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苏轼这些美食诗词,你才明白东坡有多懂生活!
诗词中的生活智慧,如苏轼的'人生如梦'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生活哲学#
原创 崔铭 复旦大学出版社
到了黄州吃猪肉,到了惠州吃荔枝,去了海南吃生蚝……
美食之于苏轼的意义,并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
作为政治家、文人与学者,一饮一食,都会激发他对社会的关切,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感悟。
尤其重要的是,在他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中,对美食的热爱也常常成为他战胜苦难的一种精神力量。
苏轼爱好美食,曾幽默地戏称,自己身体里藏着一只既贪吃又能吃的古代神兽“饕餮”。
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在吃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首先,他的故乡四川,素称“天府之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使他从小养成了精致讲究的饮食习惯;
其次,他曾经官至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是皇帝的顾问、老师和高级秘书,大富大贵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使他有条件享受最奢侈、最丰美的饮食;
最后,他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今河北省真定县)等地的知州,使他有机会吃遍大江南北不同风味的美食。
因此,具有丰富美食经验的苏轼,不仅精于品鉴,敢于尝试,而且乐于亲自下厨,发挥创意,制作佳肴。
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饮食题材的诗、词、文作品,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01
河豚的致命诱惑
河豚是长江、淮河流域的一种鱼类,腹部鼓胀,长满斑点,外形丑陋。
但是河豚肉却十分鲜美,尤其是河豚肚子上的肥肉,更是鲜美无比,人们称之为“西施乳”。
苏轼酷爱吃河豚,甚至在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这道美味的食物: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前三句描写冬去春来的景象。
竹林外桃花初开,春江水暖,鸭群在水面上嬉戏,岸边蒌蒿、芦芽蓬勃生长,这些都是惠崇原画中的景物。
而第四句描写河豚由海入河、逆流而上的场景,是苏轼由画面景物引发的想象。
因为,初春正是吃河豚的季节,这时的河豚又大又肥,初生的蒌蒿、芦芽则是人们烹煮河豚的常用配菜。
苏轼抓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由画里到画外,以最具个性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不过,河豚肉质虽美,却有剧毒。如果食用烹调不当的河豚,会使人中毒身亡。
因此,苏轼的好友李常说:“河豚非忠臣孝子所宜食。”
意思是说,作为忠臣孝子,对国家和家庭负有责任和义务,不能为了贪图美味而冒险轻生。但苏轼不怕。
苏轼在常州时,当地有户人家最擅长烹制河豚,专门邀请苏轼去他家品尝。
宴会开始后,家里的男人都在客堂陪吃,女人、孩子则躲在屏风后偷看,急切地等待苏轼的品评。
谁知苏轼拿起筷子,大口吃着,始终不发一语,好像哑巴了。
全家老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非常失望。直到一大盆河豚吃光了,苏轼才把筷子一放,心满意足地说:“也值一死!”
此语一出,全家顿时欢欣鼓舞!
02
随遇而安
然而,美食之于苏轼的意义,却并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
作为政治家、文人与学者,一饮一食,都会激发他对社会的关切,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感悟。
尤其重要的是,在他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中,对美食的热爱也常常成为他战胜苦难的一种精神力量。
由于北宋中后期的新旧党争,苏轼一生三次遭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一次比一次距离遥远、地方偏僻,物质条件一次比一次艰苦,他的年纪也一次比一次大。
但是,无论跌落至怎样的人生低谷,陷入多么可怕的生活绝境,苏轼都会尽可能地在不如意中寻找快乐,在苦难中发现美好,而最简单、最易得的生命慰藉就是食物。
在苏轼看来,只要不被饿死,生活就可以继续下去。
四十四岁遭遇“乌台诗案”,在被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经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时,他写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
看着城外满山的竹林和绕城奔流的长江,他仿佛尝到了鱼汤的鲜美,嗅到了竹笋的清香,不禁感到几分欣慰:黄州并非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有什么住不得?
