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学者的精神家园,《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出版

发布时间:2025-02-25 11:21

新书预告:关注出版社或作者的动态,第一时间获取新书信息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新书推荐#

  一方书房,一方诗意。书房不仅是学者的工作场所,更是他们心灵栖息之地,承载着思想的沉淀与精神的追求。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该书选取当下北京大学不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师,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私人书房,去探寻学者书斋里的故事。这些学者来自中文、历史、法学、化学等诸多领域,包括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章永乐、孙明、邱泽奇、程美东、苏祺、阎天、陈平原、 夏晓虹、易莉、贾妍、赵冬梅、李彦等人。

  本书是“北大学者书房”系列之一,通过图片与文字,详尽展示了各位学者的书房奥秘和学术风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和人生故事。透过学者们在书房里孜孜以求的身影,读者可以触摸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真切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对阅读、思考和创造的向往。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是在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和落实新时代的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全校宣传工作的部门。

  任羽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比较政治学。曾出版《完美大学必修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问题研究》等专著。

  内容试读

范晔|燕园译者的书房“三重境”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堂费尔南多“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关在书房里”。自该书第一本正式授权的中译本问世,12 年间已再版 122 次,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与读者;而对于译者范晔而言,翻译的因缘际会正始于其北大外国语学院西语系的为学与为师。

  就像堂费尔南多一样,文学和阅读也成为范晔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位集读者、译者、作者于一身的北大西语系老师,用书籍开拓出工作、栖息和赏玩的“ 三重境”,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巴黎,从波哥大到马孔多,光怪陆离又曲径交叉的路途终点,正是范晔的书房。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范晔书房的两块重要拼图

  范晔家中没有独立的书房,但书籍几乎摆入每个房间,因此也可以说,范晔家中无处不是书房。书籍最集中处在客厅,匀实地铺满三面墙,书架顶天立地,原木的颜色,让人想起拉丁美洲的草泽与旷野。

  范晔被称为“拉美文学头号迷弟”,西语美洲文学类书籍占据其书架的半壁江山。而作为“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的实践者,范晔在书架中划出特定的区域放置他翻译过的作家的相关书籍, 包括科塔萨尔、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因凡特等。

  有关马尔克斯的书籍一排放不下,所以就拐了弯。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译者是范晔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而论翻译该书的机缘,则始于他进入北大西语系的那一刻。1995年,范晔在地坛的高考咨询会上受到赵振江老师“ 拉美文学大有可为”的鼓舞,选择西班牙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并在北大完成了本科至博士阶 段的学习。2008 年,留校任教仅两年有余的范晔远赴西班牙担任格拉纳达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并 在此完成了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译著—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集《万火归一》; 此书问世后仅一年,范晔便接到试译《百年孤独》的邀请,并最终成为其翻译生涯的锚点。

  这部畅销书让更多读者和西语文学翻译者认识了范晔,他也曾坦言“《百年孤独》改变了我的生命”;而现在,范晔的翻译生命生长出更丰富的秩序,此后数年,他又翻译了科塔萨尔《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2012)、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2015)、智利诗人罗贝托·波拉尼奥《未知大学》(2017,合译)、古巴作家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2021)等多部西语美洲文学作品。范晔在书房中留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书格来存放自己的译著和创作,并将之视为自己 著述生涯的“进度条”。

  我的第一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我想再过十年,差不多就能放满。

  不过,对于北大学生而言,范晔更重要的身份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主任。他的书房中专门辟出一个区域,放置西班牙语及欧洲文学经典,如《堂吉诃德》的中文译本有七八种之多,这是出于授课时带领学生进行对读和参照的需要。

  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点之一和目前国内唯一拥有“西班牙语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的专业,北大西班牙语专业始终具有文学翻译和研究的传统,并产生了两位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得主——赵振江教授、路燕萍老师。这也正是范晔自入学始便进入的学术语境,成为他自觉体认和沿承的学脉。2006 年,范晔留校任教并逐步接手西班牙语专业主干课程“ 西班牙文学史和文学选读”“ 拉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 西语国家诗歌”的授课工作。他一方面继承了沈石岩、赵振江等前辈教师直接进入具体文本翻译进行学习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又拈出如“ 诗歌·死亡”“ 诗歌·动物”等文学主题,遴选古今西班牙和西语美洲不同风格的诗歌百 余首,并对西班牙语诗歌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通专 结合的同时,也让课程的讲授在一代代老师的接力传承中不断丰 富、完整,并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关于范晔的课堂,有一则佳话被广泛传颂:他曾把文学史课堂“搬”到石舫上,带领学生在春天的未名湖边读诗。

