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心理学 | 饮食男女、衣食住行

发布时间:2025-02-14 01:02

《饮食男女》关注美食对生活的影响和情感交流 #生活乐趣# #美食烹饪乐趣# #美食纪录片#

  ·更多心理学帮助,进入幸福研习社·


  本文是李明老师大型公益公开课暨万人网络直播答疑——《人心与人生之生活化的心理学》分享的报告全文。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生活化的心理学”,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好像不是很专业。因为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舶来品,有一套自己的规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些研究常识。

  作为一个现代科学学科分类的心理学或许可以叫做“舶来品”,而作为一个对于“人心反思”的这样一个思想领域,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学,所以它不可能成为一个“舶来品”。

  我们今天在讲国学时,看上去是一些国学理论,其实这些国学理论根本上就是国人的生活。当我说“人心与人生”的时候,是借用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我们的人心即是我们的人生,而我们的人生即是我们的人心”,这两个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我们讲国学心理的时候,也就是在与古代的圣人,或者我们古代的国人通心。我喜欢许金声先生的这个概念—“通心”,就是在生活上可以和他们在经验的层面有所相融。

  所以今天讲的“生活化的心理学”是从更为根基的层面去讲。


  01

  心理学的核心应该在“心”和“理”,而不在“学”

  如果我们停留在“学”的层面,可能就会存在我刚才说的那种担心:当心理学回归生活的时候是不是显得不太专业呢?我们今天也许需要反思一个问题,一个学问是不是够专业,可能并不是最宝贵的;一个学问对于人生来说是否真正有指导意义,我认为这个才是重要的。如果一个非常专业、非常科学的学科于人生毫无益处,那或许它有或者没有对于人类的思想史来说,也未必会有真正重要的差别。

  这也是我讲“生活化的心理学”这个题目的原因。今天是比较概括性谈一谈“生活化的心理学”。那么,在今年7月10日-12日,我们将在北京举办“中国首届国际叙事心理大会”,大会主题即是:叙事·人·生,主题演讲和两天的国际叙事集训营内容都将围绕叙事、人心、人生的内容,生动展现什么是“生活化的心理学”。我也会在国际叙事集训营中详细讲授“平常心:生活化的叙事实践”,欢迎各位来听一听、来学习。

  那么生活化的心理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学呢?在我看来——可能不是很成熟,跟大家商量——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生活本身;

  第二:它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生活本身;

  第三: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和改善生活本身。

  我们要去追寻这样一种心理学:我们的研究对象要回到生活本身。那么生活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回到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最为粗俗、最为表浅、又最为真切的回答:那就是“饮食男女,衣食住行”。


  影片《饮食男女》

  02

  在活着之外,并无一个抽象的生活在

  生活即是我们如何将我们的时间在一定意义的、一定主题的故事当中去延伸和展开的过程。换句话说,生活就是看我们怎么去安排我们的时间。

  如果我们去研究的话,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生活的专家。因为每个人都在或隐或显、或者主动或不那么主动地在安排着老天赋予自己的这段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在安排着自己独特的人生,可是我们好像往往也会把这种安排交付给别人去评判: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正常吗?我这样做好吗?当我们将这种权利交给别人的时候呢,我们也就没有去做我们生活的专家。

  所以,“生活化的心理学“鼓励我们,回到生活本身,让每一个活着的人可以将他的活法以他独特的方式讲述出来,这就是叙事的方式。

  如果我们将做饭的过程当作人生的隐喻,那么做一餐饭和过好一段人生,在“生活化的心理学”这个层面并没有本质差别。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从一餐一饭,一件一件的事当中延伸出来的。人生就是刹那之间每一件小事的积累,那么我们就要从衣食住行、饮食男女这样的小事去开始“生活化的心理学”。

