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之中找寻生命的真谛、将生活真正变为生活而非生存
'用心感受,从生活故事中找寻生活的真谛' —— 生活分享,传递生活真谛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哲理故事#
导语: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文体便是生存问题,那个时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食物,保障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在危险丛生的原始时代活下来,因此那个时代远远称不上生活。而伴随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类不再身处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发明创造了更多的工具之后,人类走出了生存的困境,迈进了生活的时代。尤其是在哪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在和平年代的生活大多是一种庄园式的,种地耕田、出海捕鱼、上山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具有这明显的诗意感,带给我们的感受更多的是闲适的淡雅的。
雷斯达尔《村庄风景》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看似更加文明的社会却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困境,钢筋水泥之中,高楼大厦之下,我们的似乎又从生活回到了生存的境地,每一天都是为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时我们也在掠夺着大地的一切,不再遵循天人合一的规矩,大地的每一份资源都被我们利用,但是却从未回馈过大地,近乎涸泽而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茫,我们在这个技术世界的生活是生活吗?还是生存?我们应该诗意的栖居,诗意的生活。
技术世界和艺术世界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中有这麽一句诗,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句诗意的栖居唤醒了多少人的自然之梦,尤其是当时节奏飞快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仅仅少了交流,社会之间似乎也存在了一层隔阂,人与人变得冷漠。而人与自然、与生存的大地也不再亲近,彼时相互守护、相会馈赠的模样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是人类对自然对大地的索取。但是人类的本性依旧在呼唤着我们,走向自然、回归大地,我们来自哪里,而非钢筋水泥,我们疲惫的灵魂需要休养生息,我们的身体需要诗意的栖居。
精神的放纵
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史上至少有两个决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技术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所谓的技术世界可以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破坏大地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出来掠夺便是破坏,一花一木一草一树。人类妄图征服自然、征服大地,主宰一切。在技术世界的人类看来,人的生命和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依旧认为可以征服无限的自然、雄伟的大地。这种占有以及损耗大地自然的行为,短期之内可能无事,但是长此以往终将由人类自己承受。
青山绿水之间
而艺术世界则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与大地同在,人类不仅仅是索取,更多的有着回馈以及保护,最终建立了人与自然、人与大地同在的关系。正如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的栖居一般,在这里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肉体的终将消亡,而这一切又是来自于大地,而我们最终依旧要回归于大地,我们是与大地同在的。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动,我们的精神与这个世界相通。我们与自然与大地是共存的,我们需要的不是肉体上的生存,而是精神之上的生活。
婺源菜花
技术的世界也好,艺术的世界也好,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人与大地的关系,究竟是无止境的所求,还是和平的共存。人类的进化是漫长的,从森林之上第一次踏上大地,人类便和大地产生了不可断绝的关系,每一次生命的诞生、每一次生命的终结都是来自大地回归大地。人与大地无止境的捆绑在一起,在这个工业文明发达的社会,一座座高楼大厦使我们缺少了踩踏于大地之上的独有感,这种缺失,带来的是肉体上的疲惫,精神之上的空虚。大地不仅仅是我们肉体的诞生之处,更是我们精神的留存之地。
陶渊明的诗意的栖居如果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人的生活状态最符合诗意的栖居的生活意境,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则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诗意的栖息最恰当的阐释。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离不开社会的变迁,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使得众多的文人士子选择远离政治,避世而活,他们拒绝投身于政治漩涡之中。这也就使得这些隐居于山林之中文人士子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山川之中,他们用脚步来丈量山河,感受生活,将精神寄托于山林之中、大地之间。他们以秀丽的山水为全新的审美对象,将自身的情与山水融合为一体,山水之间,便是情之所至。
