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手作器物一起见证生活的美好——陶瓷篇(一)
每一件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都是心灵手巧的见证。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手工制作的乐趣# #手工陶艺体验#
每个人在生活中不断感悟。如陶瓷,一件器物除了土壤的气息,更自然真切的生活,自然的美还有创作者的生活态度,都如实地呈现在作品的当下。他们的作品除了成就工艺上的天成之美,也包含了人心之美。当看到、触摸到,便感知到背后的力量!
坡儿上-不用工具,双手最灵活
要做出坚硬的陶器,却要从寻找细软的泥土开始。 城市让人练就一双紧盯结果的双眼,仿佛目标和自己之间是一条笔 直的大路。现实却常常道路蜿蜒,红色的泥土烧出来的陶器却是黑色的。所以,不必看得太远,蹲下身来从脚下的泥土开始。
现代工艺可以把器物做的非常精准和规范。人却是最爱闹别扭的生 物,习惯了就变得麻木。偏偏不喜欢每个千篇一律,钟爱寻找独一无二的存在。放下工具,手掌没入泥土。只用双手,让拿捏的痕迹爬满器物。让它们活过来,每一个都只做不同的自己。
李建章
毕业于清华美院。迁居大理后师从当地陶艺家晏子,学习手捏成型和柴烧技艺。于山坡之
上,过朴素的生活,做有人情味儿的陶器。
扫一扫进入微店收藏他的作品
李同魁和朋友一起创立的埴物陶苑,起初工作室选址在中国美院转塘校区附近,16年底他们搬至了离转塘10公里远的富阳山脚下村附近,背靠青山湖水,抟泥做陶,他们自己在院子里栽了芭蕉和几株腊梅,用山里捡来的石板铺了小径,贴近自然,是让人心情平静留恋不已的地方。更开阔的空间也打开了陶艺家的创作思路。
李同魁和小伙伴经常在旅行途中带回泥土进行实验,也经常在釉药中掺入松木灰、香灰,为的是能实验出不同寻常的釉色。对一般人而言,这是自讨苦吃,而他却在视为理所应当地默默地进行着。所以埴物的釉药体系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以颜色质朴、自然的哑光釉为主,整体的灰色调非常高级,据说这些釉药都是以德国釉为基础釉方,再经过他们几十次的改良和实验才留下的。
在珍贵的时光中,让器皿慢慢散发出新的气质
長亮的新工作室位于杭城郊外,面积大致有三百平左右,住和劳作都在这里,院子空闲时搭理下,种些花花草草,更有了生机。
長亮笑谈自己是位“陶艺拾荒者”,拾荒为生,捡拾生活中的艺术,整日与泥土为伴,目前工作室的形态偏向于自我生产,自己烧制,自然追求的更接地气,因为陶瓷材料本身的属性和散发的魅力给了他多方位的思考和灵感。工作室的作品品类大致分为三个色系,黑绿红。
购买【乘凉】作品
笔尖上的细腻—月白瓷 手写朱砂 温暖入心
“您为什么做白瓷呢?”这是到景德镇拜访振环大部分朋友的问题。纯手工拉坯、利坯,独家【月白】釉水调配。骨骼雅致,自然光线下宛若玉一般的光泽。手感极佳,握一杯茶在手充满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底部为传统【玉璧底】稳妥且不失内涵。
在波兰陶瓷那里,一朵花的快乐,就是一朵花的快乐,蓝就蓝到闪耀,黄就黄到夺目,红配绿就叫做叶卡捷琳娜女王的复古晚宴 …… 在波瓷的世界里,永远不用遮掩自己内心的彩色,将它们粉饰为大地色、黑白灰。它们恣意灿烂的色彩和质朴纯粹的图案 —— 自然、简单、纯粹、厚朴,你不用费尽心思搞懂它,读很多大部头,了解满坑满谷的知识,熟记错综复杂的流派,最后把它们变成“成年人”之间的炫耀和攀比。
购买【美器仓】作品
对陶瓷工艺来说,淄博堪称是一块“福地”。远在新石器时期,博山地区便开始制造和使用陶瓷,在当代,这里的美术陶瓷和刻瓷艺术更是闻名遐迩。双城窑选址博山,是出于对这里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热爱,也是考虑到制陶原料丰富。
双城窑所有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的,为保证质量,夫妻俩从不假手于他人,栾波负责拉坯、打样、开模、造型,文怡则负责修坯、上釉、处理效果、样式设计,一个作品的完成常常要耗费十七八天时间。最初只要成功烧出一炉产品便欣喜若狂,后来却变成常常苦思冥想:该如何打磨出更清晰的个人风格?
在物质发达的当今社会,消费总便的非常简单,可是如果单纯的购买而不去使用,是对环境资源的极大浪费。今年夏天的北京显得格外的热,希望和您一起实践“少买点,卖好点”,为自然环境一起出力。
发现更多陶瓷美器
转载 请注明出处
网址:与手作器物一起见证生活的美好——陶瓷篇(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96922
相关内容
#荐见好物# 『陶瓷...日用陶瓷器皿生活美学论文
天菁瓷器:陶瓷生活美学,如何在居室中正确摆放陶瓷艺术品?
景德镇陶瓷的生活美学
《手工陶瓷器皿》(中外陶瓷设计艺术丛书)
一场大漆与生活器物的美好重遇
古陶瓷溯源破局: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手工陶瓷艺术,回归质朴生活
【聚·生活】陶瓷餐具端起“舌尖上的中国
生活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