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童年
每年的新年家庭新年倒数 #生活乐趣# #家庭乐趣# #家庭传统习俗#
匿名用户
2007.02.24 回答
古今中外一些卓越的数学家生活俭朴、治学勤奋的品德,对于今天的青少年仍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被人们誉为“数学之王”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少年时代,家里穷得连灯都买不起。他挖空一只萝卜,倒点油进去,再放进一根灯芯,就成为一盏别致的“萝卜灯”。在这盏灯旁,高斯常常学习到深夜。高斯成名后,当上著名的哥廷根天文台 台长,生活待遇优裕,但他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在他的办公室里,仅放着一张白色的小桌,一个沙发和椅子,简单的食品和衣衫,再加一支蜡烛,这几乎就是高斯全部物质上的需要。高斯治学勤奋。为了进行木星摄动智神星的计算,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涉及337000个数据的计算。由于长期不断使用对数表,以致他竟能背出表中所有对数的前几位小数。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同学们都熟悉华罗庚教授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抗战前,青年华罗庚在英国进修,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房东老夫妇对人说:在所有留学生的房间中,华先生的灯是关得最晚的,抗战期间,华罗庚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住在昆明郊区一个牛棚上面的“阁楼”里,牛在木桩上挨痒,“阁楼”也跟着摇晃起来.没有电灯,像高斯那样,用一只空香烟筒做成一个简陋的油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写成了经典数学著作《堆垒素数论》。 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他利用候车、排队买饭等零碎时间学会了英俄法德四国文字。解放初,他还在厦门大学读书,那时台湾常派飞机到福建沿海骚扰,他就带书在防空洞里,一看就是半天。 杨乐在中学时代,把解数学题当作是一种享受。从初二到高三的五年里,他做了一万多道题。这种勤奋的学习精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深有体会地说:“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本领,是长年勤学苦练的结果。要想靠小聪明侥幸获得成功,那只能从钢丝上摔下来。 文明不等于奢侈,优势不应引来懒惰。现在同学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但这应该成为我们更加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有利条件。时代要求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
网址:数学家的童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94734
相关内容
共读《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2023年成果).pdf“我们的童年不一样”——数说21世纪儿童生活变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
创新:儿童的学习生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示
少年儿童快乐指数报告告诉你:我们的孩子快乐吗
磁性分数学习盘三至六年级数学教具
如何让自闭症儿童学会数数?开启数字世界的大门
家长学校:寓教于生活成就美好童年
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南
[三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搭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