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杀死了我的工作,却让我鸡娃更疯狂
音乐节上的疯狂狂欢,释放自我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音乐欣赏与感悟#
今年春节在老家的亲戚聚会上,发生了尴尬一幕:表姐和妹夫因为教育理念互呛了起来。
我表姐是典型的小县城“鸡娃妈妈”,虽然收入不高,但也倾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为孩子安排满满的奥数、编程、作文和英语课,每周七天都有安排。
而我妹夫,是在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运营。
表姐催着孩子去做《计算小超市》的时候,妹夫在一旁冷冷说:“刷这些题有啥用,把孩子搞傻了,将来说不定还有副作用呢。”
表姐当然不能接受这种观点,说妹夫没有孩子,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不卷,将来只能啃老。
二人呛呛的结果是谁也没说服谁,表姐押着孩子去另一个房间刷题去了。
其实,我家的这场争论不仅反映了代际观念的冲突,更揭示了AI时代下教育和职场的深刻冲突。
我也观察到一个极为矛盾的现象:
许多父母的岗位被“降本增效”压缩掉了,却让他们的鸡娃行为更加疯狂了。
AI时代,父母反而更迷茫
就拿我所在的公司举例,抛开年龄危机不说,过去两年,我真正目睹了各类AI产品对我司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的改变。
比如以前提需求,设计师会说:“我明天给你几个样稿,你选一下。”
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时我给你50张样图,你选一下。”
为什么能短期出那么多张?因为设计团队已经会在某些节点,运用MidJourney和DALL·E这些工具,直接生成概念图。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再比如听闻某头部媒体甚至用AI生成财经快讯,编辑岗位只保留了审核职能,也让我们这边的文案团队瑟瑟发抖。
效率的提升对社会、对企业是好事,可是身为职场打工人的我们并没有因此受益啊!
这种进步,不能给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牛马带来安全感,反而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只是被AI替代的“工具人”。
这种焦虑和不安在职场中蔓延,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恐慌情绪。
家长们则更加疯狂地投入到“鸡娃”教育中,不惜花费巨资,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刷题、应试,试图通过传统的教育路径为孩子谋求未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并试图用这种行为,给孩子赢在未来,增加一些筹码。
图源《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AI时代下,教育体系与职场需求的严重脱节,以及中产阶级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
为什么“鸡娃老路”注定失效?
AI强大的功能,已经不再是科技企业“画的饼”,而是现实存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家长,无论当下是否会用到这些AI工具,都无法改变它们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未来。
不等我们孩子工作那天,它们就足以强大到能取代许多传统职位的地步。
这些工具,今天已经可以取代编程、设计、写作这些曾经的职场“硬技能”,而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个人知识储备”,也会价值暴跌。
我有一个被称为某某局“第一笔杆子”的大学同学说,她一直偷偷用AI工具,帮自己生成日常公文。她自己只负责粘贴在文档里、审核、并根据领导口味“优化”个别措辞。
在她看来,许多新进单位的年轻员工写的公文,往往比不上经过训练的AI质量高。
老同学已经工作了二十年了,深受领导信任,即便AI能写出和她一模一样的文章,她在单位的地位也不可撼动。而那些年轻人的未来呢?还真不好说。
当 下,鸡娃界盛行的“用刷题的方法提高能力”、“超前学打败对手”、“背模板应对作文写作”,恰恰是在和未来背道而驰。
纵观我们现在的岗位,凭借的往往是专业知识储备、行业信息、技能和经验——而这些恰恰是AI工具轻而易举能掌握的。反而是曾被我们誉为“人情世故”的跨界整合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能,AI还无法取代。
因此,靠把所有时间花在刷题上的“鸡娃老路”也注定失效。
为何鸡娃越没用,
家长鸡娃却越疯狂?
首先,绝大部分人都深陷在现有的系统内,不可能靠一己之力跳脱出来。
我身边那些身居科技浪潮中的父母,也都是一边喊着“未来已来”,一边鸡娃的。
只不过他们会更明智地将AI工具使用,早早引入家庭生活,或多给孩子报一些“批判思维课”“口才课”等训练软实力的课外班。
其次,尽管AI正在改变职场生态,但现行教育的考评制度并没有跟上,而是具有很大的滞后性。
我们今天的公立教育体系,在关键的节点上,还是以“选拔筛选”为主,而并不是以培养为主。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尽管高考题目从前年起就转向更灵活更富有创意的方向,而小学到初中的教育,还在延续之前的理念,许多暗戳戳的选拔标准,也需要大量的刷题和训练,才能通过。
图源《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这种滞后的考核体系,让家长们不得不继续走“鸡娃”老路,试图通过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孩子先“保个底”。
而中产阶级的“路径依赖”恐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疯狂。
即便不少家长深知刷题和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但在社会评价惯性和剧场效应的作用下,他们只能更加拼命地“鸡娃”以保住原有的社会地位。
图源《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新闻里,某上海家长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我知道刷题没用,但至少能考上好大学。”
AI焦虑的转移与异化,也让“鸡娃”教育更加疯狂。
微博上,一条高赞评论道出了家长的心声:“如果孩子连传统赛道都赢不了,未来更赢不了AI。”
更有甚者,对于AI时代的焦虑,还会被许多无良机构利用。
它们会放大家长们这种迷茫焦虑,辅助以“现在不学这个,未来就没机会了”这类武断结论,最后巧妙地嫁接到自己售卖课程上,进一步收割家长的焦虑和金钱。
如何打破死循环?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合理定义孩子长大后的“竞争力”。
在AI时代,跨界整合能力和人性化技能,将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用AI工具完成跨学科项目的能力;以及人性化技能,比如共情力、领导力、复杂决策力。
哈佛大学的《AI时代教育报告》也指出,未来的教育应注重培养这些AI无法替代的能力。
其次,家长自身的认知革命同样至关重要。
需要从“铺路者”转变为“导游”,帮助孩子探索兴趣,而非规划固定路径。
比如家长应该先学会用丰富的AI工具,完成不同场景下各种任务。
家长还需要肯定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和留白,允许孩子沿着自己感兴趣的道路去探索,而不是密密麻麻地安排满孩子的所有日程表。
第三,我认为近几年随着AI技术的突破,我们的职场生态会发生巨大变化。
而这种变化,以及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会倒逼教育考核体系的进化。但这点我们家长 能做的很少,只能被动等待。
最后,我想说的是AI的迅猛发展已经不可逆转,它正在杀死旧规则,重塑职场和教育生态。然而,我们当父母的可以选择不陪葬。
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让人成为人,而非AI的备胎”。
家长们需要扔掉“鸡娃课表”,考虑把补习班同等的预算,投资孩子的跨界实践项目,丰富的旅游研学项目,哪怕鼓励孩子去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才是未来社会更重要的技能。
对于AI时代下的教育,你有哪些看法?
在留言区聊聊吧~
题图丨图源电视剧《小舍得》截图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网址:DeepSeek杀死了我的工作,却让我鸡娃更疯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4561
相关内容
FILM|尼斯·疯狂的心:艺术治愈心灵中年人的极简生活:存钱、养生、不鸡娃
太疯狂了!让业绩倍增的81个促销技巧来了!
我将杀死神明
疯狂的鸡蛋:揭一周瘦九斤的鸡蛋食谱
2024肯德基疯狂星期四餐品(持续更新)
极氪7X+DeepSeek,开启智能出行“狂飙”之旅!
公交车后车座的疯狂的做经过电影
疯狂科学1+2套装
末世降临我疯狂薅羊毛囤货百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