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园林都做错了
颐和园是清朝皇家园林,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魅力。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普及#
2023年,园林的设计趋势是什么,用户对于园林的需求又是否迭代?
面对诸多企业的相关疑问,这一次,客研社通过各领域的大咖分享,结合原创的用户心理学洞察方法,以用户研究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行业园林的设计走向和趋势研判,为各位带来更专业的知识赋能。
当然,文中提及的园林二三事观点,仅是客研社针对房地产深层洞悉的一隅,我们希望,就此时代展开新的对话。
第十届G50董事长峰会暨第二届F100董事长峰会开展之际,期待与一众大咖牛人,就地产营销新模式话题实现面对面交流,碰撞出更多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火花,开辟出行业攻坚的新兴之路。
小编:受疫情影响,过去3年住户居家时间变多,您认为这对园林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景观设计要找到真正的使用者
疫情让人们更加渴望自然,渴望与自然互动
社区园林作为人们的“第一自然”
更加受到关注
而你留意观察生活会发现
孩子才是园林的真正使用者
那么,园林设计追本溯源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生活场景
国内的学龄孩子
往往下午3点放学后才能使用园林
而货值导向下强排出的儿童区设计
基本都是享受上午的光照
忽略了园林与真实使用场景的链接
使体验感大打折扣
小编:近期,我们发现园林景观利用地势起伏和半围合的手法越来越常见。对此,您怎么看?
参与感园林才是有魅力的
让景观真正地为人服务
从园林设计的学术专业角度出发
利用地势高低进行景观设计
是非常好用且常见的设计方法
可保障高区用户的私密性、领域感
和低区半开敞舒适的氛围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来讲
地势起伏让园林更具备层次美感
但是回归用户视角
设计师用心的技法往往不会被用户直接感知
而引导用户走进景观、触摸景观
与景观交互的设计
才能实现用户对于园林自然、审美的根本需求
举个例子,我自己的社区
在小组团间就存在明显的高低差
设计有一片纯净的4-5米高的草坡
意在体现园林的美感
但说真的,业主每天路过
并不会留下太深印象
也很难感受到设计想要传递的“审美目的”
后来,草地坡道被孩子们
打造成了天然的游乐场
玩滑板、小车,甚至是出溜滑草坪
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
被忽视的场地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活力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方面,孩子们玩腻了传统儿童区的设施
另一方面,用心良苦的景观设计
也不能打动客户
但功能与景观融合的参与式景观
会自然带来人气
在我自己参与设计的社区景观中
团队面对一面无法改造的墙体
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儿童攀爬架的互动装置
(当然考虑充分了安全因素)
以此来掩盖自身墙体
对整体园林的颜值带来的割裂感
没想到这个细节设计的效果非常出彩
儿童爬上爬下,快速调动冒险挑战的心情
很快就收获了新奇与快乐
这恰恰符合了儿童本身的成长特性
所以说,园林设计不应停留在学术派阶段
而应是学做体验派,用户体验才是设计原点
小编:前面您提到了园林的功能性配套,有没有一些想法要跟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孩子的爸爸和经常关注儿童区的设计者
我最想分享的是配套中关于儿童区的想法
观点1:基于儿童活动动线进行儿童区分龄
告别刻板设计
目前市面上常规的儿童区做法
多按照年龄(0-3、3-6、6-12岁)细分空间
这是一个非常刻板、固化的儿童区设计思路
据我观察
这非常不符合儿童天然、自发的“玩”属性
就像前面提到的
早上儿童区更多是幼童和老人的使用场景
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区域的光照
9岁以下的学龄孩子使用儿童区
更多在下午3-6点的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
这个时段的园林高频使用者也包括青年人
而9岁以上的孩子学业压力比较大
这也是为什么既有社区的大龄儿童区基本是空置状态
儿童区的动线设计
要基于孩子成长需求和实际场景
并不是单纯的混龄或分龄就可以解决问题
社区规模和设计成本
可能会限制儿童区配置的升级
而我一直有一个比较坚信的洞察
让幼龄活动区毗邻老人区
大龄活动区毗邻运动场地
这样给小孩子安全感,给大孩子自由
这点是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不断尝试达成的
观点2:孩子更期待短时、有成就感的户外玩耍
真正的大童儿童区如何做?
