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甸 | 课程掠影:艺术课——打开艺术之门,让美与生活相伴
生活乐趣与生活艺术实践课程相辅相成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生活艺术实践课程#
“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夏令营期间,支教团的老师们注重以文化人、着力以美育人,筹划、准备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引领同学们涉猎艺术鉴赏、体验艺术实践,以期拓宽同学们的美学视野、艺术素养,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审美境界。
在李洲舟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欣赏悠扬旋律、感悟音乐之美,尝试动手作画,激发创想热忱。在林静儒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品读戏剧经典、领略智慧才情,求索思想精粹、获得精神陶冶。在潘奕忻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理解摄影技法、记录身边美好,认识中国书法、体味传统文化。音乐、美术、戏剧、摄影、书法……多种形式的艺术熏陶,多重样态的美学感触,让同学们沉浸其中、深有启迪。
音乐&美术
以“情绪”为线索的艺术鉴赏与创作之旅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授课教师李洲舟以“音乐与情绪的关系”为主题,通过展示、引介不同风格的乐曲和旋律,引导同学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欣赏音乐。进而,李洲舟带领同学们聆听情绪内涵各异的几首乐曲,引导同学们理解、表达音乐中蕴含的情绪价值。同时,李洲舟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思考音乐与人生意义之间的价值关联。
“不论是忧郁低沉的爵士乐,还是激昂澎湃的摇滚乐,各种风格的音乐虽然形式各异,但都能传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授课过程中,李洲舟尤其注重引导同学们在音乐中寻找情感共鸣,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由此培养自信、建构自我认知。同学们认识到,音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为生活增色,赋予生活别样的意义。李洲舟带领同学们建立了“感受、联想、融入、热爱”的鉴赏观念,充分培养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喜爱与感知。
“情绪”同样是美术课程的关键词。在美术课程中,李洲舟以“色彩与情绪”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表现重量”“前进色与后退色”“冷色与暖色”等概念,带领同学们体会色彩与情绪的关联。基于对色彩的体认、情绪的感知,也结合此前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收获体会,同学们伴着老师播放的音乐,用手中的油画棒记录下此刻聆听音乐而产生、想象出的画面。
同学们放松思绪、细致作画,将内心感受融入创作过程中,用色彩表现画面、传达情绪。许多同学此前未曾有过美术基础或绘画兴趣,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跳出思维定势与固定框架,表达最诚挚真实的思考、创想,以此赋予画作饱满充盈的情绪内涵,创造出独运匠心的惊喜之作。
以“情绪”为线索,音乐、美术课程融鉴赏与实践于一体,带领同学们感知审美的境界、艺术的魅力。“情绪”更是将艺术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个人成长相连,希望同学们结合生活发现美、省思自身感悟美,让美与人生相伴,让艺术点亮日常生活。
戏剧
打开一扇艺术之门
戏剧就是一切,是科学、政治、文化、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历史、想象、梦想……所有这些人类知识的总和、成就,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良知和高尚的情感,一砖一瓦建立起人类的圣殿。
在戏剧课程中,林静儒希望能为同学们打开一扇艺术之门,让更多同学了解戏剧、喜欢戏剧,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接触到世界的不同风景,体味生活的不同主题,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对同学们而言,戏剧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艺术样式。因此,林静儒从戏剧的基本知识讲起,如戏剧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等,并借助戏剧表演视频,让同学们对戏剧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
莎士比亚被公认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最高峰,被马克思称赞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讲解完戏剧的基本知识之后,林静儒就邀请同学们一同踏上探索莎士比亚的旅程。首先,林静儒带领同学们回到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探索当时的戏剧模式、时代风貌等背景因素,回顾莎士比亚不平凡的一生。进而,林静儒选取莎士比亚的两部著名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威尼斯商人》,展开精讲,以故事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戏剧情节,并带领同学们欣赏音乐剧、电影片段,让同学们体会戏剧表现的综合多元、领略莎翁的智慧与才情。同时,林静儒还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对白,仔细咀嚼、用心分析,更好地体味作品思想与人物感情,感受莎士比亚的语言功力与技巧。
对两部作品进行文本研读与人物分析的同时,林静儒还拓展开来,进入主题层面,带领同学们思考文本书写中“激情”与悲剧主题的关联。林静儒带领同学们揭开《威尼斯商人》轻松、愉快、滑稽的表面,深入剖析戏剧中的悲剧元素,说明“激情”的破坏力量,引发同学们对戏剧主题、人物刻画的更深入思考。
林静儒希望通过课程,为同学们带来纯粹的艺术享受,让同学们从容地消化故事、品味经典。“可是热情总会战胜辛艰,苦味中间才会有无限甘甜。”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多方面感触,同学们在心中悄然种下艺术的种子,静待未来某刻从内心深处传来的回响。
摄影&书法
生活在别处
潘奕忻的摄影课程以“生活在别处”为主题,取自阿尔蒂尔·兰波《生活是一首诗——生活在别处》。潘奕忻由这首现代诗讲起,引发同学们关于人与世界、人与生活、“媚俗”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形成鉴赏观点与审美态度。进而,从具体的摄影作品出发,潘奕忻带领同学们观察摄影美感的产生和表现过程,并继续从具体作品走入形而上的美学省思。讲解摄影美学的同时,潘奕忻也同样注重构图、色彩等摄影技法的介绍,以“南京——鱼嘴日落”和“双柏——湛蓝天空”两组图片为例说明摄影的基本理念与方法,鼓励同学们记录生活、留住身边美好。
在书法课程中,潘奕忻同样以审美为主线,着重讲解中国传统书法的源与流,书法字体与书法艺术的内涵特质等。通过展示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潘奕忻带领同学们直观感受书法字体的演变、不同书法流派的风格特点,在作品欣赏和讨论中体验书法美学,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授课过程中,潘奕忻穿插介绍与书法发展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馆阁体、宋体字的由来等,并展示了自己参与图书馆雕版印刷课程的相关作品,以此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作品的对比、展示和欣赏过程中,抽象的概念获得具体的形象,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潘奕忻希望,通过课程,同学们能够带着“生活在别处”的眼光,观察并尝试创造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美,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发现乐趣。
夏令营期间,艺术课程并非处于课程体系的边缘,而在设计之初即凸显了陶冶精神、涵养思维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意义;也因其新颖生动、精彩有趣,而广受同学们的欢迎与喜爱。
老师们希望借由艺术课程向同学们传达积极、乐观、发现美的生活态度,培养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审美素养,让艺术成为同学们生活和兴趣的一部分,陪伴同学们成长。
文字 | 刘明瑞 林静儒 潘奕忻 李洲舟
图源 | 蒋万悦 张昀 刘明瑞
美编 | 刘明瑞
责编 | 刘明瑞
网址:妥甸 | 课程掠影:艺术课——打开艺术之门,让美与生活相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7973
相关内容
艺术课程:创造艺术化的世界《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PPT课件下载
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把常见果蔬玩成艺术品!这堂艺术减压课让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艺术手工课】与孩子一起创作艺术美食
网络课程—艺术与生活
基础造型力 开启艺术设计之门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知名课程 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异同 让我们艺术地生活 生活在艺术中 平面设计
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教案
烹饪艺术学院课程
设立影视艺术鉴赏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