平台排名 菲律宾常用的网购平台
蜜袋生活网络购物app
亚洲十大主流网购平台 亚洲人常用的购物网站 亚洲电商平台排名
十大澳门购物网站 澳门主流网购平台排名 澳门人常用的购物网站
十大新西兰购物网站 新西兰网购平台排名 新西兰常用的购物网站
【合集】妈妈的网购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