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摄影遇到文字,当图片遇到图书——《旅行之阅,阅读之美》创作手记

发布时间:2025-02-19 11:50

旅行中偶遇图书馆,借阅当地书籍,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读书分享乐趣# #旅行中的趣事#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摄影集,还有我对阅读和旅行的杂感。我从10年旅行中到过的四大洲20多个国家所拍摄的照片中选出100多张与阅读有关的照片,照片中的阅读者不分长幼、男女、阶层,阅读的地点也不局限在书店、图书馆和教室。凡目之所及,我都拿起相机把它记录下来。通过这些阅读的状态,可以看到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让我更多地体会到阅读者在喧嚣世界中的那份宁静和深沉,那种上帝视角下的卑微和自我内心的谦逊。

名家点评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晓光的新著融读书行路于一体,合有形无形于一书,跨越时空,交汇物我,传播知识,陶冶性情,可用于阅读,可携之旅途,开读书行路新篇,实读者行者益友。

顾晓光一边旅行,一边捕捉阅读影像,书写了一本十足私领域的阅读摄影随笔集。因为字里行间那些或清晰或影绰的思维星火,又使它呈现出公领域的面貌。本书不是浮光掠影,但可轻松阅读;不是纵深钩沉,却可引人深入思考。我欣赏这些表现阅读状态的精美图片和他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期待爱好阅读和旅行的人能从书中感受阅读的美好和旅行的快乐。

王余光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旅行与摄影

我尊崇美国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赫特韦评论法国摄影师布列松对于摄影的理解:“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从特别中看到普遍,从小中见大,从司空见惯中看到神秘,从凡俗中看到诗意。我们在眨眼间看到无限。”我信奉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通过旅途中偶遇的人来记录阅读的美好姿态和体验多样的人生。我认为阅读的天空大不过内心的牢笼,而旅行则是透过牢笼喘息的最好方式。

阅读是无声的交谈,旅行是想象的归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可能是很多人的哲学起点。古罗马哲人圣·奥古斯丁更是认为世界就像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读到了其中的一页。作为现代艺术的摄影让旅行生活更加丰富,但却不仅是目的地原样重现般的影像复制。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认为摄影不是举起相机那么简单,一张照片里投射出摄影师看过的影像(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我将这些照片归入纪实摄影之类(绝大多数为即兴拍摄),人文主义的纪实摄影包含了很多文字难以形容的事物,属于“幸运的巧遇”。同时,此类摄影体裁的文字注解比其他类型的摄影作品更重要,文字的加入会使得影像更具表现力和影响力。一方面,“事实的力量永远是最强有力的杠杆”(雅各布·里斯);另一方面,用文字来描述这些我所珍视的创造性的观察,记录他们所拥有的,发现他们未察觉的。

每个爱书人的头脑中都有一幅关于阅读的影像,它或许是现实中的存在,或许是梦想中的映射。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书票文化,正是对阅读影像的直接体现。在摄影术诞生之前,关于阅读的素描和特写已光明正大地躲藏在藏书家的书籍扉页上了,它满足了爱书人对于阅读影像的想象和渴望。这印证了法国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所说的,“有时候,我觉得想到的照片比看到的照片还清楚”。

阅读与旅行的意义

叔本华认为,付诸纸上的思想不外乎是走在沙滩上的人所留下的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他所走过的路,但要了解沿途所见之物,那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才行。“那些把一生都花在阅读并从书籍中汲取智慧的人,就好比熟读各种游记以细致了解某一处地方。熟读某一处地方游记的人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这一处地方的情况,但归根到底,他对于这一处地方的实质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和透彻的了解。”相机是眼睛的延伸,是看世界的记录载体,拍摄照片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则不同意叔本华的看法,他认为存在即是旅行,终生没有离开生活过的里斯本。“我对世界七大洲的任何地方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真正去看过。我游历我自己的第八大洲。有些人航游了每一个大洋,但很少航游他自己的单调。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遥远。我见过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我走过的城市多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我渡过的大河在一个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在我沉思的凝视下确凿无疑地奔流。”

