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能量”与“大流量”相遇!专家学者共话科普
'科学普及与日常生活':科普读物让科技知识触手可及,改善生活质量。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读书笔记感悟#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李京统)近日,主题为“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的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来自学界、企业、地方科协、优秀科普作者代表用生动鲜活的科普报告分享了新时代科普传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经验。
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解锁科学传播“破圈密码”
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以主题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呈现科学传播的多元可能性。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说,要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科学本质。他结合临床案例指出:“科普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建立科学家与公众的情感连接。”
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在《科普何以“正”当时》的分享中,从气候变迁的紧迫性切入,提出“科普要把握时代脉搏,在争议性议题中坚守科学理性”。他指出,“当前年轻科技科普工作者应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做到‘态度正’,既要关注时政,同时要重视需求。这个需求,一个是国家级的战略需求,国家的整个战略,科技发展向哪个方向去了,哪个方向的科普我们加深地做。还有一个需求就是受众的需求。
短视频团队主创乔晨分享了胜利油田”一分钟读懂油田“系列作品的创作心得,揭秘如何通过场景化叙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科普内容的”破圈传播“。河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纪峰以”中原文化中的科学基因“为切入点,介绍了如何将科普活动与地方产业相融合。AI动画短片《山海奇镜》制作人陈坤则带来”AI驱动的科学可视化革命“的前沿分享,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普创作中的无限潜力。
以创新之力点燃全民科学热情
科普创作要突破科学本身,需要进行跨界,包括形式的跨界、内容的跨界,以及创作者的跨界。活动现场,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励建安提出,“科普应打破专业壁垒,让科学成为大众生活的语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郭光普强调“用趣味实验消解科学焦虑”。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24年年底,新修订的《科普法》发布不仅指明了科普的重要地位和目标方向,还明确了中国科协在科普舞台上的“C位担当”。据了解,2022年,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活动现场,科普中国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通过创作培育计划,科普中国帮助创作者一步步探索着自己内容的边界,突破自我”。
此次“科普共创 探索无界”科普正能量创作者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的近200名科普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完)
网址:让“正能量”与“大流量”相遇!专家学者共话科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01450
相关内容
不能让医疗科普成为流量的“提款机”相量与正弦量的数学变换原理
专家共话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模式—新闻—科学网
睡眠质量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度相关!18位专家齐录科普短视频助力良好睡眠
专家学者共话教育“生命•生活•生长”
专家学者共话智慧医院建设新路径
如何做好肿瘤防治科普 专家团分享“科普经”
【健康科普】全谷物与健康的科学共识(2021)
健康科普丨科学护理宫颈癌患者 提升生活质量
对话郭光灿院士:量子力学早已进入生活,量子科技将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