五十九岁,苏轼被贬惠州,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艰难跋涉,千里迢迢奔赴贬所时,他畅想: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温润的空气中弥漫着幽雅的桂香,新雨过后,满树荔枝鲜艳夺目,如燃烧的火焰,黄柑、朱橘等惠州特产漫山遍野,据说当地人常常顺手摘来抛掷给鸟雀,就像扔小石子一样随便。
在盛产荔枝的季节,尽情地品尝这汁液香甜的岭南佳果,他更是高兴地放声高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食荔枝二首 · 其二》)
古代中国人安土重迁,对于遥远的异乡总是怀着深深的恐惧。
尤其岭南地区当时极不发达,气候燠热,风俗习惯与北方迥然不同,北方人南迁到此,往往水土不服,容易染病身亡,因此长期以来被视为“鬼门关”。
苏轼亲临其地之后,却发现这里风光秀丽,物产丰饶,一样有它美好的一面。
六十三岁至六十五岁,苏轼谪居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洗澡无浴室,更无书籍和笔墨纸张,但他仍乐观面对:
天下风流笋饼,人间济楚蕈馒头。
(苏轼《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苏轼《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竹笋、蘑菇馅做的米饼、包子,用牛粪当燃料烧烤的山芋,这些海南底层百姓常见的食物,在苏轼眼中都是世间绝佳的美味。
不执着和留恋曾经拥有的珍肴异馔,对普通的甚至粗劣的食物同样感到津津有味。
就像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这种不择精粗的饮食观,正是苏轼随缘自适、旷达超越的人格精神的体现。
03
东坡创意菜
乐观开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使苏轼在饮食观念上毫无偏见,总是以孩童般好奇与开放的心灵,兴致勃勃地接纳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
无论是粗劣寒酸的,还是奇奇怪怪、闻所未闻的,他都能接受,遇着便吃,百无禁忌,这使他拥有无限丰沛的创造力,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境遇中,也能用极简陋的食材创制最美味的食物。
苏轼发明的创意菜,最有名的就数“东坡肉”。
研制这道美食时,苏轼正谪居在黄州。作为一名朝廷的罪官,他不再有丰厚的俸禄,只有十分微薄的一点生活补贴。
他与夫人精打细算,百般节省,手中不多的积蓄仅仅支撑了一年左右。
幸亏好友马正卿想方设法,四处奔走,从有关部门获得许可,批给苏轼一块废弃的营地,用于开垦耕种。
由于这块土地在黄州城东门之外,苏轼将它取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虽然经济窘困,但作为一位天才美食家,苏轼仍有办法使自己尝到美味。
来到黄州不久,他便发现这里的猪肉十分便宜。因为宋朝流行吃羊肉,而黄州临近长江,当地人除了羊肉,最爱的就是鱼、虾、蟹等河鲜,所以猪肉很少有人问津。
这一发现令苏轼十分兴奋,经过一番试验,他终于琢磨出一种既独特又简单的猪肉烹调法:
将锅洗净,把切好的猪肉放进锅里,稍微放一点水和调料,然后用慢火熬煮,直到肥肉里的油脂熬出,肉皮熬得烂烂的,轻轻夹一块放到嘴里,落口消融,味道简直太美了!
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猪肉颂》介绍这种美味猪肉的做法: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十年之后,他又把这种猪肉烹调法带到了杭州。
当时,苏轼担任杭州知州,主持疏浚西湖,这是造福一方的大好事,因此深得民众的支持。
浚湖工程于元祐五年(1090)四月二十八日动工,七天之后就是端午佳节,杭州百姓抬猪担酒,给苏轼贺节,表达他们由衷的感激和爱戴。
盛情难却,苏轼收下了这份厚礼,命人将猪肉切成大大的方块,按照他在黄州时摸索出来的方法,加以精心烹制,送到工地,分发给浚湖的民工。
从此,百姓们都学会了这种烧肉法,杭州也因此多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名菜:东坡肉。
谪居惠州时,苏轼还发明了一道风味独特的菜:焦烤羊脊骨。
宋代的惠州城区小,人口少,市井寥落。
城里每天只杀一头羊,供应州府长官所需。
苏轼也想吃羊肉,但身为罪官,不敢跟当政者争买,只能隔三差五买点剩下的羊脊骨,先用水煮熟,趁热捞出来滤干水分,用酒腌渍,再薄薄地撒一点盐,放在小火上烤得焦香扑鼻,然后用竹签将脊骨间沾着的少许羊肉一点点剔出来吃,那感觉就像吃螃蟹一样。
苏轼认为,每隔三五天吃一次,对身体很有补益作用。
他还将这个食谱分享给谪居筠州的弟弟苏辙,并且开玩笑道:“这个吃法一旦普及,恐怕会令众狗不悦。”
04
邻家美食
在谪居的艰苦岁月里,苏轼不仅自己想方设法制作价廉物美的佳肴,也经常兴致勃勃地参加邻里友朋的聚餐,分享不同的特产。
他的朋友大多是当地的普通百姓或底层官吏。例如,在黄州时,与苏轼交往密切的潘大临,是个屡试不第的书生,早已绝意功名,卖酒为生;
郭遘则是一家药店的小老板;
古耕道热心仗义,苏轼戏称他是唐代侠客古押牙的子孙;