佩索阿对旅行带有极大的偏见,也启发我们谨慎看待旅行中的第一观感。英国作家毛姆1920年在中国旅行时,看到官员和一伙衣衫褴褛的苦力在一起愉快地交谈,便发出这样的慨叹:“为什么在专制的东方,人与人之间比自由民主的西方有更多的平等。”同为英国作家的奈保尔则对后殖民国家充满着尖刻的批评,甚至称印度为“黑暗地带”。作为一名游客和异乡者,我们有太多类似的偏见和想象。

偏见始于无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来完善。所以,旅行如同逛博物馆,而阅读则如同浸淫在图书馆。当纸上得来终觉浅时,我们去博物馆这个“活思想之育种场”。如果对比旅行前后的阅读,差之大矣。旅行前,我们可能会看一些诸如Lonely Planet的旅行书和上网查找攻略,最多或许是翻阅一本国家历史书;可当旅行归来时,我们便可有的放矢地根据旅行中感兴趣或疑惑的部分按图索骥,充实自己的旅行收获。如果说旅行前的阅读是朦胧地观看大象的轮廓,那么旅行后的阅读却能够清晰地分解大象的各个部位,以了解细部。拓展一下笛卡尔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于阅读和旅行的看法:我读故我思,我思故我行,我行故我在,我在故我读。

谢海龙于1991年在安徽金寨拍摄了一张里程碑式的照片《大眼睛》,这不是一张多么“漂亮”的照片,但打动人心,引人深思。中国乡村的教育现状和孩子渴望读书的愿望通过这短暂的定格成为了永恒的象征,并作为“希望工程”的影像代名词。美国杰出的女性战地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二战后来到尚处动荡时期的印度,拍下了圣雄甘地遇刺前六小时在纺车前阅读的照片。照片中的甘地平静、安详,赤裸着上身打坐在地上,沉浸在书的世界中。这张看似“平淡”的照片,却能让观者品味出甘地恭谦外表下的不屈强权的气度。

摄于土耳其番红花,2015年

本书所选的照片同样是这种阅读姿态的展现,虽不奢求成为众人熟知的影像,却是我30岁到40岁所记录的岁月留痕和对于阅读的执念。

胡适先生在1932年所作的《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中,为毕业的大学生开了三个方子,其中第二个为“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摄影就是我的“兴趣点”。我的职业是图书馆员、学术期刊编辑,一直与文字和图书打交道。摄影是没有文字的诗,它无法替代文字,却能够使人更好地运用文字,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当摄影遇到文字,当图片遇到图书,便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我在担任《数字图书馆论坛》执行主编时,曾经为《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杂志写过一段时间的专栏,当时我的简介是:“一个看字为生,写字为乐的人”。可是,现在却越来越懒于动笔,以至于出版这些阅读照片的初衷仅仅是摄影集,让读者和书友自己去体会照片中的意味就够了。

19世纪法国诗人斯特凡·马拉美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我认为这是对书最美的礼赞。希望本书能够通过影像终结这些真实的存在,延伸这些最美的姿态。

作者:顾晓光 《信息与管理研究》副主编

来源:图书馆报

网址:当摄影遇到文字,当图片遇到图书——《旅行之阅,阅读之美》创作手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82614

相关内容

《生活美学摄影课:记录生活和旅行的10节摄影课》电子书在线阅读
生活美学摄影课——记录生活和旅行的10节摄影课【全本
共启“阅旧知新”之旅  践行图书共享理念
当旧书市集遇到“五一”假期 让更多旧书焕发“新生”
探索式阅读课程,带你启航美妙的读书之旅
向旧书致敬:开启你的低碳阅读之旅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600字(精选40篇)
拓展“创意+阅读”图书馆第三空间,福田区图书馆“创意生活空间”九周年!
LP旅行打包贴士阅读记录.docx
亲子阅读作文600字(通用11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