  文艺复兴文学中常见一个古老的“乐土”(Locus amoenus)主题,那是绿树成荫、芳草鲜美、清波如镜的所在。我觉得未名湖恰好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它就是16世纪诗歌中的理想乐土。而燕园少年春衫薄,石舫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青春,又暗合了“惜时”(Carpe diem)的主题……

  范晔提示他的学生,要用全部的知识、身心和人生阅历来读诗;而在湖畔漫步,讨论诗歌、爱情与理想的岁月,是青春中“ 一倍惜年华”的闪光时分,也蕴含着他想传递给学生的感动。

  书房是“地图”“玩具房”和“故乡”

  书房对范晔来说绝不只是贮藏书籍之所,更是精神憩息之地。他曾经将书房比作浓缩的“人·岁月·生活”,书房中容纳了广大的时空,也记录下范晔的求知方向、兴趣领域和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书房之于范晔,还是一份“友情地图”,纸页间的标记和批注,则是他珍视的轨迹与坐标。《百年孤独》出版后,范晔的诗人朋友匙河、包慧怡等在书中作了手写批注甚至勘误,范晔听说后,马上兴奋地请求用一本新书“换”对方手中被翻得边缘磨毛的“批注本”。友人的批点,小到因语感不合而删除一个“了” 字,大到对情节的品评乃至联想到其他文学文本,无一不被范晔仔细阅读,其中很多意见被采纳并应用于《百年孤独》此后的修订本中。

  每本进驻范晔书房的书,都关联一段丰饶的记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一本由作者签名并题词的诗集,它来自西班牙诗人、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通讯院士何塞·克雷多-马特奥斯的赠予。2008年,范晔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孔子学院负责筹办各类交流讲座和活动,彼时马特奥斯已年近八旬,却欣然应允从巴塞罗那专门飞到格拉纳达为孔子学院开设讲座,这让范晔深为感动。马特奥斯认为自己受到中国古诗的影响,他笔下的山河、树木与“地平线和风”充满了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想象。在《给李白的信》一诗中,他写道:“春天生长 / 在冬天里。/你微笑着,创造 /无用的美好。”

  但有趣的是,这位诗人并不懂中文,范晔推测其阅读来源可能是西班牙著名汉学家黄玛赛翻译的《中国诗歌小集》(Breve antología de la poesía China),从唐代的李白到现代的马特奥斯,这种远渡重洋的妙赏与契合让范晔印象深刻,也为中国与西班牙文学的因缘际会而感动。

  在《百年孤独》里,书籍陪伴加泰罗尼亚智者度过流亡岁月, 范晔的书房也是他的“避难所”,这一容纳庞杂知识的空间给予范晔以充分的自由,他可以邀请自己喜爱的书籍走入其中。有的是出于对内容的好奇,有的则是由于书籍装帧与其审美的契合。但或许是阅读兴趣离其术业专攻不远,范晔的“闲书”与“正经书”并非泾渭分明,有一些最初购买时完全出于兴趣使然的书籍, 在范晔此后的讲课或者研究、写作时忽然都派上用场,于是“正经”与“闲杂”之分类便兴替改易,而不变的是范晔对西语文学的持守与热爱。

  书房也是范晔的“玩具房”,他笑称自己经常把书搬来搬去,在范晔手中,书籍似乎也成了孩童的积木,其摆放和重组并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形成大小开本排布的整齐,而是遵循自己的设计,展现着他的灵思与谐趣:有一些按照书脊色彩的搭配进行放置,还有一些来自他给书籍认真组合的“cp”,如将《捉猫故事集》与《如何屠龙》并列,“两个词组好像能形成对照和反差,挺好玩儿”。他还有意把作为西方现代小说奠基之作的《堂吉诃德》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先声《神曲》放在一起,“ 我想堂吉诃德和但丁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他别出心裁地为每本书寻找着恰当的位置,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有关知识乃至生活的秩序感。

网址:探访学者的精神家园,《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出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93975

相关内容

记者专访北京舞蹈学院遇难学生亲属老师及同学
新华尊悦北京延庆府:文化养老赋能,让长者退休生活不再“精神落单”
西北大学出版社新书《中国白酒配餐学》出版
探访丨这些绝版书何以重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日常生活
学者捐书引出个人藏书归宿话题
探访独立书店|厦门小渔岛书店,坚守12年的旧书天堂
上游•读书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度十佳图书(上)
探访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获奖者背后的故事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北京报国寺古旧书市让读书爱好者邂逅好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