  第二点:“生活化的心理学”怎么去研究?科学心理学需要去把研究对象陌生化,建立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而“生活化的心理学”在这点上可能刚好相反,要尽可能地规避对于研究对象的陌生化,尽可能地融入研究对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与我们的研究对象在一起。我们的研究对象,看似是我们对面那个人,实际上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你所看到的世界,看似是客观的,其实很可能是你自性的显现。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的陌生化其实是一个人为的假设罢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可能性把对象从你的认知世界里不受干扰地独立出去。

  “生活化的心理学”或者叙事取向、现象学取向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只要两个人结缘,彼此都会影响到对方的人生脉络。你想保持那种清晰的距离,那只是一个幻觉而已,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

  我认为每一次结缘或者每一次相遇,都会使得彼此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因此生活化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从那种陌生化转向熟悉化,从一种陌生的关系变成一种熟人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去工作时也不用害怕去卷入别人的生活。但是,这种卷入也有他的分寸和规矩

  第三点,做“生活化的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心理学很长时间给我们的一个指导,是我们要去了解、认识,然后去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但是“生活化的心理学”不是,那么它是什么呢,是欣赏。我们要学会用那种贴近的方式去欣赏细腻的生活之美。

  生活不必被支离破碎地分为三六九等,分为高下、内外,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就像我们欣赏天地自然之美一样,去欣赏每一个人生或者每一段人生。

  大家可能会觉得太夸张了,不是每一段人生都是值得欣赏的,因为有很多人生体验是非常痛苦的,难道痛苦也可以拿来欣赏。

  这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我所说的欣赏不是去夸赞,而是如实地去认识。有很多人会认为真实是血淋淋的,真实是不美好的。我其实不太这么认为,因为即便是血淋淋的真实,这里边也有一种悲壮的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关注过,有时候在一片废墟上面,你也会产生一种历史的震撼,比如说像巨石阵等。


  当我们可以将我们自身,将我们自心,当做一个可以去体验的、可以去关照的、可以去守望的,这样的一个灵魂的延续体的时候,也许他的每一种发生都有他内在的必然性或者自然性。

  我们回到生活本身的时候,有时候不太能够完满地知道,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会拿一个片段来界定生活的属性。但当我们用欣赏为目的、回归生活本身的心理学的时候,也许就会慢慢发生变化。

  因为欣赏是全然的、是毫无保留的、是毫无遗漏的、也是毫无舍弃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宝贵的,都是不应该也不可以,也没有能力和可能性去把它剥离掉,抛弃掉的。

  好了,这是我今天讲的“生活化心理学”的内容,可能还不够详细、不够成熟,所以呢,还是欢迎大家7月10日-12日到中国首届国际叙事心理大会上亲自感受一下什么是生活化的心理学。

  作者:李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督导,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自2002年以来,李明老师将叙事疗法引入中国大陆,多年来一直从事叙事疗法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本地化传播工作,被誉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中国首届国际叙事心理大会将在2019年7月10日-12日在北京举办,这次大会邀请了来自叙事疗法全球顶尖机构――达利奇中心的四位叙事专家,以及来自国内的近30位后现代心理专家,在这里展开智慧与思想的碰撞。六场主题演讲,一场高端对话,五场TED演讲,7月10日大会当天免费。

  与此同时,4位达利奇中心叙事专家与李明老师组织了一场2天,早9点到晚9点,6场、18个小时的国际叙事集训营,参加集训的学员可通过与中外叙事专家的浸润式学习,有效提高自身叙事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并获得由中澳叙事中心颁发、5位授课导师联合签名的叙事疗法认证学时证书。

网址:生活化的心理学 | 饮食男女、衣食住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2322

相关内容

爱、分化与成长——从心理学视角理解《饮食男女》中的家庭故事
健康饮食 男女必知的饮食常识
男女备孕饮食清单
衣食住行中的禁忌 日常生活的禁忌事项
更年期男女都有?怎么饮食调理?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男女备孕饮食清单 备孕饮食禁忌
美国留学衣食住行之纽约生活的饮食省钱之道
青藏高原-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软件有哪些 最新衣食住行软件排行
衣食住行软件哪个好用 好用的衣食住行软件排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