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里的中国》带来全新沉浸感,源于北京时间找到了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02-17 11:06

在旧城区的胡同里找到一家复古书店,沉浸在书海中寻找生活的灵感。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探索之旅#


Eros

随着《书画里的中国》第八期的播出,这场持续二个多月的精彩文化之旅暂时落下帷幕,意犹未尽!

在这一期节目中,嘉宾们来到小源村。村落分布形似一条鱼,背靠一座山轮廓也如同鲤鱼,所以又被称作双鱼村。节目开头,画家徐里老师就定下了本期绘画的主题——人。

肖像画本身就是美术中的必修课,但这次年轻画者们所体悟到的「人」,并非是具象的、有形的,而是通过他们理解的当地风土人情,捕捉这个地方「人」的本质,再给予一种艺术化的呈现。

图片

「先有生活,再有艺术」的创作理念,始终贯穿着三季《书画里的中国》。

作为北京卫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慢综艺,这档节目也承载着独特的使命与定位。它延续了前两季对文化探索的热忱精神,在这个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创新升级。

效果果然大不一样。

因为这档节目并不满足于仅仅展示和重现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致力于依托全新的媒体技术,以丰富和多元的方式,全方位呈现中国书画艺术及其背后的创作理念,传承千年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和我们当下生活的密切关联。

第三季的主要拍摄地是在福建武夷山,每一期节目中,嘉宾们都深入到武夷山的各个角落,像是探寻宝藏一般,在平淡而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挖掘传统文化是如何浸润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图片

在武夷山的山水之间、村落之中,他们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体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找到了艺术生命力的源起。因为艺术感悟和书画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冲动和敏感,很多时候是难以言传的移情的,传统的拍摄方式,只能拍到它的表象。

观众也只能看到简单和表层的动作,为什么这会构成艺术?理性和情感为何在此出现本质的飞越?都是难以传达的。

于是,开拓创新的观看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幸好我们现在的技术和平台,已经具备这种可能性。

《书画里的中国》和北京时间客户端一起,创造性地找到了现场创作、深度解读以及互动体验等多样形式,将中国书画艺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熔为一炉。 而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北京时间客户端还启动了在节目录制阶段进行直播,开播后进行直播陪看的新模式。

图片

这种实时互动的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观看形式,使观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节目的最新动态,以及以前从未见过的原始样貌。

观众不仅可以即时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主持人和其他嘉宾进行实时互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还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节目录制时才有的真实氛围和情感。

这从本质上改变了「看电视」这个行为。

增强的,不仅是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更是使得《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不仅仅是一档简单的综艺节目,更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播节目录制过程这一独特形态,向观众展现了成熟画家与年轻画者获得灵感、积累素材、创作出完整作品的全过程。观众往往看到的是完成的美术作品,或者通过解说、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而意图,但这一次,他们是创作的参与者。

图片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的思考与灵感碰撞。然而,这一过程通常难以被直观地捕捉和呈现。

《书画里的中国》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同步直播的方式,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到画者们的生活场景和创作环境,感受他们所看所感的生活气息,见证他们所学的地域文化。

图片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艺术灵感的来源,还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具体的画作。通过直观的呈现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创作的过程,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图片

《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图片

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坚守传统?因为有很多事情不是科技可以全然替代的。像是大红袍守护人,他们一家人住在山上,守护着崖壁上大红袍母树,时刻都要仔细照顾,这一棵树如果消亡,代表一种茶文化源头的枯竭。

而在传统中,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编码过程。建盏美丽,但是制作工艺复杂。在体验中,不仅能感受到古老的智慧,更有人的情感在其中。建盏传承者女儿谈及父亲,他是生活中的慈父,手艺上的严师,但如果不严格教学,就是一种文化门类的失传。

图片

传统竹筏制作者感叹现代都用仿真竹代替真的竹子,但是仿真竹使用时间更久,制作更方便。而他也不会放弃传统的手艺,古人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不能因为今天科技的便利,而忘记源头。

以科技传递人文,让人文温暖科技,这正是这档节目传达给我们的精神。

仅仅围绕着武夷山一个地方,所展现的地方文化已经是五花八门。年轻画者们的创作风格,也是如此,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有中西方传统绘画,也有强烈的现代性风格。

因为画作内容来自于当地人的生活,人人都从自身生活汲取灵感,这造就了不同的作品,和多样的风格。而直播这种媒体形态的介入,展现画者思考到创作的过程,也让直播前的观众对于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丰富的美术流派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图片

创作者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视角出发,使得作品更具包容性和感染力,让更多人能够从中找到共鸣。无论是恬静质朴的村镇风光,还是鬼斧天工的自然景致,在年轻画者的笔下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让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熟悉的事物,发现其中的美好与诗意。

直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更能全方位参与旅程。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随时收看节目并与其他观众互动交流。

开放的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节目的受众群体,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同时,直播期间主持人还会适时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背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正是因为有了创新,《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才得以取得热度与口碑上的双丰收。

图片

搭载北京时间客户端进行直播,不仅为节目增添了更多亮点,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它放大了节目本身的魅力,也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充满创意与情感的文化之旅。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将来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

从《书画里的中国》为出发点,我们有理由在未来期待更多节目。

北京时间拥有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还将赋能更多优秀IP项目。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别的故事。

重要的是,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放大出来,把那些我们还未曾感知过的生活志趣,激发出来。

网址:《书画里的中国》带来全新沉浸感,源于北京时间找到了新方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8812

相关内容

来隆福寺沉浸式逛文化市集 — 新京报
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意创新不断
新年画里的中国年:画出年味,年在画中
沉浸式美学丨新中式美学的文化重构、消费赋新与精神外溢
书的流动,让旧书找到新知己|北京图书市集旧书新知活动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北京报国寺古旧书市让读书爱好者邂逅好书
旧书焕新生 古旧书市暨首届晒书节亮相北京报国寺
旧书店里觅时光(新时代画卷)
北京换书渠道小而美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
打造沉浸式家居体验场景,北鼎新开线下第21家门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