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习营之四:陈岸瑛 :究竟什么是审美

发布时间:2025-02-19 12:03

美学心理学是跨学科研究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美学心理学#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南)为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力度,提升国家级项目申报成功率,美术学院将邀请近年来主持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重点项目与国家艺术基金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座交流。2024年12月7日,由美术学院主办的科研研习营系列学术讲座在美术学院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主持,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岸瑛教授以《究竟什么是审美》为题,深入剖析审美、美及美感等核心议题。讲座围绕苏格拉底对美的追问及维根斯坦的解答为起点,从康德美学回溯至英国绅士哲学家对品味的讨论,结合中国文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品味理论,对美丑、雅俗、审美、美感经验、审美教育、美的艺术等概念进行澄清,为相关实践提供新的方向。

讲座开篇,陈岸瑛从“审美”的词源考察入手,为我们梳理了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美、美感等概念的讨论,包括苏格拉底对美的永恒的追问,维根斯坦对传统美学本质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利害”观念等。此外,他还引入了休谟的观点,指出品味是经过精心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更为敏锐和精细的感觉能力。并回顾了英国绅士哲学家关于品味的探讨,为我们勾勒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随后,陈岸瑛进一步阐述了审美的本质与内涵。他认为,审美不仅是对美的对象的欣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全面感知与享受。通过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兰雪茶》与《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等案例分析,陈岸瑛揭示了审美作为一套快乐知识体系的深刻内涵。从纵向分品到横向分品,审美不仅包含神、妙、能等多个层次,其谓词亦超越了优美与崇高的范畴。在此基础上,陈岸瑛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理论,试图为品味游戏中的角色描绘出鲜活的画像,为雅俗重新划界,超越了雅俗之争的传统框架,为审美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解。

  陈岸瑛以审美教育为实践案例,展现了新审美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与指导意义。他指出,审美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人们感受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并且这种教育不仅限于艺术领域,更应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个体在点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陈岸瑛强调,品味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实践,针对不同审美对象的知识学习与感觉训练,逐步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此外,在大众型艺术与小众型艺术的对比中,陈岸瑛揭示了小众型艺术价值的生成机制以及大众艺术品质提升的路径。最后,他进一步解构了审美的本质,指出审美实则是娱乐的一个子类,并启发性探讨了审美、娱乐和时尚之间的关系。

在讲座的交流探讨环节,郑达主持了与会师生的讨论。郑达就此次讲座的收获与体会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个人专业领域特色,探讨了对审美本质、审美视角以及未来艺术创作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学院师生围绕美学、审美、美术教育等问题与陈岸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审读人:刘倩 张晓冰

网址:科研研习营之四:陈岸瑛 :究竟什么是审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82645

相关内容

考研上岸后的美好生活究竟有多爽?
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
基于禅意美学的综合性陈设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研究
考研究生的条件和流程是什么?
室内软装饰的审美研究论文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考研详解
《马克思生活美学研究》陈欣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休闲美学:审美视域中的休闲研究
为什么考研?研究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