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https://img.yuejiaxmz.com/upload/2025/0213/20250213061802_0_b820558k.jpg)
本文刊载于2025年2月11日《解放日报》第10版:思想周刊/新论
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应当凸显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特色,紧扣“管理”和“服务”两个关键,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之上优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显整洁秩序。
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复杂性。要素集聚、规模巨大、结构错综、系统联动这些独有特征决定了超大城市治理必须探索新路径,在超大规模中锤炼“绣花”功夫。
比如,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加强应用场景建设,围绕城市运行中企业和市民面临的高频急难问题,开发智能化应用场景;完善城市感知设施,推动智慧杆塔发展,建设综合杆和智能快件箱,增加物联网数据卡用户数,实现城市设施泛在智能化。
另一方面,精细化服务让城市更有精度温度。
为了美好生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理想需求、不同行为习惯、不同禀赋特长的人从各地集聚到上海。他们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奉献者,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者。要确保如此多样化的要素实现供需匹配、功能平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匹配群众需求,精细化服务必不可少。
在为民服务方面,上海抓住“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这一牛鼻子,着力推动公共服务的精细、适配、可达,让市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如今,全市建成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涵盖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托老托幼等基本服务,并通过划分行政服务、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看护、教育基地、商业设施等不同功能,将社区打造成一个广场、一个客厅、一个花园,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
归根结底,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应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镇”三级精细化管理标准,不断开发智能化工具和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在和谐有序的差异中彰显城市整体秩序。要通过智能化技术方法支撑、协商式的制度机制建设,精准识别人民群众的差异化公共服务诉求,持续扩大优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供给。
(薛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安宁,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