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人觉得,小时候让我们期待雀跃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对过年也提不起热情。网上有不少这样的吐槽,“马上快过年了,衣服没买,家没打扫,春节没什么盼头”。
要是不看日历,有的人甚至可能意识不到春节的来临。
时代变迁,年味的形式或许早已悄然变化。也许现在的孩子们很难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感受对过年的期待了。然而,记忆中的年味,真的远去了吗?
![](https://img.yuejiaxmz.com/upload/2025/0211/20250211024506_0_sl2bsojc.jpg)
年味变淡了
说实话,现在的年味,确实没以前那么足了。
为啥觉得年味淡了?其实,年龄一长,这种感觉就来了。原因很多,社会发展带来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前生活不富裕,孩子们就盼望着过年能穿新衣服、吃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去平日去不到的地方,放鞭炮、看花灯,对生活的种种渴望都可以在过年时得到体验和实现。
现在呢,物质丰富了,交通也便利了,孩子们随时都能穿上新衣服,想吃的东西,想去的地方也不必等到过年,物质带来的渴望和快乐自然变少了。
春节聚一块儿,团圆饭越来越丰盛,可是经常都在外面餐厅吃,没有了全家一起忙忙碌碌做饭的过程;好不容易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又忙着群里抢红包、刷手机、打游戏,冷落了眼前至亲一年来的期盼。
如今,日常一餐的标准往往就像年夜饭,饺子还是那个饺子,但隔三岔五就吃跟过年才吃一顿,给个人味蕾带来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日常化了”,被稀释了。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作生活忙碌,以至于人们没有精力,更没有耐心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从程序到内容,按部就班地准备过年,在忙碌中细细地品尝过年的幸福。
互联网重构了社交方式,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线上聊得多,线下见面少,宁愿在网上寻找有共同兴趣的网友,也不愿意联系缺少共同话题的亲戚和邻里。
对于有的年轻人,传统的家族观念、亲戚关系在他们心中逐渐淡化,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生活,跟亲戚保持距离,减少或不再参与家庭聚会和亲戚间的走动。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春节的记忆和期待。
![](https://img.yuejiaxmz.com/upload/2025/0211/20250211024507_0_6p1osisc.jpg)
年味何处寻
正如此,要问过年的意义,最重要的其实不在除夕、初一。它藏在年前那半个月,藏在归乡途中,藏在与家人办年货的时刻。
人在无限接近幸福时,会感到最幸福。
我们总是对美好的事物有迟钝感,不能在它最浓烈的时候,好好感受它的存在,反而是它散发出来的希望与期盼,更让人着迷。
过年真正的意义,年味最浓的时候,在接近新年的钟声敲响前达到顶峰。
小时候,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闻到空气中淡淡的硫黄味道,就意识到春节的脚步近了,年味来了。如今看到大街上商家张灯结彩,千家万户大门上张贴福字,屋檐下或阳台上挂起红灯笼,过年的氛围也随之而来。
年味是准备、是忙碌、是辞旧迎新中的希冀,也是乡愁、是团聚、是祝福。年味在求得一张车票千里奔袭与家人团聚里,在置办年货打扫卫生迎接除夕的准备中,在父母做的家乡菜拿手菜里,在给长辈拜年、为乡邻祝福、与朋友交流的情感中,在舞秧歌、赏花灯、逛庙会的欢庆活动里。
传统春节的每一天都是要被定义的: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小年打扫卫生、祭灶;二十九贴春联、挂红灯笼;除夕合家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祭祖;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正月十五闹元宵、遛百病……
一系列年俗背后,是虔敬天地、善待万物,也是感恩生活、创造美好。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留下来的年俗让过年有了庄重的仪式感,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https://img.yuejiaxmz.com/upload/2025/0211/20250211024508_0_18m1it0.jpg)
年味需要“仪式感”
“我们小时候过春节多期待啊!可现在的孩子对过年一点兴趣都没有,觉得麻烦。说啥吃的就那样,新衣服随时都能买,过年没意思。”很多家长有同样的烦恼。
现在的孩子,对过年没有以前那种热情了。虽说物质的丰富冲淡了年味,但说到底,仪式感不够,才会让孩子不重视过年。
我们小时候感受到的那些富有仪式感的年味,都是长辈们辛苦张罗筹备出来的。如今长大了,感受不到年味,孩子们对过年也几乎“无感”,或许不是因为年味淡了,而是我们该从感受年味的人,变成制造年味的人了。
有这么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而春节,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欢声笑语和美好期盼的传统节日,更需要仪式感来支撑。
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放大镜,让生活有滋有味,让平凡的日子也有盼头。
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的魔力就藏在父母的每一个小心思里。与其一边躺着刷手机,一边抱怨年味不足,不如为孩子营造满满的仪式感,显出对春节的尊重,让浓浓年味扑鼻而来,萦绕脑海。
![](https://img.yuejiaxmz.com/upload/2025/0211/20250211024508_0_k5248uu8.jpg)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借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打扫房子、拆洗被子、整理东西,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若干年后,孩子会怀念那些过年前和父母一起整理家务的日子。
“二十八,把面发”。传统中腊月二十八就要打糕蒸馍了。现在几乎不需要亲自打糕蒸馍了,但父母可以带上孩子一起采办年货。从购物计划的拟定,到商品的挑选、排队结账、回家后的分类整理等都让孩子参与,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锻炼统筹、理财、条理性等各种能力,明白春节不仅仅意味着吃喝玩乐,还有父母付出的辛劳。
有些地方风俗是“二十八,贴花花”,有些地方则是“三十,贴对子”。不管是哪一天,可以和孩子一起贴年画、春联、窗花,给孩子讲春联的来历、张贴的讲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写春联、剪窗花。写得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红红的春联一贴,祥和的年味自然来了。
一起包饺子或准备年夜饭。即使孩子帮不上大忙,但重在参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让孩子见证美食的诞生,心里就有成就感。载满爱和祝福的年夜饭,一定能品出温暖和满足的味道。
发压岁钱是孩子最期待的环节。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着压祟驱邪,保佑孩子平安度过新的一年。新年红包里包裹的不仅是钱,更是祝福、亲情和希望,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可以通过压岁钱教孩子如何规划和使用钱财,比如储蓄、合理消费等,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可以在孩子拜完年后当面给,也可以在孩子睡着后悄悄放在枕头边。拿到压岁钱那份满足感,足以乐上一阵子。
![](https://img.yuejiaxmz.com/upload/2025/0211/20250211024511_0_uc9bg8s.jpg)
能体现春节仪式感的做法还有很多,如守岁、拜年、拍全家福、逛庙会、赶大集等等,都是“含年量”很高的活动。当成年人肩负起年味制造者的角色,让年味得以具象化,才能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不妨在每个传统节日里,为孩子种下回忆的种子,让他们有思念,有期许,想起来就幸福满满。在不同的仪式中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形成文化自信,长成快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