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4年来,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显效——1个“圈”里,4个梦想闪闪发亮

发布时间:2025-02-10 13:44

城市规划政策指导城市发展,包括住房、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公共政策#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摊开长三角的地图,画面中间有1个“圈”。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4年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不断提速,南京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速推进、产业协作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创新协同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效显著、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之上,记者采访了4位追梦人,他们的故事如同南京都市圈的脉搏,跳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节奏,闪耀着奋斗与希望之光。

“延链”企业家成就“产业协同梦”

工厂里一派火热生产景象,订单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春节后刚开工,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元素)董事长胡锦便电话不断。

“2017年公司和南钢首次牵手,2020年正式投入南钢的‘怀抱’。”胡锦告诉记者,自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以来,带来的不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技术和资源的赋能。短短几年,作为南钢集团在滁州布局的重要新型材料产业链“延链”企业,金元素迅速完成热轧产线的扩建和爆炸产线项目的建设与投产,部分产品技术开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南京都市圈产业链资源丰富,协同效应显著。”胡锦介绍,金元素通过与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物流企业等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与南钢集团的深度合作,在市场、技术、生产、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迅速提升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我们是全国唯一同时具备自主轧制和爆炸两种工艺的企业,这得益于南京都市圈丰富的技术资源支持。”胡锦告诉记者,公司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同开展新材料研发和技术创新。产学研为公司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为其在金属复合材料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提供了助力。

“政策的支持,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胡锦透露,公司在滁州市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享受到了南京都市圈的政策红利。此外,南钢集团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钢铁企业品牌,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资源,为金元素带来更多市场机遇。金元素依托南钢品牌优势,通过参加国内外展会、加强与客户沟通与合作,逐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南京都市圈内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让我们的产品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胡锦表示,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了公司供应链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更加高效,库存管理也更加精准。

近年来,南钢集团牢牢抓住“家门口机遇”,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谋划宁滁经济跨省融合。胡锦表示,金元素将继续在南钢集团的战略引领下,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将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推动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创业合伙人开拓“创新孵化梦”

从正月初八开始,刘伯敏的足迹遍布南京都市圈城市之间,一天两城,考察、调研,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为一个个创业项目“授粉”。

其实这位来自甘肃、在南京创业的小伙子,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包子哥”。因为他不仅是创业孵化平台“苏青合伙人”的负责人,还是成功的连锁餐饮品牌“包子哥”的创始人。

“我的包子店就像都市圈的‘毛细血管’,别看它普通,但能实实在在地滋润当地的‘上班族’。”刘伯敏告诉记者,“包子哥”品牌创立于大学校园,经过几年发展,2018年正式成立公司连锁经营。现如今,总部在南京,生产厂房设置在句容、淮安等地,连锁店开在滁州等南京都市圈城市里。近年来,“包子哥”服务的门店数量从50家增加到200家。刘伯敏认为,门店的扩增离不开南京都市圈营商环境的渐入佳境,企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就业岗位与日俱增,热气腾腾的包子自然卖得“蒸蒸日上”。

“我在上学时就开始创业,深知创业不易,再加上情怀使然,让我下定决心做江苏青年的创业合伙人。”刘伯敏告诉记者,除了自有的餐饮品牌,他还创立了“苏青合伙人”青创服务生态链品牌,把南京的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城市深度对接合作。

“以前想要跨城注册一家公司,手续烦琐流程复杂,最快也得一周才能办成,现在只需要一天。”刘伯敏不禁感叹,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南京都市圈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刘伯敏的见证与帮助下,创新创业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南京都市圈的土壤上茁壮成长。目前,“苏青合伙人”累计服务培育各类企业1500余家,同时联动长三角5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推动形成“研发在南京,制造在周边”模式,展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南京作为”。

刘伯敏希望,南京都市圈能在人才政策上进一步统筹,举办更多企业交流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他坚信,随着南京都市圈影响力的扩大,会有更多人才和项目汇聚到这里,南京都市圈将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江豚卫士点亮“生态守护梦”

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里,上午8时,有一位“守护者”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长江边上。他十年如一日地举着“长枪短炮”,注视着长江里的“微笑天使”——江豚,他就是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

