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读城
爱情小段子:为什么单身狗总在下雨天想家?因为家里有伞,而外面有TA。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段子大全#
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在静海区唐官屯镇刘上道村,一场非遗“盒子花”表演即将上场。
放“盒子花”是刘上道村独有的元宵节习俗,自清朝至今延续了上百年,但因种种原因,“盒子花”制作技艺几近失传,这个年俗也尘封了30多年。
在村委会和几位老人的努力下,“盒子花”不仅重新回到了刘上道村民的元宵节中,还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放“盒子花”就像开“盲盒”
马上就是正月十六了,刘上道村的村干部和几个村民正在为这场“盒子花”表演做最后的准备。30多个花灯都已安装完成,大家仔细筛选,要挑选出14个,为村民呈现一场精彩的表演。
“现在又能在元宵节放花灯了,真的太高兴了,这是我们的记忆。”今年80岁的郝同丰是刘上道“盒子花”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老人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说起它的历史来如数家珍。
“盒子花”是元宵花灯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丰收而进行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民间流传。“盒子花”可以理解为灯笼与烟花的结合体,在盒子里暗藏着七八层花灯,在燃放时,盒子悬挂于高处,一经点燃,一层一层的花灯逐一落下,观者不知道下一个落下的花灯是什么造型,有种开“盲盒”的快乐。
刘上道村的“盒子花”制作技艺产生于清朝年间,村里一位名叫刘万德的村民会木匠手艺,到河北省以干木匠活为生,在他乡,他偶然看到元宵节燃放的“盒子花”,便为之着迷,经过耐心学习掌握了制作技艺,他后来回到刘上道村,把这项技艺传给村里人。
从那时起,每年正月十六放“盒子花”成为了刘上道村特殊的年俗。正月十六晚上7点,村民们吃过饭后陆续来到燃放地点,不仅是本村人,周边十里八村的百姓也会聚集到这里,村里已出嫁的女儿,也借机回娘家看父母,现场人头攒动,就为了一饱眼福,看看绚烂的“盒子花”。
天色暗下来,点燃火捻,花灯燃放的那一刻,犹如火树银花般绚烂夺目,一层层花灯伴随着烟花逐一落下,流光溢彩,照亮了夜空,村民们随着花灯落下而欢呼雀跃。
最后一次演出
1945年出生的郝同丰从小就爱做手工。冬天的灯笼、夏天的风筝,他无师自通。19岁时,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决定收他为徒,郝同丰也开启了他与“盒子花”的不解之缘。
80岁的郝同丰
“盒子花”的制作过程包括扎、烤、糊、画等步骤,首先要在图纸上画出花灯的尺寸、形状、样式,然后按照图样将合适的竹片扎成框架,再将画好图案的棉纸裱糊在框架上,最后将烟花安装上才算完成。
仅是扎制这一步,就要把精挑细选的竹子打磨、煨弯、固定才能成型,弯竹子不能着急,必须慢慢烤,烤到竹子软了以后,弯出需要的角度。花灯的图案通常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为主,也有装饰上鸡、鱼、虫、兽、花卉等,绘画时,手艺人要画得细而快,否则纸会湿透,容易产生烂纸现象。
“盒子花”横向用竹片、铁丝加以连接,纵向结构通过麻绳层层相连,这样就能折叠和打开。演出时,每个花灯要燃放大约90秒,这就要对引信的长度、燃烧速度精确计算。一个盒子里能容纳七八个花灯,每个花灯制作周期为20天左右,复杂的要做上一个多月。和师傅学习了一段时间,郝同丰掌握了制作工艺,到了春节,他和大伙一起在村里表演。
后来,刘上道的“盒子花”名气越来越大,受邀到北宁公园、水上公园、民园体育场演出,“三毛钱一张票,场场观众爆满,有一次观众太多,把北宁公园的院墙给拥倒了,第二天一早,场地里发现好多因为拥挤掉落的帽子、手套、围巾……”郝同丰回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盒子花”的吸引力逐渐降低,郝同丰明显感到,看的人越来越少。加之老师傅们陆续去世,做“盒子花”的成本太高,村委会几次搬家,花灯和物料在搬家中被遗失……种种原因下,村里决定停止“盒子花”表演。
1992年的正月十六,村里最后一次表演。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世佳当年只有10岁,他还记得最后一次演出时的盛况。“在一片菜园里放的,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的人爬到附近屋顶上观看,很多外村人甚至外地人也来看,村里的主路上占满了车。”
“盒子花”最后一次璀璨绽放,演出结束,村民们纷纷离开,郝同丰却在现场驻足了很久。 “有人把糊着彩纸的骨架抱回家,当劈柴点炉子,铁丝拿去卖废品,到最后什么都不剩了。”看到此景,郝同丰颇为心痛,但又无可奈何。
