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年夜饭”的服务,今年到处皆是,方便了谁?
利用午餐时间的小游戏:谁先吃完饭,谁就是今天的'筷子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工作趣闻#
过年“交流”,没手机啥事儿!
作者/ IT时报记者 贾天荣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家乡:江苏溧阳
故乡印象:
家乡溧阳位于长三角西南部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其中,我家所在的戴埠镇更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此地被称为举善镇。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编修的《溧阳县志》记载:“戴埠之集,盛于他镇”,由此得名。千百年来,集市一直是家乡闻名遐迩的名片之一。
今年春节,我见到了不一样的年味儿。从曾经的赶集到现代化的集市,从厨房忙碌的年夜饭到一键预订的外卖大餐,从对手机的情感依赖到团聚时刻的回归,从熙攘的商场到一票难求的影院——年味未曾消失,它只是换了种方式,陪伴着我们,走向全新的日子。
精致化的小摊经济 从乡土市集到网红打卡地
童年的家乡,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便是“赶集”,在我们的方言里“交流”就代表“赶集”的意思。那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商贩们用几根竹竿、一块布料,便搭起一座座简易的小店。
集市上,衣食住行应有尽有:衣服、家具、电子设备、CD、录像带、玩具、小吃、饮料,甚至还有马戏团和小型游乐园。那会儿最吸引孩子们的,莫过于“一元店”,一切物件都只需一块钱。集市上人头潮动,随处可见都是熟人面孔,热闹非凡。
十几年过去,不知是不是离家久了,还是多年没有举办过地道的传统春节集市,这样的“交流”在我记忆里渐渐模糊。直到今年过年回家,就在家门口,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集会,名曰“水灯集会”。
与童年记忆中的集市相比,如今的集市更加精致,更像是一个“网红打卡地”。曾经的乡土气息被现代化的布置取代,曾经镇上能随手买到的小食也挂上了“非遗”的标签。
“一元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文化意味的摊位和演出,新年里在家门口的河上就能看见打铁花,伴随着身后烟花盛开,觉得年味特别足。
现在想起来,童年的很多事情虽然丰富有趣,但总会让回忆套上灰蒙蒙的滤镜。就像那时候赶集这件事,虽然热闹非凡格外吸引人,但记忆中总是尘土飞扬。到了今天,没有了当年草莽市集的风尘仆仆,或许是长大了,也或许是柏油路比水泥路更好走了,小时候需要花两个小时逛完的集市,如今只需十几分钟便能走完。
现代化的年夜饭 从大灶烟火到外卖到家
大年初一晚上,外婆家邀请亲戚聚餐,家里摆了两桌,定在下午六点开餐。五点刚过,亲戚们陆续到齐,有些人想在厨房找点活儿干,却被安排去一桌人打麻将,另一桌人打牌。而厨房却静悄悄的,连火都没开。
五点四十五分,一辆中型面包车停在家门口,车上下来两个人,搬下一整箱餐具,冷盘随即上桌。十五分钟后,面包车再次到来,热腾腾的年夜饭就这样“水灵灵”地出现在桌上。
这种“外卖年夜饭”的服务,是镇上几家生意火爆的饭馆想出的新招。提前预订,饭前无须准备锅碗瓢盆,饭后只需一个电话,餐具便被收走。这种新奇的方式,不仅省去了忙碌,也让年夜饭多了几分现代生活的便利。
春节期间的饭馆从早到晚座无虚席,而“外卖年夜饭”则成了另一种讨巧的选择。
返乡感想
手机被“抛弃” 团聚才是最大的年味
今年春节,我注意到家乡的几个商场门前,停车位都异常紧张。起初,我以为是大家趁着过年外出购物、聚餐,直到某天准备去看电影,才发现商场影院的每一场次几乎都已售罄。
据中国国家电影专资办发布的数据,截至大年初五上午9时,中国内地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已达95.10亿元,观影总人次达1.87亿,双双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和观影纪录。电影院俨然成了另一处“年味”聚集地。
团聚是最大的意味,在回家之前,我原计划借着返乡记看看家乡的老人们春节都爱用哪些手机App,但在十多位老人手机上“调查取证”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里这些平时爱刷抖音、分享视频、打微信电话的老人们,春节期间的手机日均使用时间竟不足一小时。大部分时间,他们只是用微信接收拜年信息,鲜少主动刷手机。
想来也是,春节期间,他们忙着准备食物、打扫卫生、招待亲友,或是沉浸在麻将牌局中,哪还有空玩手机?对于很多老人而言,手机不过是子女在外情感的延伸,当春节团聚,再智能的设备也失去了价值。
网址:“外卖年夜饭”的服务,今年到处皆是,方便了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1201
相关内容
多地年夜饭预订火爆 今年你准备在哪吃?外卖=方便菜肴包+米饭? 你点的外卖可能是10天前炒的
年夜饭预订开启,餐厅推“平价套餐”
到《小森生活》来烹饪一桌年夜饭 感受新年的气息吧
餐桌上的年味、舌尖上的乡愁 海外侨胞的年夜饭这样吃
2024年夜饭养生菜谱食谱大全,养生年夜饭菜谱
打扫、收纳、年夜饭…… 轻松忙年有绝招
成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更便利 外卖平台联合88家便利店提供24小时服务
年夜饭汤类
餐饮预订爆棚“快手”年夜饭受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