我们观察就能发觉
现今教育背景下
大童没有“大段时间”在社区玩耍
给这些孩子做大体量的活动区是没有必要的
而从亲身体验和和儿童心理学出发
孩子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
渴望在户外更短时间更有质量地玩
也就是说
有输有赢、有目标地玩
比“漫不经心地玩”更解压
我们可以通过在园林设计中
增加一些小型的互动环节/装置
让孩子“有目标地玩”代替“漫不经心地玩”
在短短的放松时间内
孩子能够快速获得玩这件事的快乐
以及达成某件事的成就感
这才是大童真正需要的
用我自己来说吧
某个秋天接孩子放学后,我们正好带着水枪
突发奇想
我们准备来一场10分钟的水枪大战
比赛谁能快速地将散乱满地的落叶
呲到下水道旁
儿子不仅玩得很尽兴
还能感受到做好事的内心充实感
以及比赛带来的情绪刺激
这短短10分钟比去儿童区玩半小时的设施更快乐
观点3:邻里空间的激活更多靠的是人而非硬件
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交付小区的户外邻里空间使用率很低
想要单纯从邻里空间的硬件设计
去促进邻里交互
这本身就是有悖于客户心理诉求的
究其原因,是邻里关系的塑造更多靠的是人而非功能性场地设计
邻里空间需要社区运营来激活
社群运营先行,带动了社区功能区的使用率
但社群运营落地很难
一方面受制于成本,另一方面是受制于空间
硬件上,受建筑成本和建筑指标限制
无法提供理想的社群空间
软件上,房地产频繁缩减成本的大环境下
无盈利人员的人工成本是一大难题
从长远来看,开发商以保交付为核心的社区开发思路中,邻里空间的激活任重道远
但是从短期内我们可以通过轻运营
来塑造邻里关系,激活邻里空间
轻运营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条件如灰空间
找到业主中的KOL带动邻里交互
A.找到激活邻里关系的KOL
邻里关系是通过KOL带动的
轻运营我们可以借鉴麓湖的社群运营思路
找到激活邻里关系的KOL
要像星探一样去寻找KOL,而不是培养社群
可以先从老人、孩子入手找到业主中的KOL
成年人在社区时间较少,且心理防御性较强
老人通过闲聊八卦
孩子们通过一起玩滑板车等方式
迅速拉近彼此间距离建立联系
形成一个个“社群”
不同社群之间联合共创
如广场舞和烹饪社群联谊、社区春晚等
或者以手工、烹饪、插花等课程为纽带
在更为广义的层面上去链接更多的业主
进一步打破社群孤岛,实现多维链接
从而带动社区功能区的使用
B. 灰空间让邻里活动降低门槛
灰空间的邻里交互功能
在大部分时间是被我们忽略的
如单元大堂、物业用房
地下车库、架空廊道等
我们可以通过邻里活动
提高社区的空间利用率
会所更多的承担着我们对邻里交互的期许
从开发商角度来看
会所作为邻里活动空间的成本高
且占用社区建筑面积
灰空间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痛点
从客户角度来看
部分会所存在配置不合理、收费高、运营不善、心理压力大等不同问题
本质上来讲,客户需要的不是会所的“名头”
更多是会所包含的“室内活动功能”
便捷/邻里交互是客户的底层需求
针对这些痛点和需求
灰空间的有效利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我们可以在物业用房做共享厨房、健身房
地下空间做共享琴房等功能
甚至可以引入商业休闲业态
既能把灰空间的邻里交互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又解决业主宴请、年轻人聚会空间不足等实际生活痛点
C. 形成社区共治、共享的生态
邻里关系比较和谐的状态下
KOL可带动社区共治、共享
通过业主委员会、业主调节小组等社区共治组织,缓解邻里矛盾、建立社区良好互动关系默认规则
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技能分享、爱心帮助
以及无负担的小活动
促进邻里守望、社区共享
如“力所能及的1000件小事
打破“城市冷漠症”
引导邻里亲如一家的关系回归
让社区多一些人情味
观点4:健身器械的品质和科普性要升级
疫情后人们普遍更关注健康
相应的会更关注与健康相关的健身器械
但是我们在户外运动区很少见到用户的身影
这个矛盾的原因在
用户期待的是个性化的
或轻快放松或专业的健身活动
但目前的健身器械普遍偏低端且模式化
此外,目前的健身器械科普性上也是不足的
用户期待的是科学的健身运动场景
如可以详细了解到对身体的益处、锻炼到的部位或坚持锻炼后身体发生的变化等
因此,可以根据小区档次
有选择的对园区健身器材
其品质及科普性进行适当升级
用少而精代替多而泛
小编:随着居家生活品质升级,社区内该如何考虑设计动线?
动线设计应基于业主实际生活场景
五进、六重园区动线是园区设计的常用手法
动线体系已基本成熟
主流社区已做到人车分流
开始关注到无障碍通行等
实际居住时
归家动线和日常活动动线还是有各种不适点
随之也显现出更多的动线矛盾
如人宠,滑板少年与慢性长者等
各类敏感人群动线冲突
然而随着客户生活场景增多
客户对园区动线提出了更精细化的需求
但受制于园区规划及成本
目前社区动线通常无法进行大规模优化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针对客户痛点生活场景
考虑点状升级
如遛狗人经常只能半夜清晨带狗子玩耍
他们期待既能与其他住户互不干扰
又能实现宠物间交际和“宠友”间充分交流
再比如,老人散步时
担心来自滑板、疾跑的孩子们的冲撞
他们需尽量避开“横冲直撞”的青少年
防止引发冲突和安全性担忧
园区动线应尽量利用现有条件
结合细节设计升级
如考虑单人活动和双人、多人活动的区别
家长带孩子在园区内跑步
但孩子体力跟不上大人
可以利用现有跑道
大圈套小圈升级双人亲子跑道
同时满足大人和孩子的需求
小编:随着时代发展,用户对于园林美的定义呈现出极简化趋势,而目前市场的景观美感也去繁存简,趋向天然感。对此,想听听您的感受和思考。
以点带面,提升园林体验感
平衡园林的减法难题
自然感,是一种纯心理的感官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自然感可以解压
在景观设计中,极简是一种趋势
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极简的设计门槛很高
我们可以从体验感出发
通过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来弥补极简艺术性设计的短板
如在园区内设置具有探索性的社区景观
既可让用户了解植物知识
也可亲近自然,一举两得
网址:80%的园林都做错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11693
相关内容
入户花园=玄关?99%的人都搞错了!在现代都市里,重构300年前的园林生活
艺术园林 献给生活的散文诗
如何做好园林景观绿化?
智慧园林——传递城市园林管理智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
做好园林绿化的七个关键点
家庭园林的设计与布置
水口园林
史上最全的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园林人必收藏)