“盒子花”回来了
“盒子花”是静海区非遗,也是刘上道村民的记忆,不能让技艺失传,也为了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2023年,村委会和驻村干部决定重拾这一技艺。
此时的郝同丰已近80岁,当村干部找到他,询问他能否愿意一起找回“盒子花”技艺,他一时不敢相信。驻村帮扶队决定拿出一定资金,用于项目启动、购买原材料,看到大家的信心和行动,郝同丰欣然同意。
30多年没做过“盒子花”,复活的难度很大,最初,郝同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梦里都在做花灯。一个人干不了,还得找帮手,他找来了同村的4个“老兄弟”,组成一支平均年龄77岁的“盒子花”制作队伍。郝同丰一点点回忆制作的步骤和细节,再手把手教给大伙。5个老人每天在一起摸索,一干就是8、9个小时。
77岁的张继生负责框架制作,他拿着几米长的竹篾子,用蜡烛炙烤变软,根据模型需要,完成圆形、矩形、六边形等形状。73岁的郝同跃年轻当兵时左眼受过伤,完全失明,仅能靠右眼来完成每一道工序。81岁的李荣治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从小就爱画画的他得知要把“盒子花”再做起来,毫不犹豫报了名,主要负责在花灯上绘画。摸索了大约7个月,几位老人做出了第一个花灯。
81岁的李荣治主要负责在花灯上绘画
77岁的张继生在将竹条弯曲,用来制作花灯框架
73岁的郝同跃剪裁布料后,裱糊在框架上,他左眼失明,靠右眼进行花灯制作
花灯做好了,如何点火成了新的难题。过去要使用火药,现在买不到了,村委会委员刘震查找了各种资料,研究出电打火的方式。经过一次次试验,“盒子花”点火成功,刘震还将电子灯光艺术元素加入其中,使“盒子花”具有了现代气息。
49岁的刘震为刘上道“盒子花”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2024年的正月十六,“盒子花”表演在刘上道村重现。“3、2、1”,随着倒数计时,引信燃起,一个个花灯从盒子里落下,引得在场观众阵阵惊叹和欢呼。此情此景,让郝同丰和老村民们感慨万千——32年后,终于等到“盒子花”回来了!
从刘上道村走向全国
此后,刘上道村的“盒子花”先后在唐官屯镇、南湖公园上演多场,观众们将拍摄的视频上传平台,迅速引起各地关注。
“很多地方打来电话邀请,从2024年7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到徐州窑湾古镇、西安大唐芙蓉园等地演出40多场了,场场爆满。”刘上道村党支部书记孙世佳说。
演出的订单越来越多,花灯的样式更要多元化,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一起赶制更多“盒子花”。大家还创新设计了青花瓷、长征运载火箭、一帆风顺等新样式。同时,还根据当地特色进行定制,比如为西安演出设计的大雁塔模型,打开后足足七层塔身。
孙世佳表示,复活“盒子花”的初衷只是重拾传统技艺,没想到会如此受欢迎,“盒子花”为刘上道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让大家对这项技艺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为了传承“盒子花”制作技艺,2024年暑假,村里尝试做了两场研学班,吸引了50名小学生来学习,郝同丰指导这些小朋友,制作简易迷你“盒子花”,“看着我们的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真的特别欣慰,孩子们都很聪明,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这门技艺,好好地把它继承、传承下去……”郝同丰说。
空余时间,刘震也跟郝同丰学习“盒子花”制作技艺,目前,刘震已结过接力棒,成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对于“盒子花”的未来,刘震有更多想法,他认为,如何将这项艺术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带动当地文旅发展,让全体村民受益,是刘上道村的新课题。 (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网址:Ta们读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1146
相关内容
[推荐]值得一读再读的30本好书 转给想读书的TA!垃圾箱房大清洁大整治!来看TA们怎么做→
快乐力家庭安排上了!如何像TA们一样展现快乐力?
在家就能做的11种宠物日常护理,让TA们更长久地健康下去
再也不怕回南天了 攻克除湿难题有TA们
分享|为TA安家——闲置物品流通渠道大集合
“爱不闲置”线下募捐开启!带上落灰的ta们明天见~
Ta们为夏日带来=͟͟͞͞凉=͟͟͞͞爽=͟͟͞͞~
儿童房设计,不走弯路,ta们的世界,我们提前给规划
DIY礼物惊喜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