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食品批号的东西竟敢说疗效98%?——揭秘带货直播间里的谎言
邻里间的善意谎言:邻居忘记带钥匙,谎称自己在楼下等,其实是回家拿东西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每日生活新鲜事# #家庭幽默事件#
专家强调,现代医学治疗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而一些带货行为将一些产品的功效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特别是曲解医生的科学建议,这不仅可能让患者误信某些不科学的疗法,还可能延误他们的病情。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牟巨伟:国家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区分得很严格。食品、保健品都是对健康有益,但是不起到治疗的作用,所以药品是单独的。治疗息肉、结节或者是囊肿的药,从原研到动物实验到一期、二期、三期临床,周期很长,所以老百姓不要把保健品、食品当成药来吃。
“三品一械”直播带货虚假宣传问题最为突出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不能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宣传产品的时候,故意压制这些症状的名称,实际上就是暗示消费者,具有抑制息肉或者囊肿或者结节生长,或者说具有消除症状的治疗功效。它本质上涉嫌用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来误导消费者。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健康类直播间的宣传用语,确实造成了一些消费者分不清是药品还是保健品或者食品。
记者发现,在这个直播间,主播先是介绍肝火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各种症状表现,讲完就接着推荐一款“舒甘汤”,说里面“有15味中药”,但实际收货后发现包装上标注着“方便食品”。
而在另一个直播间,主播介绍一款“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的辅酶Q10胶囊保健品时,一再暗示对心脏有治疗和预防效果。
另外,在这个直播间里,主播介绍一款“百年牛黄丸”产品对中风、心梗、脑梗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治疗效果。但是记者看到,其包装上标注的却是“方便食品”。
前不久,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各种现象表明,关于药品、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医疗器械的直播带货当中,部分直播带货样本涉嫌虚假宣传、价格误导和不公示证照信息。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我们体验了20个样本,有7个是存在虚假宣传问题。由此可见,三品一械的这种直播带货的这种问题里面,虚假宣传问题最为突出。
记者注意到,“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结果显示,体验调查的样本当中,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误导宣传,达到30.50%的比例。同时进行的消费者调查表明,有38.25%的受访者认为是受了主播推荐的影响,选择购买直播间的产品。
专家介绍,当前直播带货已成为商家主要销售手段,而“三品一械”在直播行业中仍具有特殊性。按照有关法律及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三品一械”的广告内容应当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内容发布,未经审查不得发布。同时,审查通过的广告内容需要改动的,应当重新申请广告审查。
专家表示,在法律实践中,对“三品一械”直播带货的监控仍存在难题。
北大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我们国家目前法律制度中对于三品一械作为广告管理,要事先进行广告审查。但是直播过程中,主播的发挥是很难事先进行界定的,有一定的临场发挥,不可能按照完全固定的格式展开,所以把它纳入到所谓广告的管理中,可能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专家认为,规范“三品一械”直播带货问题,最主要的是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
北大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可以考虑让那些直播者也要具备相应的三品一械的经营资质,通过一种事先的资质管理,可以起到一个较好的管理作用。
食品、药品与保健品,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商品,它们关乎生命健康,绝不能出现任何“虚假”与“误导”。要想让这个特殊领域规范有序,平台和监管部门必须多方协同,开展长效监管,坚决杜绝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现象。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号称有神奇功效的普通产品。
(来源:央视新闻)
网址:保健品食品批号的东西竟敢说疗效98%?——揭秘带货直播间里的谎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6350
相关内容
直播=带货?直播+品牌=∞!网络盛传的5个饮食谎言
健康饮食,揭开餐馆里八大不能说的秘密
夜光diy饰品怎么开通直播带货?
揭秘15个健康饮食的谣言
生活小贴士:给司考生揭秘健康饮食十大谎言
真实的谎言2023
二手衣交易乱象:扔掉的东西在直播间被疯抢
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曝光 食药类谣言怎么破?
法治在线丨讲故事卖古董,还承诺高价回收?起底直播间里的“古董”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