刘唐年是黄州主簿,负责管理官府粮仓,人们多称他为“刘监仓”……
苏轼常常和他们一起携酒出游,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苏轼喜欢饮酒,但酒量不大,喝不了两杯就颓然坐睡,鼾声如雷,所以聚会时潘大临常常只给他喝味道偏甜的逡巡酒。
第一次尝到这种酒味淡薄的甜酒,苏轼开玩笑道:“是不是做醋时放错了水呀?”随口就给这种酒取了一个别名——“错著水”。
刘唐年家的油煎米饼,黄灿灿,香喷喷,可说是黄州一绝,苏轼特别喜欢。
得知这又酥又脆的饼竟然没有名字,当场就给取名叫“为甚酥”。
有一次,苏轼和全家在郊外游玩,忽然想吃刘家的煎米饼,于是戏作小诗一首作为书简,叫仆人上门求取:
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苏轼《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著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
在惠州时,还有知州詹范不顾政治高压,主动邀请苏轼到自家品尝槐叶冷陶: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霍叶鱼。
(苏轼《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槐芽饼即槐叶冷陶,是一种用青绿的槐叶汁与发酵的面粉做成的冷面,盛在碗里,颜色鲜碧,十分悦目,搭配着切成薄片的鲈鱼脍,清爽可口。
更有乡邻父老,热情相约,荔枝树下,纵酒同欢: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 其三》)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 其四》)
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 其五》)
幕天席地,江边月下,喝着荔枝酒,品着荔枝果,吃着鸡肉、黍米之类的家常便饭,吃完之后还让带着满满一袋的荔枝回家,这份盛情让人感动,永难忘怀。
在儋州时,粮食米面都靠海船贩运,一遇天气变化,海运中断,苏轼便难免有断炊之忧。
但是,实际上不必担心,每当苏轼无米下锅的时候,邻里左右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常常会有渔民给苏轼送来蚝、蛤等海上特产,苏轼便与儿子苏过一起学着烹调。
他们发现,将生蚝剖开,“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苏轼《食蚝》)。
苏轼总是一边吃着鲜美的蚝肉,一边对苏过说:“咱们千万得保密哦,别让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知道了,否则他们会争相要求贬谪到海南。”
苏轼幽默风趣的自嘲,表现出对政敌强加的残酷迫害的蔑视。
逢年过节,邻家杀鸡摆酒,邀请苏轼一同欢聚,更是令人温暖快慰的事情。
杯中,是用海南黎族人独特的酿酒法酿制的酒饮:
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
(苏轼《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
坐上,华夷共席,黎汉同欢,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苏轼《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
在与平民百姓真挚、诚恳的交往中,在最日常、最普通的饮食中,苏轼获得了生命的自在、精神的超越。
苏轼的创作也使原本凡俗庸常、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题材,在文学的世界焕发出光彩,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今
日
荐
读
《课读经典8:15讲精读苏轼》
崔 铭 著
李又顺 策划
刘西越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标题:《读完苏轼这些美食诗词,你才明白东坡有多懂生活!》
阅读原文
网址:读完苏轼这些美食诗词,你才明白东坡有多懂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9199
相关内容
苏轼如何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苏东坡传》 历史传记解读.doc浅析苏东坡诗词文中乐观的人生哲学
苏东坡:3+7=0,这就是人生
苏东坡:3+7=0,这就是人生!
【禅溪】苏东坡的禅意生活
美食与人生:苏轼的生活美学管窥(李健)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不懂苏东坡”李宗桂讲苏东坡人生哲学
(原创)学习感悟[1.读书名言一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从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苏东坡的美食地图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