写意的山水
谢灵运是魏晋时期伟大的山水诗人,是他发现了山水之美同时也开启了描写山水之美的的始端。在他的笔下,山水大地是独立的审美对象,谢灵运的文章,辞藻不过于华丽,但是真情流露,自然而流利。他捕捉了山水之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不遗余力的进行着描绘,自然之美溢于言表,非常人可企及。
兴致所至,即为自在
陶渊明同样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但是他与谢灵运又有着巨大的不同。虽然谢灵运寄情于山水之间,而且也非常喜爱山水之美,但是谢灵运却一直没有真正离开庙堂,回归山水之间。但是陶渊明却不同,陶渊明是实实在在融入于山水之间,而且他的诗歌的创作不是为了描写山水,而是情感流露的载体而已。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远离了政治的漩涡,回归了自然,他自耕自足,过着写意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他没有像谢灵运一样为了展现山水的美而去可以描摹,也没有为了游历山川而四处奔走。陶渊明的生活是随性,兴致所至,面对无尽的山水,便赋诗一首,寄情其中,也没有刻意的去模仿什么。这种清淡的心境,是出世的决然,是精神的重新寄托。在别样的山水之情之中,陶渊明找寻属于自己的特殊的生命价值,找寻生命的真谛,于山水之间诗意的栖居。
自然之美的本质大地、自然永远是我们人类离不开的,我们来自于此,在自然之中索取,于大地之上成长。我们诗意的栖居并不是要完全脱离社会,回到自然,显然对于本身便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来说这是不可能阿。诗意的栖居在我看来是一种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因为在人类身上便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种属性,缺少任何一种便不能称之为人。我们的社会属性赋予我们生存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而我们的自然属性则是我们固有的本性,我们来自于自然。离开了社会的单独的人无法生存,但是脱离了自然的人的社会则会毁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自然之所以有着其独特性,便是因为其的生命活力性质,自然的生命不仅仅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类本身也是自然之中的生命。在纷扰的社会之中,我们的生命价值似乎被固定,被压抑,变得如同复印机一般,重复着。而回归自然、回归大地之间,我们会找寻到生命之间的共鸣,生命的释放,这是自然独有的魅力,我们的生命源于其中,也必将因它而雀动。这是自然的魅力、也是人性的本能。
泰山之雄壮
人性本能的挖掘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魅力,回归自然的渴望,而自然还会给我们带来外在形体上的和谐。自然的变化万千,就如同人生的变化多端,风雨阴晴之间的彷徨,如同人生的迷茫一般。春日烟云缭绕,是生命的气息,更是人心欣喜之时;夏日草木繁盛,自成繁荫,是人身心舒然;秋日天高气爽,人心自会跟随远眺,冬日阴翳昏暗,自会使得人心寂然。我们的一举一动、欣喜痛苦如同自然一样在变化。
云阳梯田
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相互契合,人类始终是要诗意的栖居,而非嘈杂的生存,我们终究先是自然人,才会是社会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我们才可以找寻到生命的真谛,当我们忽略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时候,更多的关注属于自己的个体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个体之中蕴含的生命力以及价值。诗意的栖居不是出世、避世,我们只是在心境最难平静的时候,找寻一方寄托而已,在自然之中、大地之上,诗意的栖居。
总结:我们从森林走出,丈量着大地,栖居于此,感受着人世之间的情致。诗意的栖居不是浪漫主义式的想象,而是真正与技术式、工业文明之下生活的多抗以及摆脱,诗意的栖居不是为了脱离社会,而是要在原有的生活之上挖掘出新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最终要重新建构出一个新的世界,一个高于技术世界的世界。因为我们不能单独的离开这个世界而生存,这个世界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人类世界的文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类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诗意的栖居,是基于这个世界状态的,改变的不仅仅有生活环境还有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我们会散发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精神,这样的生活是与大地相契合的,生活于大地之间,既索取着大地,也保护着大地,有着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参考资料
朱立元《美学》
皎然《诗式》
锺嵘《诗品》
郭熙《林泉高致》
网址:从自然之中找寻生命的真谛、将生活真正变为生活而非生存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5180
相关内容
生活之道:在自然中寻找本来生活的真谛与奥秘本来生活:体验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哲学:寻找生活的真谛
本来生活:拥抱自然,感悟生命的真谛
本来生活:体验自然,感悟生活的真谛
别让生活太复杂:从简单中找到快乐的真谛
生活的美学:从苦难中寻找美
【放松自己,探寻平静生活的真谛】
乐趣的真谛:探索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从生活细微处切入,以本真的生活描写带我们洞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