“我们不放假,因为江豚不会休息。”姜盟的日常就是通过常态化监测,了解江豚的活动规律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他回忆起最初的江豚保护之旅时表示,那会常常独自一人在江边监测,记录江豚的活动规律,却鲜有人理解他的坚持。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重要标志,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的未来。”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组织科普活动,向市民宣传江豚保护的重要性。他走进学校、社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让孩子和大人了解江豚的可爱与珍贵。

如今,江豚已成为南京的生态名片。“南京孩子们的课本里都有江豚的章节,市民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姜盟自豪地说,每当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爱,他就再次坚信自己的努力很值得。

“江豚是洄游性动物,有迁徙行为,因此需要长江流域沿线城市的共同努力。”姜盟深知,保护江豚不仅需要一个城市的努力,更需要一群城市的接力。每年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都会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以及镇江市京口区江豚保护协会等兄弟单位进行密切交流,积极分享积累的经验。

姜盟告诉记者,为了给江豚提供更大的保护网,协会常务理事、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李朝晖最早关注到两省三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协会积极推动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工作。2022年10月24日起,由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

“近几年,江豚数量稳中有增,这代表着长江南京段水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姜盟对此很是欣慰,他计划通过大学生夏令营、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等方式,将南京、镇江、马鞍山、武汉、上海等城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联动保护网络。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江豚保护的国际化进程,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孵化一个国际志愿服务项目,邀请国际志愿者参与江豚保护工作,同时组织中国学生到国际上参加生态志愿服务项目,将“长江的微笑天使”从南京的生态名片变成中国的生态名片。

小镇青年实现“跨城生活梦”

23岁的仇京京是梅山钢铁炼铁厂的一名员工,家住马鞍山,工作在南京。他告诉记者,所谓的“双城生活”,现在感觉更像生活在一个城市。

“2021年,刚来南京上班的时候,城市之间的边界还很明显。”仇京京告诉记者,初到南京时,每次往返南京和马鞍山,他只能选择长途汽车或者驾车,不仅耗时,出行成本也很高。随着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推进,城际公交开通了,从小区门口到公司只需要40分钟,全程只需要花费3元。

“我每天都会关注南京地铁S2号线的建设进程。”更让仇京京期待的是今年宁马城际铁路的开通。他想象着,未来的每一天,他可以在家悠闲地吃个早餐,然后坐上城际铁路,十多分钟就能抵达工作地点;晚上回家后,还能陪家人吃顿热乎的晚餐。这种“双城变同城”的生活,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南京的专家,医保卡也能直接刷,真是太方便了!”仇京京告诉记者,在南京都市圈的建设浪潮中,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医疗方面,马鞍山与南京的医院合作不断加强。以前,他总是要带着奶奶赶高铁去南京的鼓楼医院,一路上舟车劳顿,看次病来回就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老人的身体根本吃不消。现如今,马鞍山的医院不仅有了南京的专家定期坐诊,还能进行医保异地结算。就医变得轻松便捷,家人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同时也减轻了他的负担。

“我最近正在考虑买房。”仇京京了解到,去年5月,南京都市圈9城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政策,该政策适用于马鞍山,这让他有了更多选择。他计划在老家买房,这样既能减轻生活压力,又方便照顾家人。仇京京告诉记者,即使生活在马鞍山,也能享受到南京优质的文化资源,他经常和同事相约去南京工人文化宫看话剧,也喜欢在周末邀请几位同事一起到马鞍山游玩,请他们体验当地的洗浴文化。仇京京真切地感受到,南京和马鞍山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仿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我相信,随着南京都市圈不断发展,我们的‘跨城’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仇京京对于南京都市圈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他希望轨道交通能够增开线路,方便更多人出行,都市圈城市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网址:《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4年来,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显效——1个“圈”里,4个梦想闪闪发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5265

相关内容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实施 西安市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推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七个专项”交通优化措施来了!
北京便民商业网点超9万个,2025年实现一刻钟生活圈全覆盖
今年实施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王府井CBD将打造国际级商圈
商圈换新装、新春活动集中亮相,2025年北京商业持续“上新” — 新京报
今年实施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 王府井CBD将打造国际级商圈
商圈换新装、新春活动集中亮相,2025年北京商业持续“上新”
全球视野下“城市生活圈”规划理念与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南方都市报】密集利好惠民 打造优质生活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