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榆村乡:寻觅乡村记忆 在“非遗”中感受别样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02-24 02:13

夜晚在篝火旁听故事,感受乡村宁静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体验#

  中新网安徽新闻2月21日电 (叶昕)在徽州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个充满诗意与温度的地方——休宁县榆村乡。

  这里不仅有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更有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乡村里的大情怀。

一碗馄饨里的百年烟火

  榆村馄饨,是榆村乡代代乡民最温暖的记忆之一。76岁的李巧仙老人,用一口铜锅、一把柴火和一张小方桌,让榆村馄饨成为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味道。她的馄饨秘诀在于“三绝”:手工擀制的皮薄如纸,能透出粉色肉馅;柴火铜锅煮出的汤底,带着直击灵魂的烟火气;祖传调料中葱花、紫菜、麻油,配料麻花、猪油渣缺一不可。如今,李巧仙的孙女李瑾接过接力棒,将老店开成了“网红”,甚至在抖音上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她说:“奶奶总念叨‘手艺不能断’,现在连城里的年轻人也都夸咱家馄饨香!”为寻这一口美味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榆村馄饨,不仅是美食,更是几代人的记忆容器。非遗传承,不仅仅是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更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

红薯粉丝铺出致富“新丝路”

  如果说榆村馄饨是舌尖上的非遗,那么藏溪村的红薯粉丝就是“土里刨出的金疙瘩”。这里的粉丝制作工艺已有数百年历史,从挖红薯到洗粉、蒸块、刨丝再到晾晒,全靠一双双勤劳的手完成。榆村乡拥有粉丝加工厂4家、散户300余家,年产粉丝量约20万斤,年产值达500万元。

  藏溪村并未止步于传统的手工制作,近年来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打造“红薯粉丝之乡”地标、绘制粉丝制作墙画、设计“薯宝”卡通形象点缀村庄,形成了独特的文旅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建起了全省首个古法粉丝展示馆,并通过直播带货让粉丝“飞”出大山。如今,“藏溪”商标已成为黄山市首个以村名命名的集体品牌,带动全村80%农户增收,藏溪村百年徽州古法粉丝制造技艺源远流长,真是“万条垂下‘金’丝绦”。

富溪滚龙舞动千年乡魂

  在榆村乡,还有一种“会动”的非遗——富溪滚龙。这条诞生于明代的龙灯,龙身长达36米,需30多人共舞。每逢元宵节庆,这座传统古村落总是热闹非凡,龙灯在村中蜿蜒游走,锣鼓声震天,村民们争相围堵“讨彩头”。舞龙不仅是表演,更是凝聚乡情的纽带。村里老人常说:“年轻人外出打工,但过年必须回来舞龙,这是老祖宗定的规矩!”

  近年来,富溪滚龙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又加入了鱼灯等徽州非遗文化,成为徽开古道文化旅游节的“招牌节目”。它不仅唤醒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游客们感受到徽州民俗的独特魅力。如今,富溪滚龙已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非遗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李瑾在抖音直播馄饨制作,让榆村美味通过网络“出圈”;藏溪粉丝贴上溯源码走向全国各地,助力“土特产”插上科技翅膀;富溪滚龙走街串巷热闹上演,续燃乡土古韵,让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是让它们活在市井街巷、田间地头,活在每一代人的热爱与创造中。让传统技艺融入时代脉搏,让文化根脉滋养乡村沃土,才能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我们皆成为传统非遗文化的见证者、守护者和传承者,让乡村“亮”起来。(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

网址:休宁县榆村乡:寻觅乡村记忆 在“非遗”中感受别样烟火气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91325

相关内容

非遗+乡村振兴=双赢
榆中县乡村改造:扒掉“土灶台”换上“电暖炕”
在浙江,感受乡村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
体验村味生活 乐享乡村之美(走进乡土中国)
【创业不用去远方】谷友利:寻味山厨烟火 筑梦乡村振兴
“购物车”里的乡村消费新风(乡村观察)
乡村观察丨“购物车”里的乡村消费新风
让乡村换一种方式生长——固河镇巧打乡村振兴“文化牌”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